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是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的矛盾日益尖锐。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严重失衡,公共教育资源向城市过分倾斜,而农村公共教育的投入严重不足。贫富差距迅速拉大,城乡贫困问题有所反弹。随着城市化浪潮和社会转型加速,在失业人口、流动农民工、失地农民和老年人口中正在形成新型贫困群体。一般来说,适度的收入差距(基尼系数在0.2-0.35之间)有利于经济增长,但过度的收入差距必然影响经济持续增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连续30多年年均10%的快速增长,然而,不论是城乡间、区域间还是行业间,收入差距都越来越大,收入差距日益扩大已成为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障碍。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收入最高行业工资是最低行业的12倍。同期,发达国家最高和最低行业工资差距最大为3倍左右。收入差距的扩大严重影响到了经济增长。
这些矛盾和问题,有些是在我国发展的现阶段难以避免的,有些则是由于发展观的偏差所导致的或者所加剧的。针对发展中实际存在的问题,提出包容性增长的发展观,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紧迫性。
三、我国实施“包容性增长”的意义
经济增长是实现人类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基础,但是,经济增长需要环境、资源等来支撑,历史经验证明,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是不可持续的,必须改变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并且实现区域、产业间的均衡发展。国外一些发达国家或地区比较早地完成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及区域产业间的均衡发展。如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等国家分别于20世纪50-70年代完成了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虽然我国也早已提出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但总体上,尚未完成经济增长方式的深刻转变,粗放式增长仍然是支撑经济增长的主力,对于地方政府来说,经济指标特别是GDP仍是地方政府追逐的主要指标。
目前,我国正处在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既面临着国际经济在经受金融危机冲击的长期缓慢复苏的影响,又面临着我国经济在长期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下所带来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的影响;同时,区域之间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产业发展仍然不均衡,链条仍然单一,要想实现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人文、民生、经济、政治建设迫切需要一个科学的指导方针来协调各个层面的规划与发展,在此要求下,我国提出“包容性增长”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