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自主创新的话语建构:从意识形态到创新文化自觉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9743188
  • 作      者:
    李三虎著
  • 出 版 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作者简介
  李三虎,1964年11月生于山西长治。1987年毕业于山西大学化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1990年毕业于山西大学科技与社会中心,获哲学硕士学位;1995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共广州市委党校(广州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室主任、教授,兼任《探索》杂志主编。主要学术领域:技术哲学、社会空间理论、当代政治伦理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主持和参与省市社科基金和各类应用研究项目10多项。主要作品有:《“热带丛林”苦旅》(2002年)、《十字路口的道德抉择》(2006年)、《重申传统》(2008年)、《小世界与大结果》(2011年),合著、译著5部,学术论文100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羊城学术文库·文史哲系列·自主创新的话语建构:从意识形态到创新文化自觉》将中国自主创新战略看作一种大规模话语构造,其目标是形成一种新的发展意识形态、新的企业组织实践和新的社会文化认同。这种话语构造预设了“创新命令”,即面对全球化挑战,以“忧患意识”推动国家、企业和社会的“生存—竞争—发展”激励逻辑。这种自主创新话语的意识形态意义在于,对创新型国家建设进行一种文化引领,赋以新的发展活力,形成创新洪流。
展开
精彩书摘
  就前者来说,李约瑟、格雷汉姆(A.C.Graham)、怀特等西方技术史家已经表明,古希腊的理性精神并没有取得如中国那样的技术优势,并以大量史料证明来自中国的许多伟大发明(如印刷、火药和指南针等);就后者来说,如果不能从西方人与生俱来的技术天赋或能力所处的西方文化本身的动力要素解释非西方文明,那就需要承认非西方文化背景下的可选择技术方式,包括中国技术方式。对于今天发展的中国来说,中国人虽然要从西方技术发展中汲取营养,但并不由此表明自身缺乏技术创新的文化根源,所谓“中华文明伟大复兴”就是要赋予技术强国理念以历史感和时代感,从而使中国成为一个更加富有技术发明创造活力的社会,并在诸多技术领域超越其他文明。
  第二,自主创新设想直接孕育于“科教兴国”的路径选择。技术强国理念无疑贯穿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发展中:毛泽东在革命话语中以科学技术现代化表达了消灭“三大差别”的现代民族国家富强目标,对以农业为主的国家进行广泛的社会动员,包括技术革命、技术革新和科学实验斗争等途径;邓小平则是在改革话语中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本质主义叙事强化经济建设的国家发展中心地位,试图通过技术发展将中国纳入全球化市场体系中,其政策范围包括科技是关键、教育为基础等。但这种技术强国理念,通过“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轨道上来”的意识形态过渡,直到1995年才以“科教兴国”战略获得明确表达。1995年5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首次提出在全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
展开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自主创新作为一个意识形态主题
第一节 作为国家战略核心的自主创新概念
第二节 国家创新率之谜的政治经济学修辞
第三节 技术民族主义与技术全球主义之争
第四节 进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分析视角

第二章 技术创新的经典马克思主义意蕴
第一节 当代技术资本主义批判与马克思主义
第二节 资本主义去背景化操作的背景化批判
第三节 与人的全面发展相谐的技术价值预设
第四节 社会主义过渡的技术创新背景化主题

第三章 技术强国理念及其意识形态关联
第一节 殖民主义压力下的技术强国理念确立
第二节 从社会达尔文主义到技术精英治国论
第三节 传统主义对技术的批判及其文化建构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创新话语的中国适应表达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话语变迁
第一节 革命话语:技术创新及其政治张力
第二节 改革话语:第一生产力的辩证逻辑
第三节 发展话语:全球化与技术自治要求
第四节 自主创新话语:重申技术强国理念

第五章 自主创新道路的中国特色解释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的解释学-建构论方法
第二节 从科技系统到创新系统的历史转换
第三节 技术创新的自主性及其中国特色表达
第四节 自主创新发展的意识形态挑战及出路

第六章 以马克思主义引领创新文化自觉
第一节 发挥核心价值体系的自主创新功能
第二节 挖掘中华文明的本土创新文化资源
第三节 构建以内生创新为中心的组织文化
第四节 建设凝聚自主创新力量的学习型社会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