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合作型劳动关系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4141160
  • 作      者:
    崔驰著
  • 出 版 社 :
    经济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作者简介
  崔驰,吉林省长春市人,1982年出生,2011年7月毕业,为东北师范大学与日本国九州大学联合培养博士,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劳动经济学专业)。现为东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讲师, 吉林省青年经济学会理事,主要从事微观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劳动经济学等方面研究,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正式制度与多边惩罚治理制度的比较研究与应用》,曾在《社会科学战线》、《东北师大学报》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合作型劳动关系研究》分析了传统劳动关系以法律、政治等分析手段解决劳动关系的不足,即传统劳动关系研究至多只能保障弱势群体,并不能使得更多的中国人分享到经济快速发展的成果,也不能有效的统一分配问题中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关系。《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合作型劳动关系研究》试图挑战“企业租金的分配”问题,将研究重点放在劳动关系中分配机制的设计上,即研究如何通过合作机制与经济制度的建立保证劳动合作过程中的机会公平,限制机会主义行为,统一分配中的公平性与效率性问题。为此,《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合作型劳动关系研究》从个人利益、企业与市场关系的微观的角度上,分别研究了通过企业规章、制度,工会(集体谈判)以及国家法律等传统方式对企业权威的限制作用以及不足之处。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三节本书逻辑思路和分析框架
  劳动关系不仅仅反映管理者与员工的合作情况,而且还包括社会性因素。劳动关系的质量高低不仅影响单个企业的生产效率,且关系社会秩序的稳定性。因此,一方面,我们要分析企业组织内部机制如何预防和解决劳动关系问题的发生;另一方面,我们也要考虑国家所制定的劳动法律以及市场对企业劳动关系的影响,前者是保护员工的基本合法权益,后者为合作型劳动关系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只有在这些努力的共同作用下,才能达到一种和谐劳动关系的状态。
  本书第二章介绍本书中所使用的一些基本概念,如劳动关系、劳动合同、合作等。本书使用的“合同”概念并不是法律所强调“白纸黑字”的书面合同,而是较抽象的经济学概念,是连接劳动关系双方的纽带,是合作的基本单位。本书将区别“合作”与“和谐”两个不同的概念。“和谐”更为强调现状或结果,而“合作”更加重视如何保证在劳动关系过程中遵守“合作精神”,诚实、守信地完成劳动过程的每个环节,包括分配。只有劳动过程的“合作”满足“合作精神”,才能真正达到劳动关系“和谐”的结果。所以,在本书中大部分使用的是“合作”一词。
  一般来说,劳动合同(“雇佣合同”)是相对合作期限较长的一种合同,很难把工作内容完全规定清楚,因此产生了一些如签约之后执行上的成本。管理学认为,长期劳动合作过程中,企业与员工产生了一种“隐性关系”或“心理契约”,这种特殊关系可以降低劳动合同不完全性所产生的成本。但本书强调这种“隐性关系”、“心理契约”,不是为经理人而付出的无私奉献,而是基于“针锋相对”或互惠上的策略,也就是员工相信自己的努力在将来可以得到相应的回报,并且这种信任是确实的。一旦信任是不可置信的,员工将更愿意缔结短期不确定性较小的“即时合同”。也就是说,在工作中员工投入大量的努力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由于合同的不完全特性,劳动过程很难被证实,不能得到法律的强制保护,管理者很容易出现事后的道德风险行为(机会主义行为的一种表现)。特别是当员工投入大量的人力专用性资本投资时,劳动合同的不完全性质很难保证这部分投资不受到管理者“敲竹杠”。因此,如何通过机制设计来限制管理者的机会主义行为及企业权威能力以保障机会公平框架下合作的顺利进行,就成为本书研究的重点。
  本书第三、第四章从微观劳动关系对企业影响的角度研究开始,研究劳动合同在哪些部分为企业提供了竞争优势。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的目的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相关文献综述和评价
一、政府干预的再分配与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
二、初次分配与集体谈判
三、评价
第三节 本书逻辑思路和分析框架
第四节 创新点
一、劳动合同是一种特殊的合同
二、劳动合同不完全程度与效率的关系
三、公正的分配机制
四、重新审视市场机制价格信号失灵部分
五、重新审视政府的作用

第二章  合作型劳动关系的基本概念
第一节 劳动关系基本概念
一、劳动关系与劳资关系的概念
二、劳动关系的研究对象
第二节 合同的概念
一、合同的概念
二、合同与契约的概念比较
三、合同的历史与进程
第三节 人的行为假设
一、人的行为理性
二、机会主义倾向
第四节 合作的概念
一、合作与和谐的区别
二、合作与冲突研究
三、主流经济学的合作理论
四、我国目前劳动关系问题研究与机会主义行为

第三章  现代企业劳动关系理论
第一节 现代企业劳动关系理论综述
一、科斯思想中的劳动关系理论
二、交易费用经济学中的劳动关系理论
三、不完全合同理论与剩余控制权
四、其他理论
第二节 管理者与权威理论
一、企业家理论
二、劳动关系中企业权威作用
第三节 “资本雇佣劳动”假说以及其他假说
一、资本雇佣劳动
二、劳动雇佣资本
三、共同治理
四、信息不对称角度的企业权威分离作用
第四节 劳动关系的本质
一、企业是多种资源聚合的凝结器
二、员工身份关系
三、劳动关系的合作本质与合作的维持

第四章  劳动合同的效率性
第一节 雇佣制度基本原则与人力资本投资
一、基本原则
二、人力资本投资的两种类型
第二节 西方发达国家雇佣模式比较
一、美国、日本的比较——企业外部与内部的典型
二、其他两种“雇佣制度”
第三节 劳动合同不完全程度与效率的关系
一、劳动合同的不完全性
二、劳动合同的效率
三、劳动合同效率模型的二维度
四、劳动合同效率模型
第四节 劳动合同效率模型的应用
一、我国的劳务派遣现状
二、我国劳务派遣的问题
三、劳动派遣合同效率模型
第五节 自我履约的天真性

第五章  工会理论与集体谈判
第一节 工会理论与人力资本专用性
一、工会的传统经济学理论
二、劳动力需求弹性
三、工会与人力资本专用性
四、塞利格·帕尔曼的“职业意识”理论的改进
第二节 罢工和集体行动理论
一、罢工理论
二、集体行动逻辑与政治运动
第三节 我国分配现状及集体谈判问题
一、我国工会现状
二、我国收入分配问题现状
三、对传统的集体谈判协商制度的疑问
第四节 工会谈判能力变迁路径
一、美国路径
二、德国路径
三、英国路径
四、值得中国借鉴之处

第六章  法制市场经济下的劳动关系问题
第一节 法律的效率原则
一、霍布斯定理与波斯纳定理
二、法律的效率原则
三、赔偿性原则
第二节 《劳动合同法》的法经济学分析
第三节 关于《劳动合同法》的一些争论
一、法律的正义性
二、“强资本、弱劳工”的观点
三、“双赢”、“合作”之争
第四节 劳动法律关系的边界与私人解决
一、法律与新古典经济学
二、超越法律边界与私人解决
三、劳动法律关系的边界
第五节 道德与合法分配
一、公平与公正
二、法律分配的成本
三、道德分配
第六节 补充有关“道德”话题的讨论
一、道德的经济学分析
二、道德节省的成本

第七章  劳动关系中的信任与劳动力市场声誉效应
第一节 信任的定义及作用
一、信任的定义
二、信任的作用
第二节 信任与劳动关系
一、信任与劳动关系
二、福克斯劳动关系信任模型的评价
第三节 劳动关系中信任的产生
一、小型企业信任的产生
二、大中型企业信任的产生
三、可置信承诺与声誉
四、员工、求职者与企业声誉
五、、中国员工评价信号与企业声誉效应
第四节 劳动力市场机制运作、声誉效应与信息传播
一、市场价格信息的声誉机制与信息传播
二、劳动力市场观察到信息
三、声誉机制与人力资源管理

第八章  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合作型劳动关系的框架
第一节 集体谈判协商制度与三方合作机制
一、集体谈判协商制度
二、我国学者对合作机制的理解
三、劳动合同的特殊性与合作机制的本质
四、发达国家合作机制任务的转变
第二节 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合作型劳动关系的关键
一、改革开放后的分配政策与政府作用
二、市场分化倾向与政府作用
三、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合作型劳动关系的关键
第三节 劳动力市场声誉效应促进合作信息发布机构的建立
一、合作机制雏形的构思
二、声誉效应合作信息发布机构的建立的基本思想
三、“道德是非判断”信息的准确性
四、合作机制与工会
五、合作机制的运行
第四节 劳动力市场声誉效应信息发布的合作机制的意义
一、降低社会交易成本
二、推进我国人力资源管理良好发展
三、良好正的外部效应
第五节 政府在初期分配中的作用
第六节 本书研究的局限与劳动关系研究的边界
一、本书研究的局限
二、劳动关系研究的边界与总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