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他去早了,正在接水时宿舍门打开了,一位女工人端着盆出来,似乎没有看到水管前的原贵生和还没满的水桶,哗啦一下把半盆尿倒进下水池里。原贵生看着溅起的黄色液体,胸前一阵恶心。那天他把水桶洗了一遍又一遍,仍然觉得很脏。从此,他再也不去水管上打水。
多少年后的今天,这座水泥厂96%的股份成为龙门村的资产,也就是说龙门村的农民成了这座工厂真正的主人时,他仍然忘不了那位女工鄙视的眼神。也许,那位女工怎么也不会想到,令人骄傲的身份和地位突然间说变就变,她们只能拿着龙门村给的安置费回家养老。
龙门村要办工厂了,办什么厂,生产什么东西,投资有多少,产品的市场有没有,原料在哪里,一切的一切,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万事开头难,但有一点坚定不移,就是这个工厂必须是集体办,挣的钱也必须是集体的。只要集体有钱,龙门村干部们手上的权力才不会丢。干部们看到,从1981年龙门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村民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开石料厂、跑运输、打零工、贩药材、做买卖,只要不偷不抢,弄来的钱都是合法的。人们似乎急了眼,恨不得多长几只手,去地上捡钱。大家担心这样的政策会不会变啊?赶紧先弄一点,把房子盖起来,要给儿子娶媳妇啊。如果政策变了,怎么办?不得继续在土里刨食过穷日子?
群龙无首,长期下去也不行。人的本事大小不同,能力大小也不同,勤的懒的更是区别大了。将来穷的穷富的富,社会不是就乱了?龙门村干部们敏锐地感觉到,无论怎样,先把集体经济搞上去,这肯定没有错。
村里决定让原贵生和张金科出去考察项目。张金科在公社企业办搞过企业,又和省里的专家熟悉,原贵生是个能干可靠的年轻人,让他们去考察放心。
原贵生暗暗发誓,这是机会,一定要不负众望,为龙门村选个能挣钱的项目,办个上档次的工厂,而不是家庭作坊,几天就倒闭关门。那次他们马不停蹄,赶在春节前去了陕西、临汾、太原、孝义、阳曲等地,看了钢铁厂、焦化厂,最后在专家的建议下,决定办焦化厂,上红旗三号炉。阳曲黄寨焦化厂提供了一整套图纸,从设计到安装都派了技术员指导。
1988年3月,龙门村迎来了特殊的日子,在吕梁山下的一块荒坡上,祖祖辈辈在土地上刨食吃的龙门村人,这次“种”下的不再是麦子和玉米,而是工厂。
工厂可不是好“种”的,不但要选好项目,要有技术,更重要的是要有大把的票子。而这票子不是公家白给的,是借来的,贷来的、失败了鸡飞蛋打一场空,还不起。一组红旗三号炉要投资200万,这不是个小数目。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