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工资调整指数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1247162
  • 作      者:
    李姗姗著
  • 出 版 社 :
    光明日报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作者简介
  李珊珊,1981年6月生,山东临沭人,工学硕士,经济学博士,现任教于辽宁大学,优秀青年教师。教学与研究领域主要为:收入分配、营销管理等。曾主持参与省级、国家级课题多项;在国家级核心期刊发表论人多篇,;曾获得2011年全国统战理论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辽宁省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一等奖。本书为作者独立完成的第一部著作。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工资调整指数研究》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构建了中国工资指数调整的四维理论分析框架,把劳动报酬分配比例系数提升到75%的水平作为工资增长的最高维度,把消费价格指数作为工资增长的最低维度,把共享经济成果的GDP指标作为衡量收入分配原则的公平维度,把劳动生产率作为衡量收入分配原则的效率维度。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工资增长指数模型,并进行了工资预测、效率分析和分阶段工资调控机制的设计。在兼顾公平和效率的原则下,缩小行业工资差距,提高中低收入者工资收入,促进社会经济的长效健康发展。
展开
精彩书摘
  根据频数分步法产生了一些测量不平等的方法,这里只介绍最重要的一种。要想掌握总体不平等的情况,可以利用差量的方法。
  该式中,yi为第i个人的货币收入,μ为平均收入,共有n个收入获得者。方差的优势是双重的:它考察的是全体的分配情况,而且很有限的不平等可以通过再分配的方法加以缩小,从而使个人收入更趋向于平均数。方差的劣势在于它对决定收入水平的敏感性。如果全部收入翻一番,那么不平等的形势并没有改变,但是V却变化了4倍。
  该方差是使有关平均收入的变化得以正规化后的方差。C的优势在于它不受规模的影响。它也有不足之处,特别是资金转移时的收入标准具有不确定性——也就是说,从收人为1000元的人手中转移100元给一个收入为500元的人,与从收入为100万元的人手中转移100元各一个收入为999500元的人,它们对于C所产生的影响是一样的。
  如果我们要更多得把货币转移到低收入人群手中,那么可以改变是收入水平波动的对数。收入对数的方差具有不受规模影响的巨大优势。正因为如此,收入对数方差已经被广泛地用来度量不平等。
  这里H的优势在于它不随着绝对收入水平的不同而变化,对于各个收入水平上的货币转移都敏感,但是更注重对于较低收入水平上的转移。不足之处是,该方法也只考虑了收入与平均值之间的差异,而且是这些差异的平方数。并且,H对于较高收入水平来说是弯曲的,也就是说,在遇到资金从富人手中转移到穷人手中的情况时,H可能会提高。
  ……
展开
目录
绪论
0.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0.1.1 选题背景
0.1.2 研究意义
0.2 文献综述
0.2.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0.2.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0.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0.3.1 研究内容
0.3.2 研究方法
0.4 创新与不足之处
0.4.1 创新之处
0.4.2 不足之处

1 工资调整指数研究的理论基础
1.1 工资理论
1.1.1 古典经济学家的工资理论
1.1.2 马克思的工资理论
1.1.3 现代经济学的工资理论
1.2 收入分配中的公平与效率理论
1.2.1 收入公平及其度量指标
1.2.2 分配效率及其评价标准
1.3 国外工资调整理论方法
1.3.1 谈判式工资调整法
1.3.2 指数化工资调整法
1.3.3 国外工资调整方法对我国工资调整的借鉴

2 中国工资调整目标值
2.1 工资调整的实际依据
2.1.1 我国工资调整的历史进程
2.1.2 我国工资调整的政策依据
2.1.3 我国工资调整的现实依据
2.2 工资调整目标值的测定模型
2.2.1 工资调整的理论框架
2.2.2 劳动生产要素分配系数的理论分析
2.2.3 测定的基本模型
2.3 工资调整的目标值测定
2.3.1 GDP增长率的设定
2.3.2 劳动生产要素分配系数的设定
2.3.3 城镇居民劳动者报酬占总劳动者报酬比例的设定
2.3.4 城镇居民劳动者报酬中的必要扣除比例
2.3.5 工资调整的目标测定值

3 中国工资调整指数模型与数量分析
3.1 中国工资调整指数建立的依据
3.1.1 工资增长与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关系
3.1.2 工资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3.1.3 工资与居民日常消费的关系
3.2 中国工资调整指数应用的目标定位
3.2.1 中国工资概况
3.2.2 行业选择及目标定位
3.3 中国工资调整指数模型的建立
3.3 。1建立模型
3.3.2 样本数据的选择
3.3.3 计量结果的分析
3.3.4 工资调整指数方案的确定
3.4 基于调整指数的工资预测
3.4.1 模型中各项参数值的预测
3.4.2 分行业工资的预测

4 工资调整指数的效率分析
4.1 工资调整指数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分析
4.1.1 工资调整指数对收入分配公平问题的影响分析
4.1.2 工资调整指数对收入分配效率的影响分析
4.2 工资调整指数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分析
4.2.1 工资调整指数对居民消费影响的理论分析
4.2.2 工资调整指数对居民消费影响的实证分析
4.3 工资调整指数对居民储蓄的影响分析
4.3.1 工资水平对居民储蓄水平的影响
4.3.2 工资增长率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
4.3.3 工资指数化调整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
4.4 工资调整指数对投资的影响分析
4.4.1 工资调整指数对投资影响的理论分析
4.4.2 工资调整指数对投资影响的实证分析

5 工资调控机制设计与政策建议
5.1 坚持"合理增长,提低为重点"的原则
5.1.1 建立和完善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
5.1.2 重点提高中低收入者工资
5.2 宏观工资调控机制的系统设计
5.2.1 适度差距与平衡增长理论
5.2.2 分阶段的工资调整策略
5.3 相关配套政策建议
5.3.1 建立和完善集体谈判工资制度
5.3.2 完善工资指导线制度
5.3.3 制定政府调控配套措施
5.3.4 合理税收体制配合工资调控
5.3.5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