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空间扩张视角的大中城市新区生长机理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30373250
  • 作      者:
    李建伟著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内容介绍
  城市新区是城市旧城区之外规划新建的一个具有系统整体性和功能独立性的开发建设地区,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城市空间扩张的主要形式。伴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近20多年来城市新区在空间要素积聚与扩散和空间格局重构转型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同时,城市新区开发建设中的矛盾和问题也不断显现。因此,分析与总结城市新区发展的经验教训,探寻城市新区的发展规律,对于科学引导和管控城市空间扩张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本文从大中城市空间扩张的视角出发,通过对城市新区空间生长的分析与模拟,对城市新区形成的动力机制,城市新区在城市空间结构调整、城市空间规模扩张和城市功能完善提升等方面的作用特征进行研究,提出了设立城市新区最佳时机的“反波浪”理论模式、城市新区区位选址的基本流程、城市新区规模预测的计算模型、城市新区功能定位的方法体系以及相应的调控模式。
展开
目录
序<br /><br />前言<br /><br />1&nbsp;绪论<br /><br />1.1&nbsp;研究背景<br /><br />1.2&nbsp;研究目的与意义<br /><br />1.2.1&nbsp;研究目的<br /><br />1.2.2&nbsp;研究意义<br /><br />1.3&nbsp;研究对象的界定<br /><br />1.4&nbsp;研究内容和框架<br /><br />1.4.1&nbsp;研究内容<br /><br />1.4.2&nbsp;研究框架<br /><br />1.5&nbsp;研究方法<br /><br />2&nbsp;国内外研究进展<br /><br />2.1&nbsp;城市新区概念辨析<br /><br />2.1.1&nbsp;空间扩张与城市新区<br /><br />2.1.2&nbsp;城市新区与卫星城<br /><br />2.1.3&nbsp;城市新区与新城<br /><br />2.1.4&nbsp;城市新区与边缘城市<br /><br />2.1.5&nbsp;城市新区与开发区<br /><br />2.1.6&nbsp;城市新区与相关概念的对比<br /><br />2.2&nbsp;国外研究进展<br /><br />2.2.1&nbsp;城市蔓延与新城理论<br /><br />2.2.2&nbsp;开发模式研究<br /><br />2.2.3&nbsp;发展动力研究<br /><br />2.2.4&nbsp;社会问题研究<br /><br />2.2.5&nbsp;规划设计研究<br /><br />2.3&nbsp;国内研究进展<br /><br />2.3.1&nbsp;国外相关理论引介<br /><br />2.3.2&nbsp;城市新区与区域、城市发展研究<br /><br />2.3.3&nbsp;城市新区开发建设模式研究<br /><br />2.3.4&nbsp;城市新区发展态势研究<br /><br />2.3.5&nbsp;城市新区规划设计研究<br /><br />2.3.6&nbsp;城市新区社会问题研究<br /><br />2.4&nbsp;国内外研究述评<br /><br />3&nbsp;城市新区发展建设解析<br /><br />3.1&nbsp;城市新区发展历程<br /><br />3.1.1&nbsp;发展演变<br /><br />3.1.2&nbsp;发展阶段<br /><br />3.2&nbsp;城市新区的成长路径<br /><br />3.2.1&nbsp;开发区重构型<br /><br />3.2.2&nbsp;重大项目推动型<br /><br />3.2.3&nbsp;乡镇整合发展型<br /><br />3.3&nbsp;城市新区特点诠释<br /><br />3.3.1&nbsp;开发区是新区发展的主力军<br /><br />3.3.2&nbsp;政策保障是新区发展的护航者<br /><br />3.3.3&nbsp;土地财政是新区发展的顶梁柱<br /><br />3.3.4&nbsp;基本活动是新区发展的原动力<br /><br />3.3.5&nbsp;多元主体是新区发展的平衡阀<br /><br />3.3.6&nbsp;外商投资是新区发展的推进器<br /><br />3.4&nbsp;城市新区存在问题<br /><br />3.4.1&nbsp;政府主导.管理混乱<br /><br />3.4.2&nbsp;遍地开花,浪费资源<br /><br />3.4.3&nbsp;贪大求高,不切实际<br /><br />3.4.4&nbsp;产居分离,功能单一<br /><br />3.5&nbsp;本章小结<br /><br />4&nbsp;城市新区动力机制与最佳时机<br /><br />4.1&nbsp;城市空间生长的两种方式<br /><br />4.1.1&nbsp;城市空间生长的过程<br /><br />4.1.2&nbsp;旧城改造与新区开发的辩证关系<br /><br />4.2&nbsp;城市新区形成的理论学派<br /><br />4.2.1&nbsp;城市经济学派<br /><br />4.2.2&nbsp;城市生态学派<br /><br />4.2.3&nbsp;城市社会学派<br /><br />4.3&nbsp;城市新区形成的动力学模型<br /><br />4.3.1&nbsp;基本假设<br /><br />4.3.2&nbsp;动力学模型建构<br /><br />4.3.3&nbsp;稳定性分析<br /><br />4.4&nbsp;城市新区形成的发育机制<br /><br />4.4.1&nbsp;国际产业转移<br /><br />4.4.2&nbsp;城市人口增加<br /><br />4.4.3&nbsp;城市经济增长<br /><br />4.4.4&nbsp;功能提升诉求<br /><br />4.4.5&nbsp;政府政策导向<br /><br />4.5&nbsp;城市新区形成的最佳时机<br /><br />4.5.1&nbsp;城市空间扩张拐点<br /><br />4.5.2&nbsp;城市空间扩张规模特征<br /><br />4.5.3&nbsp;城市空间扩张与新区形成的耦合分析<br /><br />4.5.4&nbsp;城市新区设立时机的理论探讨<br /><br />4.6&nbsp;本章小结<br /><br />5&nbsp;城市新区空间格局与区位选择<br /><br />5.1&nbsp;城市空间结构演化<br /><br />5.1.1&nbsp;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化过程<br /><br />5.1.2&nbsp;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化模式<br /><br />5.1.3&nbsp;城市空间结构的集聚和扩散作用<br /><br />5.2&nbsp;城市新区与城市协同发展的空间模式<br /><br />5.2.1&nbsp;近域连片型<br /><br />5.2.2&nbsp;外围子城型<br /><br />5.2.3&nbsp;多级综合型<br /><br />5.3&nbsp;城市新区对空间结构的影响<br /><br />5.3.1&nbsp;城市新区与城市空间形态<br /><br />5.3.2&nbsp;城市新区与社会空间结构<br /><br />5.3.3&nbsp;城市新区与城市经济格局<br /><br />5.3.4&nbsp;城市新区与城市空间环境<br /><br />5.4&nbsp;城市新区的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br /><br />5.4.1&nbsp;城市新区的省域空间分布格局<br /><br />5.4.2&nbsp;城市新区的市域空间分布格局<br /><br />5.4.3&nbsp;城市新区空间格局的影响因素<br /><br />5.5&nbsp;城市新区的空间区位选择<br /><br />5.5.1&nbsp;空间区位选择方法<br /><br />5.5.2&nbsp;母城空间结构分析<br /><br />5.5.3&nbsp;城市新区区位选址<br /><br />5.6&nbsp;本章小结<br /><br />6&nbsp;城市新区效益评价与规模预测<br /><br />6.1&nbsp;城市最佳规模研究基础和方法<br /><br />6.1.1&nbsp;城市最佳规模研究的理论基础<br /><br />6.1.2&nbsp;城市最佳规模研究方法<br /><br />6.2&nbsp;城市新区空间效益评价<br /><br />6.2.1&nbsp;城市新区空间效益<br /><br />6.2.2&nbsp;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br /><br />6.2.3&nbsp;城市新区空间效益综合评价<br /><br />6.2.4&nbsp;评价结果分析<br /><br />6.3&nbsp;城市新区空间规模阈值探讨<br /><br />6.3.1&nbsp;城市新区空间规模现状分析<br /><br />6.3.2&nbsp;城市新区空间规模理论探讨<br /><br />6.4&nbsp;城市新区空间规模预测的理论框架<br /><br />6.4.1&nbsp;对传统预测方法的反思<br /><br />6.4.2&nbsp;预测思路的创新<br /><br />6.4.3&nbsp;预测的步骤与方法<br /><br />6.5&nbsp;渭北新区空间规模预测的实证检验<br /><br />6.5.1&nbsp;研究区概况<br /><br />6.5.2&nbsp;主城区用地规模预测<br /><br />6.5.3&nbsp;城市新区发展潜力评价<br /><br />6.5.4&nbsp;确定渭北新区用地规模<br /><br />6.5.5&nbsp;城市新区空间规模讨论<br /><br />6.6&nbsp;本章小结<br /><br />7&nbsp;城市新区功能定位与配置分析<br /><br />7.1&nbsp;城市功能的内涵与发展演变<br /><br />7.1.1&nbsp;城市功能的内涵<br /><br />7.1.2&nbsp;城市功能的演替<br /><br />7.2&nbsp;城市新区与城市功能的关联机制<br /><br />7.2.1&nbsp;关联背景层面:“去工业化”和信息化<br /><br />7.2.2&nbsp;关联理念层面:适配理念<br /><br />7.2.3&nbsp;关联互动层面:外溢承接<br /><br />7.2.4&nbsp;关联要素层面:业态类型<br /><br />7.3&nbsp;城市新区功能定位分析<br /><br />7.3.1&nbsp;功能定位方法体系<br /><br />7.3.2&nbsp;延安经开区功能定位分析<br /><br />7.3.3&nbsp;延安经开区功能定位与目标<br /><br />7.4&nbsp;城市新区功能配置分析<br /><br />7.4.1&nbsp;功能配置的基本思路<br /><br />7.4.2&nbsp;延安经开区功能配置<br /><br />7.5&nbsp;本章小结<br /><br />8&nbsp;城市新区优化调控措施<br /><br />8.1&nbsp;城市新区管理的优化调控<br /><br />8.1.1&nbsp;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进行政管理服务<br /><br />8.1.2&nbsp;优化战略决策模式,提升新区竞争潜力<br /><br />8.1.3&nbsp;立足微观供需分析,改进土地利用规划<br /><br />8.1.4&nbsp;政府市场双向互动,创新开发建设模式<br /><br />8.2&nbsp;城市新区空间的优化调控<br /><br />8.2.1&nbsp;适应城市空间演化,推动空间结构转型<br /><br />8.2.2&nbsp;分析经济联系方向,合理布局空间区位<br /><br />8.2.3&nbsp;注重基础设施导引,优化空间开发格局<br /><br />8.3&nbsp;城市新区规模的优化调控<br /><br />8.3.1&nbsp;立足于城镇化分析,适应城市发展节奏<br /><br />8.3.2&nbsp;保障基础设施供给,调控新区增长规模<br /><br />8.4&nbsp;城市新区功能的优化调控<br /><br />8.4.1&nbsp;建设功能综合新区,推进城市整体开发<br /><br />8.4.2&nbsp;不同阶段不同主题,促进互动协调发展<br /><br />8.5&nbsp;本章小结<br /><br />9&nbsp;主要结论<br /><br />9.1&nbsp;主要结论<br /><br />9.2&nbsp;工作展望<br /><br />参考文献<br /><br />附表&nbsp;陕西省30个城市新区的基本情况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