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再工业化”与第四次技术革命
一、“再工业化”的内涵和前景
既解决现实问题又着眼未来,这就是“美国的思路”。
1776年美利坚合众国建立后,在很长时期农业一直是主导产业,直到1861年南北战争前夕农业人口仍占全国人口的84%。农业发展为工业和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料和粮食。
工业的核心是制造业。1791年时任美国财政部长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向国会提交了《制造业报告》,旨在推动从农业经济迈向工业经济。据美国历史学家福克纳的分期,美国的工业化始于1790年。但是,在1790-1815年仍以作坊和手工工场为主。从1815-1840年,小型工厂制度诞生;从1810-1860年,美国工业产值增长近9倍,年均增长率为4.7%。在1880-1900年,以洛克菲勒为代表第一代财团的财富主要来源子钢铁、石油和铁路建设等重工业。1953年美国制造业产值占国内GDP的28.3%,到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实现了工业化。到1980年,美国制造业前十大产业是汽车、飞机、通信、电子配件、新闻与杂志、钢铁、塑料、建筑金属、妇女服装和商业印刷,其中汽车、钢铁和建筑业仍是美国经济的“三大支柱”。
二、“再工业化”提出的背景
20世纪70年代,以两次石油价格暴涨为契机,日本提出从“重厚长大”产业向“轻薄短小”产业转移。1950年,日本汽车产量仅相当于美国汽车产量的1/270。日本抓住机遇,生产出小型节油、价低的汽车,1986年日本汽车产量达l37l万辆,其中出口802万辆,出口比率达58.5%,无论汽车产量还是出口量和出口比率都超过美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一汽车生产和出口大国。日本还在电子计算机、机器人和家用电器等领域对美国相关产业形成严峻挑战,并掀起“购买美国”的狂潮。西欧一些国家的制造业也在实现高技术化,德国出口超过美国。
在上述背景下,美国社会学家艾末.泰克提出了“再工业化”概念①。1983年时任总统里根组织由科技和经济专家参加的“工业竞争力总统委员会”经过一年半的调查研究,提交了《全球竞争:新的现实》报告,明确提出,美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是提高国际竞争力。面对急速推进的众多追赶国家,美国必须独辟蹊径,以产业结构调整为突破口,重新获得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与追赶者拉开距离,保持和扩大美国的国际市场份额。其主要措施是增加对信息产业的投资,实现以信息产业为龙头的产业转型和升级。在此基础上,20世纪最后8年克林顿担任总统期间,继续大力发展信息产业,使信息产业成为最大产业,美国率先从工业经济时代步入知识经济时代。从1991年3月~2000年12月,美国经历了历史上最长的117个月的经济扩张期,在9年零9个月间,GDP增长了近2.7万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3.5%,失业率从7%以上降至3.9%,并连续3年出现财政盈余。
美国再次政策失误仍然是没有妥善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自1981年起共和党人相继执政20年间,放松了对金融业和相关市场的监管,金融衍生产品名目繁多、恶性膨胀。从2000~2007年,美国GDP从98170亿美元增加到138075亿美元,而金融资产却从895280亿美元增加到l419210亿美元。到2007年底,美国虚拟经济规模已是实体经济的30多倍。从1975~2005年,美国制造业部门所创造的利润在国內总利润中占比从50%降至不足15%,而金融业部门所创造的利润占比却从15%提高到40%。1980年,通用电气公司利润中的92%来自制造业,到2007年,一半以上的利润来自金融业务。2007年和2008年美国爆发了严重的次贷危机和金融危机,并引发了自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以来最严重的全球性金融海啸和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最严重的世界经济衰退。
奥巴马从2008年参加总统竞选到2009年入主白宫以来,一再提出,美国要从过去基于金融信贷高消费模式转向制造业和出口推动的成长模式,要实现“再工业化”,不仅“重建美国”,而且使美国经济“基业长青”。2012年7月,荷兰国际集团的分析师们发表一篇题为《再工业化革命》②的文章,指出种种迹象表明,美国的“再工业化”将是从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产品开发到发展方式和经营管理的一次大调整和大变革,目标是降低生产和经营成本、增强核心竞争力和实观利润最大化。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