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中国模式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4145743
  • 作      者:
    赵西君,何龙娟,吴殿廷著
  • 出 版 社 :
    东南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作者简介
  吴殿廷,男,1958年生,辽宁大连人,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专业方向:区域规划与旅游规划。曾主持完成内蒙古自治区“九五”规划、大连市跨世纪发展战略、辽宁省国土规划/总体规划、西藏山南地区旅游规划等40多项科研项目,出版《区域经济学》、《区域分析与规划》等教材和著作近2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日本的国土规划和城乡建设”、“区域发展与产业布局的耦合分析”等200多篇,获得过国家级和省部级教学、科研奖6项。现任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可持续发展专业委员会主任、国家林业局森林风景资源评价委员、国家水利风景区专家委员会委员等。
  
  赵西君,男,1979年生,山东泰安人,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获博士学位。曾就职于国家信息中心,现为中国科学院现代化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与区域规划。参与过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地方政府等多项研究课题,目前,已在《宏观经济管理》、《经济地理》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另有著作1部。曾多次获得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优秀研究成果三等奖、中青年干部经济论坛优秀奖,国家信息中心优秀研究成果二等奖。
  
  何龙娟,女,1981年出生,湖南永州人,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工程师,北京师范大学和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联合培养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区域发展战略、农业农村经济管理、农业项目管理等。主要参与完成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青藏高原生态农牧区新农村建设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的研究”、“村镇空间规划与土地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亚洲开发银行技术援助课题“中国政府农业投入政策研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节能减排规划指南”,农业部“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路径研究”、“西南民族地区特色农业发展战略研究”等研究课题10余项。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繁荣与富裕的空间错位”、“区域协调发展”、“农村金融效率”等10多篇,出版参编著作1部。参与完成的多项地区规划得到有关部门的实施,获国家级、省部级优秀工程咨询奖5项。
展开
内容介绍
  《城乡区域统筹协调发展的中国模式丛书: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中国模式》在梳理国内外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理论基础上,立足我国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主要成就,总结我国东、中、西及东北四大板块和国家-典型省-典型地区-典型市县区域统筹协调发展的主要成功经验,进而提炼出我国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主要模式。
  这是我国第一部从区域统筹协调角度论述中国发展模式的综合性学术专著,也是“中国特色”“中国经验”“中国式管理”等国际热点问题的理论总结和提升。《城乡区域统筹协调发展的中国模式丛书: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中国模式》可供经济和社会发展综合管理部门以及关心中国区域发展的专职研究人员与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学习、参考。
展开
精彩书摘
  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国民财富。斯密认为,交换是出于利己心并为达到利己目的而进行的活动,是人类的一种天然倾向。人类的交换倾向产生分工,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巨大进步是分工的结果。
  分工的原则是成本的绝对优势或绝对利益。斯密进而分析到,分工既然可以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那么每个人专门从事他最有优势的产品的生产,然后彼此交换,则对每个人都是有利的。即分工的原则是成本的绝对优势或绝对利益。斯密以家庭之间的分工为例说明了这个道理。他说,如果一件东西购买所花费用比在家内生产的少,就应该去购买而不要在家内生产,这是每一个精明的家长都知道的格言。裁缝不为自己做鞋子,鞋匠不为自己裁衣服,农场主既不打算自己做鞋子,也不打算缝衣服。他们都认识到,应当把他们的全部精力集中用于比邻人有利地位的职业,用自己的产品去交换其他物品,会比自己生产一切物品得到更多的利益。
  国际分工是各种形式分工中的最高阶段,在国际分工基础上开展国际贸易,对各国都会产生良好效果。斯密由家庭推及国家,论证了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必要性。他认为,适用于一国内部不同个人或家庭之间的分工原则,也适用于各国之间。国际分工是各种形式分工中的最高阶段。他主张,如果外国的产品比自己国内生产的要便宜,那么最好是输出在本国有利的生产条件下生产的产品,去交换外国的产品,而不要自己去生产。他举例说,在苏格兰可以利用温室种植葡萄,并酿造出同国外一样好的葡萄酒,但要付出比国外高30倍的代价。他认为,如果真的这样做,显然是愚蠢的行为。每一个国家都有其适宜于生产某些特定产品的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如果每一个国家都按照其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即生产成本绝对低)去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彼此进行交换,则对所有国家都是有利的,世界的财富也会因此而增加。
  国际分工的基础是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条件。斯密认为,有利的生产条件来源于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条件。自然禀赋和后天的条件因国家而不同,这就为国际分工提供了基础。因为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条件可以使一个国家生产某种产品的成本绝对低于别国而在该产品的生产和交换上处于绝对有利地位。各国按照各自的有利条件进行分工和交换,将会使各国的资源、劳动和资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将会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加物质财富,并使各国从贸易中获益。这便是绝对成本说的基本精神。
  绝对成本说是科学成分与非科学成分的混合,其正确的方面,是深刻指出了分工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巨大意义。各国之间根据各自的优势进行分工,通过国际贸易使各国都能得利。其错误主要表现在,认为交换引起分工,而交换又是人类本性所决定的。事实上,交换以分工为前提,在历史上分工早于交换。同时,交换也不是人类本性的产物,而是社会生产方式和分工发展的结果。绝对成本说解决了具有不同优势的国家之间的分工和交换的合理性。但是,这只是国际贸易中的一种特例。如果一个国家在各方面都处于绝对的优势,而另一个国家在各方面则都处于劣势,那么,它们应该怎么办?对此,斯密的理论无法回答,这个问题的解决是大卫·李嘉图的功劳。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提出与内涵
第一节 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提出
一、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区域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缩小区域差距是国内外区域发展面临的共同课题
三、区域经济增长俱乐部现象日趋凸显
第二节 区域协调发展的科学内涵
一、区域协调发展认识的误区
二、发展与持续发展
三、区域协调发展的概念及内涵
四、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特征

第二章 区域协调发展的衡量与模式
第一节 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与衡量
一、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
二、区域协调发展的衡量
第二节 区域协调发展的模式构建
一、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
二、区域协调发展的机制体系
三、区域协调发展的模式特征
四、不同层次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模式

第三章 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相关理论
第一节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一、区域差异理论
二、地域分工理论
三、区域生命周期理论
四、梯度理论与反梯度理论
五、均衡与非均衡发展理论
六、空间一体化理论
第二节 其他相关学科理论
一、系统科学论
二、政府干预理论
三、宏观调控论
四、科学发展论

第四章 国外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实践
第一节 美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一、美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沿革
二、美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特点
三、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综合开发战略剖析
第二节 欧盟及其成员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一、欧盟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特点
二、欧盟成员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特点
三、德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剖析
第三节 日本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一、日本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沿革
二、日本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特点
三、日本全国综合开发计划剖析
四、日本国土规划对我国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启示

第五章 我国区域发展格局的回顾与前瞻
第一节 我国区域发展格局的变化
一、改革开放初期沿海和内陆的二元格局
二、从“七五”到“九五”的三大地带格局
三、新世纪的四大板块和四类主体功能区格局
第二节 未来态势前瞻——四大板块内部的分化组合
一、东部率先发展地区
二、西部大开发地区
三、东北振兴地区
四、中部崛起地区

第六章 我国国家层面的统筹协调发展
第一节 统筹区域协调发展主体
一、三大主体
二、三大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第二节 我国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实现路径
一、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障碍分析
二、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路径选择
第三节 统筹区域发展战略
……
第七章 东部率先发展地区的统筹协调发展
第八章 西部大开发地区的统筹协调发展
第九章 东北振兴地区的统筹协调发展
第十章 中部崛起地区的统筹协调发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