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农村改革解决了集体生产的监督困境问题,使农户成为农业生产经营的主体。这一制度改革极大地提高了农户生产经营的积极性,也提高了土地和劳动生产率,增加了农产品的市场供给。与此同时,传统的以供销社为主体的单一农产品流通格局逐渐为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现代流通网络所替代。分散的农户生产经营越来越难以适应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造成我国农产品出现卖难现象,也表明我国农业生产已遭遇到市场约束。这使得我国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面临着新的难题,即如何实现农户的分散经营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确保分散经营的农户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变的前提下,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视角对此问题做出了大量的研究,普遍认为实施农业产业链管理有利于解决农户超小规模经营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保障农产品的安全供给和增加农户的收入。其中,实施产业链管理的核心之一是对农业产业组织进行创新。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产业组织形式对农户质量控制行为的影响且多为定性分析,这些研究成果为提高我国农产品质量提出了很好的建议。然而,此类研究并未系统地阐述产业组织形式对农户市场行为的作用机理,也未从农户角度比较不同产业组织形式农户市场行为的差异及影响因素。
《不同产业组织形式下农户市场行为研究:基于梨产业的实证分析》通过理论分析,梳理了紧密的产业组织形式对农户市场行为的作用机理,为实证分析提供理论依据。接着以河北和新疆两省(自治区)4个县(市)、12个乡镇、24个行政村403户梨果种植户进行实地调研的数据为依据,运用实证分析方法对产业组织形式和农户优质安全梨果生产行为、销售行为和生产技术效率及收益的相互关系及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分析和实证检验,全书最后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