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述 我们是新工人—— —打工三十年
一、农民工、打工者还是新工人
二、新工人群体的形成
三、新工人群体的概况
第一编 待不下的城市
第一章 工作在城市
一、工作很不稳定
二、工作不稳定的原因
三、满意的工作不等于满意的生活
第二章 居住在城市
一、下班之后“不能回家”
二、四平方米的空间—— —我们居住的地方
第三章 难团圆
一、家庭团圆
二、夫妻团圆
三、子女与父母团圆
第四章 打工子女在城市
一、关于“流动儿童”和“打工子弟”这些词
二、打工子女的现状描述
三、家长的心声
四、孩子的心声
第五章 拆呀,搬呀——拆迁对打工群体的影响:北京中坞村拆迁案例调查报告
一、北京城乡接合部改造的政策背景
二、调查地点和调查方法介绍
三、在中坞居住的打工者状况
四、拆迁的知情情况
五、拆迁对打工者的影响
六、工友对拆迁的看法
第六章 讨论
一、主动选择和无奈选择
二、是什么决定了社会发展的方向?
三、打工者什么时候可以获得平等待遇?
四、“流动儿童”、“留守儿童”什么时候成为“新工人子女”?
五、在城市的住房保障离打工者还有多远?
第二编 回不去的农村
第七章 衰败的农村
一、所调查的五个村子概要
二、农业人口正在大幅度减少
三、农业生态系统正在瓦解
四、土地制度的困境
五、基础设施
六、农村基层组织的作用
七、乡村混混
第八章 有家难回
一、农业生产收入微薄
二、不能回家
第九章 农村里的孩子
一、留守儿童的数量
二、留守儿童的故事
三、照顾孩子的老人的故事
四、见不到孩子的父母的故事
五、留守儿童念书的学校的故事
第十章 讨论
一、新农村建设的希望在哪里?
二、让家庭团圆是社会的责任
第三编 迷失在城乡之间
第十一章 生活在别处—— —迷失在城乡之间
一、盖房/买房为了什么
二、生活是不确定的
第十二章 社会的断裂
一、三代人三个世界—— —王开力一家人的故事
二、同一个世界,不同的现实—— —悬殊的收入差距
三、生活由“当下”决定
四、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第十三章 打工对性别关系的影响
一、从农村到城市的移民对性别关系的影响
二、女性在传统和现代的交织中
第十四章 “用工荒”与新工人的形成
一、是否存在“用工荒”
二、“用工荒”的表现和原因
三、“用工荒”产生的影响—— —工友体会到的用工环境的变化
第十五章 产业转移与新工人的出路
一、产业转移对农村和打工者的影响
二、返乡不是回农村
第十六章 讨论
一、毕生的血汗谋求的只是臆想的“安全感”
二、断裂的社会制造分裂的人
三、社会断裂和精神“臆化”下的“用工荒”
四、让新工人在城市住下来
第四编 新工人主体意识的形成
第十七章 公平
一、追求平等要从公平入手
二、工友体会到的社会不公平
三、一些工友认为社会不公平是正常的/合理的
四、追求公平的途径
第十八章 自由
一、对自由的认识和体会
二、寻找自由
三、“无奈选择”就是没有自由
第十九章 道德
一、工友对道德和良心的看法
二、工友的道德选择
三、“讨命钱”下老板的选择—— —道德压力下的无奈选择
第二十章 家在哪里
一、 “我就是要在(苏州)这边上班,不想回家”——工友谢永涛的看法
二、“体面的生活的第一步是有自己的地方住”——工友叶子的看法
三、“如果我是一个合格的工人,我就该有能力创造一个稳定的物质的家”——和工友杨春明的交流
后记
展开
——杨猛(北京同心互惠社会企业)
让中国的新工人们再不在漂移中承受制度性的伤害,是国家和全社会的责任。
——于建嵘(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
这是一部关于新工人的著作,也是一部为了新工人而写的著作。这部著作由大量的访谈和细心的分析构成,作者通过持久的、广泛的对话,将自己融入这个群体的命运之中,用自己的手、自己的心去摸索这个群体的劳作的身体及其痛苦、欢欣,记录这个群体的灵魂的轨迹。
——汪晖
中国人直到1990年代以后的这个新时期,才终于帮助百多年来都找不着北的外来主流意识形态构建了落地生根的制度基础——数以亿计的本源于农民小有产者的农村劳动力之迅即成长为自觉意义的工人阶级,客观地要归因于其对立面的极明显的自为特征得到制度供给者的悉心维护……
—— 温铁军(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教授)
2012年两会的文件中频繁出现农民工字眼,也开始出现对农民工问题的政策性关注,这是姗姗迟来的开始。农民工其实就是新工人,是中国社会一个新的阶级成分,数以亿计的新工人是中国社会发展进步不可忽视的支撑点和顶梁柱。新工人没有迷失,新工人只有崛起,迷失是崛起之前的阵痛。崛起的新工人,为你们喝彩,为你们加油。
——杨锦麟 (香港凤凰卫视资深评论员)
有温度的记录,有深度的分析,有浓度的情感。这本书以全景式的记述让我们感受到中国“新工人”生存之艰辛和痛苦,也让我们理性思考这一艰辛与痛苦背后的深层原由。
—— 梁鸿(学者、作家)
本书真实地记录了处于社会转型和断裂中的打工者的遭遇、迷失和奋力挣扎,从社会学和心理学双重角度,描述和剖析了中国工人阶级再形成的客观过程和主观过程中暴露出来的严重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我一口气读完后,感觉自己深受教益,希望更多的读者朋友能够分享这本好书。
——王江松(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动哲学与劳动文化研究所所长、教授)
在我看来,这部书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以个案调查素材为基础,对当代中国“新工人”群体的基本工作和生存状况的描述——描述了他们身处“待不下的城市”和“回不去的农村”,从而“迷失在城乡之间”的艰难境地,以及城市化和乡村衰败对他们自己及其家庭的深刻影响——更为重要的是,这是一部“新工人”群体成员自己开展调查研究并形成结论的著作。我认为这部著作在一定意义上标志着“新工人”群体自我意识的生成。
——沈原(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主任、教授)
中国“新工人”的出现,似乎无声无响,却是一件将改变历史的大事。
—— 黄纪苏(学者、剧作者)
这本书没有套路,没有官话,而是活生生的生活。它带着田野和工地的味道,带着汗水和眼泪的味道,伴随着离别亲人长长的思念,伴随着旅途中无尽的大路,把那些在数字后面、在报表后面的人的生活不加掩饰地摆在读者面前。它与故作姿态的高头讲章、远离现实的框架设计不同,它的支撑点是双脚、眼睛、耳朵和心灵。它告诉你,有这样一群人的生活,你不能假装没看见。
—— 刘忱(中央党校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