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可持续的城市机动性:公交导向与创新出行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4147396
  • 作      者:
    石飞著
  • 出 版 社 :
    东南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作者简介
  石飞,男,1978年生,于2001年和2006年相继获得东南大学交通运输规划学士与博士学位。现任职于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与设计系,讲师。长期关注机动性、公交导向和街道模式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主持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主持和参与无锡、昆山、汕头等地的多项交通规划和城市规划课题。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SCI&EI收录论文10余篇,出版专著1部。规划设计作品曾获国际城市与区域规划师学会、法国动态城市基金会2项优胜奖(最高奖)。指导本科生作品获全国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交通出行创新实践竞赛一等奖2次,二等奖2次、三等奖2次。
展开
内容介绍
  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和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战略之一,城市机动性的深入发展需要务实可行的理论支撑及不断深化的交通出行创新实践。有别于传统的侧重于建设、优化的工程技术层面的缓堵措施研究,本书基于保证人的自由出行并方便到达目的地的机动性能力,及居民出行权利作为人的基本权利的认识,对构建可持续城市机动性问题展开综合研究。一方面,深入剖析机动性内涵,并着重探讨可持续城市机动性的核心策略——公交导向型发展;另一方面,结合对南京市的深入调查分析,呈现一些有创新意义和推广价值的,并属低成本、软性的交通出行实践项目,旨在提出可持续机动性的实现路径与示范。
  本书可作为城乡规划、交通规划与管理或相关学科的研究者,及城市规划、建设、客运管理等部门管理者的参考读物。
展开
精彩书摘
  1.3.7特殊群体的机动性保障
  机动性能力并非人人均等,由于体能、技能、经济状况、地域归属等原因,造成某些社会群体的实际机动能力低于其他,从而导致机动能力差的人群面临社会边缘化等危险(王世军,2011)。某些人,他们难于或根本无法行动,如弱视和残疾等行动不便者,或者是弱势群体,需要在出行时特别小心谨慎的人,如老年人和幼童。这些人的需要应该得到特别的重视,可以通过实物整治(专门为方便轮椅而设计建造的斜坡、公共汽车的接地台阶,以及街道上的安全设备等),或出行陪同等方法来解决。因此,机动性计划应促进社会包容、机会平等,应通过组织有序的服务网络和创新模式,在所有公共空间,使残疾人、老人、儿童、甚至饮酒者等特殊群体可以借助多种交通方式出行。如巴黎地区设计的“盲人公共交通图”,“应召公共交通”7,“儿童在城市中的机动性计划”8,巴西的“学生交通计划”9等。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国内的电动自行车市场越来越大,长三角等地区的多数城市由于地势平坦,非常适合电动自行车这类较快速的个体半机动化方式。而迫切需要使用电动自行车代步的大多为收入相对较低、没有能力购买私家车的人群,说明开放使用电动自行车对于低收入者具有社会公平上的意义。
  1.3.8其他创新举措
  提升机动性水平的方法多种多样,通过创新,有时投入很少的成本也能够显著改善人们的交通出行条件。因此,例如公交换乘优惠、中心区停车费率提价等价格杠杆,公交运营、出租车叫车等手机软件,及社区拼车、错时停车等民间的“软性”的创新举措是改善机动性水平的有效手段。在促进职住平衡(jobs-housing balance)方面,美国马里兰州的做法值得提倡:美国马里兰州政府正在实施一项叫做“住在工作地点附近”(Live NearY our Work)的政策来鼓励人们在工作地点附近买房,以减少交通量,鼓励办法是州、市和单位各出资1000美元资助那些就近买房的员工。
  本质上,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给公共交通更多的“特权”、削减小汽车交通量和运用土地利用策略等均属于交通需求管理(Travel Demand Manage-ment,简称TDM)的范畴,因此,解决交通问题的核心手段仍归结为交通需求管理,即根据城市需求和供给的特点,针对交通的发生源进行管理、控制或诱导,从而削减城市交通总需求,调整出行方式结构。同时应注意适时、适地、适量、适度、渐近地实施相关管理策略,避免相关措施对出行产生负面影响。综合国外城市的交通需求管理策略,可以按照出行要素对这些策略
  ……
展开
目录
上篇 理论探索
1 可持续的城市机动性
1.1 机动化与机动性
1.2 可持续城市机动性
1.3 可持续机动性的内涵及框架设计
1.3.1 发展多层次公共交通体系
1.3.2 提倡多模式交通
1.3.3 削减小汽车交通量
1.3.4 发展慢行替代方式
1.3.5 土地利用工具和建成环境策略
1.3.6 道路空间的公平性分配
1.3.7 特殊群体的机动性保障
1.3.8 其他创新举措
1.4 机动性与空间品质
2 城市机动性的核心策略与发展导向
2.1 城市机动性危机——小汽车导向的现时设计
2.1.1 投资驱动的交通发展模式
2.1.2 道路设计从“适应”到“引导
2.1.3 停车配建指标与“车库一住宅”一体化设计
2.1.4 以车为本的交通管控方式
2.1.5 小汽车导向的社会环境
2.2 可持续城市机动性的核心策略——公交导向型发展
2.2.1 公交导向的城市空间形态
2.2.2 公交导向下职住平衡理念的视角转换
2.2.3 公交导向的社区和住区设计
2.2.4 公交导向的路权及路网布局结构设计
2.2.5 创建分层分级公交模式的必要性分析
2.3 理论重构与政策保障
2.3.1 学科发展与理论重构
2.3.2 公众参与与法规政策
3 促进公交出行的策略分析
3.1 公共交通竞争力分析与政策应对
3.1.1 交通方式竞争
3.1.2 竞争优势判别模型
3.1.3 提高公共交通竞争力的措施分析
3.1.4 结论与展望
3.2 建成环境对公交方式选择的影响分析
3.2.1 已有研究综述
3.2.2 模型及数据
3.2.3 研究区
3.2.4 数据及整理
3.2.5 模型分析
3.2.6 规划策略
3.3 交通需求管理对出行方式选择的影响分析
3.3.1 离散选择模型
3.3.2 建模与分析
3.3.3 结论与展望

下篇 创新实践
1 公共交通运营新模式
1.1 迷你巴士
……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