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区域交通与区域经济的适应程度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4137682
  • 作      者:
    仲维庆著
  • 出 版 社 :
    经济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作者简介
  仲维庆,1967年9月出生于黑龙江省佳木斯市。1989年7月毕业于上海海事大学经济管理系水运经济专业,获经济学学士学位。2003年1月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获工商管理硕士学位;2013年7月毕业于大连海事大学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现为哈尔滨商业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方面的教学与研究。
展开
内容介绍
  《中青年经济学家文库:区域交通与区域经济的适应程度研究》选取了区域交通运行效率及合理规模作为研究方向,并以黑龙江区域交通为实证对象,探讨了区域交通与区域经济的相互作用关系,分析了区域交通的运行效率,确定了区域交通的合理规模及其适应程度。希望通过这样的研究总结理论应用方法,为区域交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
精彩书摘
  (3)系统的整体性
  系统论认为“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的这种整体性呈现了各个组成要素所没有的新特性。所谓“有机”体现在系统构成要素之间的协调上,如果系统中的各要素协调作用良好,导致系统总体输出大于系统各个构成要素原来输出的简单相加,则称系统为“有机”系统;如果系统组成要素相互作用导致系统整体所输出的功能小于各要素功能的简单相加,系统发生损耗,则系统没有达成“有机”。系统研究的目的就是在于寻求系统总体输出大于系统各个构成要素原来输出的和、实现系统优化的方法,保持系统的“有机”。
  (4)系统的功能结构相关性
  系统论认为,系统功能不仅与系统组成要素有关,也与要素之间的排列顺序、相互关系有关;系统要素之问的排列顺序与相互关系构成了系统的结构,即使要素相同但组合方式和相互关系不同,系统也将呈现不同的功能。任何系统都是具有结构的,系统的功能是系统要素与结构共同作用的结果,功能与结构直接相关。
  (5)系统的等级性
  系统的结构具有规律性,体现在系统内部结构具有等级秩序,具有层级特点,不同的等级具有不同的结构,也就具有不同的功能。系统等级中包括结构与功能等级,两者相互关联。因此,研究系统要注意区分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联系与区别,根据不同的等级采取针对措施,才能实现系统优化。
  (6)系统的动态性
  系统论认为系统会随着时间变化发生有规律的改变,经历相同的诞生、成长、成熟、衰败的过程。
  系统诞生形式多种多样。有依靠事物自身力量不断繁殖发育形成系统的自繁形式;有通过外部力量,将若干互不相关的小系统,联合起来形成系统的合并形式;有从某一局部开始发展,扩散牵引其他部分的发展,通过内外部力量共同作用,最后诞生系统的因果形式等。
  系统发展方式在不同条件下呈现不同状态,主要有直线式发展、阶梯式发展、跳跃式发展和震荡式发展,系统的发展往往是几种方式混合形成。直线式发展是系统最简单的成长状态,但几乎没有系统会长期处在直线式发展状态下成长,这是因为系统本身构成要素复杂多变,系统之间也存在着相互影响作用,系统各种力量的此消彼长促使系统不可能直线发展。当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局部变异性逐步累积到一定程度,就会失去整体稳定性,系统就会聚集能量,打破原来的结构,建立新的结构,形成新的系统,量变到质变地实现阶梯式发展。而当系统寻求渐进变化,积累变革能量,但现有系统阻碍变革发生时,就会出现系统以“革命”形式打破现有系统阻碍,实现跳跃式发展,产生新系统。系统在发展过程中也会出现反复,即震荡式发展。这种状态是系统发展过程中的挫折、试优过程,会在某一平衡区域不断修正、调整,通过不断的再选择寻求系统的优化。震荡式发展会消耗系统更多的能量。
  系统具有自调节、自适应的特性,即使受到外部环境和内部要素的多重影响,系统通过自身的调节和适应,仍然可以寻求到新的平衡态,保持系统的属性,实现系统的稳定。但系统不会永久保持相对的稳定,当变化能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后,系统还会发生变化。变化可能产生两种结果:一种是系统进化,产生更加结构合理有序的新状态;另一种是系统消耗,剩余能量难以维持系统存在,系统崩溃死亡。
  系统的死亡是自身消耗过多、功能下降、无法适应环境、自身调整不力和不及时的综合结果。系统可以进行避免崩溃死亡的努力,方法是通过信息回授、改革、增加环境适应性,提高系统的适应能力。系统若崩溃死亡,则分化为新的小系统或要素,在适当条件可以组合或者参与组合为新的系统,再次经历诞生、成长、成熟、衰败的循环。
  ……
展开
目录
第1章  区域交通与区域经济适应程度研究的基础
1.1  区域交通运输概述
1.1.1  区域的概念
1.1.2  交通运输的概念及其分类
1.1.3  区域交通运输及其构成方式的技术经济特征
1.2  区域交通与区域经济适应程度研究的理论基础
1.2.1  系统论及其对交通运输管理的启示
1.2.2  协同论及其对交通运输管理的启示
1.3  本书研究的基本框架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1.3.2  研究的背景
1.3.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4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第2章  区域交通与区域经济适应程度研究综述
2.1  区域交通与区域经济关系的相关研究
2.2  区域交通协调效应方面的研究
2.2.1  交通运输与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等协调效应研究
2.2.2  综合运输系统自身总体协调效应研究
2.2.3  区域交通主要运输方式之间协调效应研究
2.2.4  区域交通主要运输方式内部协调效应研究
2.3  有关DEA方法在交通运输中的应用研究
2.4  区域交通规模度量方面的研究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区域交通与区域经济的相互作用关系
3.1  区域经济对区域交通的决定作用
3.2  区域交通对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
3.3  交通运输对经济的负作用
3.3.1  交通运输对土地的消耗
3.3.2  交通运输对生态环境的改变
3.3.3  交通运输的噪声污染
3.3.4  交通运输对能源的消耗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区域交通与区域经济的关联分析及实证研究
4.1  灰色关联分析方法
4.1.1  灰色关联分析的计算方法
4.1.2  灰色关联分析的计算步骤
4.l.3  指标选取原则
4.2  区域交通与区域经济关联分析实证
4.2.1  实证对象的主要交通概况
4.2.2  关联分析实证指标的选取
4.2.3  实证分析对象的原始数据选取
4.2.4  关联分析实证计算过程
4.2.5  实证结果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区域交通协调与区域交通效率分析
5.l区域交通协调的基本原理
5.1.1  协调的含义
5.1.2  区域交通协调的依据
5.1.3  区域交通协调的内容与作用
5.2  区域交通与社会发展的协调规律
5.2.1  区域交通与社会发展的演变过程
5.2.2  区域交通协调的影响因素
5.3  区域交通运行效率的计算方法
5.3.1  系统运行效率DEA模型
5.3.2  系统间运行效率模型
5.4  区域交通运行效率的实证分析
5.4.1  区域交通各种构成方式运行效率实证分析
5.4.2  区域交通各种运输方式之间运行效率实证分析
5.4.3  区域交通总体运行效率实证分析
5.4.4  区域交通与区域经济相互运行效率实证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区域交通规模适应性评价及实证分析
6.1  区域交通规模适应性的概念与评价方法
6.1.1  适应性的含义及度量
6.1.2  交通规模适应度的含义
6.1.3  区域交通规模适应度评价方法
6.2  区域交通合理规模的计算方法
6.2.1  综合系数法
6.2.2  国土系数法和节点系数法
6.3  区域交通合理规模实证计算
6.3.1  区域公路合理规模实证计算
6.3.2  区域铁路合理规模实证计算
6.3.3  区域民航合理规模实证计算
6.3.4  区域交通规模适应度实证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附录A  数据表
附录B  计算表
附录C  黑龙江铁路运行效率DEAP2.1计算输出
附录D  黑龙江公路运行效率DEAP2.1计算输出
附录E  黑龙江水运运行效率DEAP2.1计算输出
附录F  黑龙江民航运行效率DEAP2.1计算输出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