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国家为什么会崩溃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8639291
  • 作      者:
    (美)彼得·D. 希夫著
  • 出 版 社 :
    中信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编辑推荐
  ◆ 畅销书作者彼得·D·希夫的最新作品,作者特别撰写中文出版序,内容更加精彩。
  ◆著名财经评论家时寒冰专文倾情推荐。
  ◆每一次阅读彼得·希夫的作品,都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他习惯用优美、尖锐、明确的语言来表述自己的观点,相比于那些枯燥、乏味、充满专业概念的作品,彼得·希夫的作品显得激情澎湃,妙趣横生,非一口气读完而不能尽兴。
  彼得·希夫在《国家为什么会崩溃》中的预言,绝不应该看做是与我们毫无关系的,恰恰相反,它对于中国的意义更大。如果把彼得·希夫预言书中的美国换成中国,我们发现,许许多多的问题竟然与我们现在的问题如此吻合,甚至,我们存在的一些问题远比美国要棘手得多,因为,中国的问题与美国的问题是密切相连的。《国家为什么会崩溃》的警示意义,在今天尤其值得人们关注和重视——不是需要而是必须。
展开
作者简介
  彼得·D·希夫,著名经济学家、投资经纪人、财经作家及财经评论家。2010年,作为康涅狄格州共和党候选人,参加了美国参议院的初选。他经常受邀作为嘉宾参加CNBC电视台以及福克斯新闻台等财经栏目。作为《纽约时报》畅销书作者,他先后出版了《美元大崩溃》、《经济为什么会崩溃》以及《熊市下的投资之道》等畅销书。
展开
内容介绍
  作为准确预见了2008年金融危机的经济学家,在《国家为什么会崩溃》这本书中,《纽约时报》最佳畅销书作者彼得·希夫以极具说服力和挑战性的言辞阐述了美国是如何陷入泥潭的,以及怎样才能逃出这个泥潭。
  希夫告诉我们,美国正在变成一个由政府吹起来的大泡沫,一个在残酷的现实面前行将破裂的泡沫……美国经济乃至我们每个人,都将面对灾难性结局。希夫指出,当数十亿美元刺激性资金注入已没有造血功能的经济体时,只会造就一个更深不可测的陷阱:美国政府只会更无所顾忌地开支,但却找不到寻找偿还债务的财富之源。最终,美国人将举步维艰,国家也将面临破产边缘。
  彼得·希夫认为,整个美国正在崩溃的边缘,前方只有两条道路可以选择。美国脚下的这条道路将通往一场万劫不复的货币与主权债务危机,这场危机将彻底摧毁美国,让绝大多数人美国人陷入贫困。他以犀利的眼光告诫世人,美国应该面对现实,宣告破产,重组其债务,从根本上改革整个社会体系。
  彼得·希夫以其特有的真知灼见分析认为,处于崩溃险境的美国对中国有着极大的参考意义。
  尽管中国正在实施很多正确的决策,但她的经济改革尚未完成。在未来的几年里,中国将面对艰难抉择——她要选择到底是限制政府的膨胀,还是追求被西方民主社会奉为巨大成功的福利国家政策。在这一点上,中国必须理性行事,而且必须当机立断。
  凭借几代人艰苦奋斗和勤俭节约积累起来的实力,中国完全有能力阻止全球货币走向破产的恶性循环。不过,要将这种能力化为实际行动,首先需要的是勇气和决心。此外,它还需要我们相信市场,相信人类在追求自身经济利益过程中所固有的理性。毫无疑问,中国的政策调整或将点燃一场全球性经济危机,而且我认为这将是不可避免的。我同样坚信,如果能理性运作,中国的未来必将无限美好。"
展开
精彩书评
  如果你不想在未来10年不知所措,那就一定要关注彼得的动向,不管对错,都会让你受益无穷。
  ——吉姆·罗杰斯 投资家,著有畅销书《给宝贝女儿的12封信》和《投资骑士》

  美国经济在螺旋式下滑中度过了四年时间,这一切都在彼得·希夫的预料中,尽管这绝不是他愿意看到的,但现实就是如此残酷。不断贬值的货币,持续上涨的税率,还有脱缰野马一般的债务,拉开了一场经济大灾难的序幕。我们真希望奥巴马能早日看到这本书。
  ——史蒂芬·摩尔  著名经济学家,福克斯新闻频道评论员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部
  崩溃的根源
  第一章
  现状与未来
  正如本书引言所述,我在第一本书所预言的“大崩溃”依旧未见端倪。
  各位都知道,早在2006年之前,我就曾预测美国将爆发一场经济灾难,而导火索则是房地产泡沫破裂。当这个被吹得鼓鼓的泡沫终于破裂,大型银行纷纷濒临破产时,人们开始把我奉为“崩溃预言家”。不过,我们在2008~2009年所看到的灾难还算不上名副其实的“大崩溃”,它只不过是序幕而已。现在,我们必须在痛苦中忍受这场大戏。
  毫无疑问,那段时间的经济衰退肯定是整个“大崩溃”过程的一个片段,只不过美国的政治家们总有办法让它戴上不同的面具——用一个由政府亲手打造的泡沫取代另一个由政府鼓吹的泡沫,与此同时,也将美国经济置于水深火热中。
  缔造最近两次经济起伏周期的罪魁祸首是同一台“泡沫制造机”——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美联储),这台机器一直在高速运行,现在,我们必须关掉它。美联储不能再继续为制造通货膨胀火上浇油了,它需要从业已膨胀的经济中撇除多余的美元。华盛顿的搭便车之旅行将结束,它很快就将无法再按零利率无休止地举债了。到那时,美国国会唯有削减开支,固定美国的权益,并在总体上压缩政府规模。
  这才是我们今天应该做的事情。事实上,我们在10年前就应该这样做。但是,当我们还在推诿躲闪时,它很快就变成了我们无法逃避的现实。
  我在以前的书中便已预言经济衰退的到来。本书将对此做进一步阐述,并归纳若干步骤,以帮助美国人民以最小代价熬过这场灾难,并尽快实现灾后重建。我们需要大幅压缩权益,剥离若干政府职能,逐步放弃货币供给和利率这场自欺欺人的游戏。美国需要从头再来,美国政府也不能继续不劳而获、坐享其成。无论是作为个人,还是一个国家,我们都需要摆脱债务压力。
  归根到底,我们必须面对一个残酷的现实:美国可能无力偿还全部债务。
  本书前两章讲述了当下美国面对的问题,并在随后几章提出若干解决方案。
  今天,美国的经济再次植根于虚幻的财富基础之上。它如同一幢建在沙滩上的摩天大楼,行将倒塌。如果真的到了那一天,一旦接受催账,美国面临的灾难丝毫不亚于“大萧条”,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我们最好还是未雨绸缪吧。
  从互联网泡沫到房地产泡沫,再到政府债务泡沫
  要了解危机的现状以及我们将走向何处,不妨简单回顾一下我们在过去10年里走过的路,以及我们是如何陷入当前困境的。
  在整个20世纪 90年代,美联储将数额庞大的美元注入经济运行,这种做法首先助长了股市泡沫,尤以互联网板块为重。在2000年和2001年,在股市回落及就业率开始缓慢攀升时,市场曾经历过一段调整。
  估值过高的资产(如股票)逐渐回归常态。互联网及股市泡沫导致资源错配,投资则大量涌入高估值板块,并不可避免地造成经济萎缩和失业率高企,与此同时,财富则趋于理性分配。
  在经济世界,调整与纠偏必然要在短期内经历阵痛,这也应验了“良药苦口”的道理。但是在2000年和2001年,即便短暂的阵痛也是政治家和中央银行无法接受的。
  在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的操纵下,利率持续走低。这就降低了借款成本,造就了越来越多的投资,并掩盖了一触即发的就业危机。但经济并没有因此真正强大起来。也就是说,公司创造的价值并没有因为低利率而有所增加。由于真正有价值的实业投资屈指可数,廉价资本开始不断涌向房地产市场。
  随着房地产价格暴涨,美国人的账面资产扶摇直上。这似乎让一切都显得安然无恙。换句话说,格林斯潘实现了避免美国经济遭受强烈阵痛的目标。但同样也可以说,格林斯潘阻碍了美国经济的自我救赎,而自愈恰恰是实现长久强劲复苏的根基。
  当残酷的市场使经济举步维艰、房地产泡沫纷纷破裂时,更大的信贷泡沫已经酝酿成熟,政府制造泡沫的能力黔驴技穷。于是,美联储与奥巴马政府只能近乎绝望地把大把钞票塞到政府手里。
  我们将在第二章详尽探讨美国“何以至此”,但在此时此刻,我想指出以下几点。
  在过去10年中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房地产泡沫造就的财富幻景一度成功推迟了经济崩盘,同样,这个政府泡沫也在让我们心存侥幸,甚至欢欣鼓舞。但泡沫里的压力必将不断积累,以至于美联储很快将不得不面对两个无奈的选择:(1)收缩货币供给,让利率大幅回升,与2002年或2008年相比,这种做法只会带来更难以忍受的痛苦;(2)源源不断地继续增加美元供给,这必将招致恶性通货膨胀,而通货膨胀又会带来各种各样令人不寒而栗的魔咒。
  显而易见,在政治上更容易被接受的方案是后者:以恶性通货膨胀吸纳过剩的美元供给。最有前途的选项则是前者:勒紧腰带,卧薪尝胆,而这同样需要政府不得不接受一个残酷的现实,即它将无法兑现曾经许下的一切诺言,也无力偿还曾经签下的所有欠条。
  但无论是哪一种选择,我们都将面对一场名副其实的“大崩溃”。
  根深蒂固的国债问题
  作为一名研究美国经济的专业投资者,在我看来,描述当今美国经济最贴切的标签就是“疲软乏力”,而最有代表性的问题无疑是债务问题。就在本书付印时,美国的债务总额已达17万亿美元,这相当于每个美国纳税人都要为政府背负14万美元的债务。我们不妨探讨一下这背后的含义到底是什么。
  如果政府想花钱、腰包里却没有钱,那么唯一的方法就是借款。美国政府可以借助于短期债券、长期债券或者“国库券”来借款,购买者获得的是政府签发的毫无价值的“欠条”,政府拿到的则是实实在在的现金。于是,散户投资者、美国银行、中国政府、美联储甚至美国政府机构等形形色色的债券持有者便拿到了累计总额高达17万亿美元的“欠条”。在任何时刻都会有一部分债券和票据到期,而在通常情况下,美国政府唯一能做的就是借新债还旧债。
  每天,美国的债务总额都在攀升。首先,债务的膨胀源于未偿还利息的积累。仅在2010年,纳税人就已为美国国债承担了4 140亿美元的利息,但这根本就不足以阻止债务总量的增长。其次,美国政府不断扩大支出,因而只能继续增加债务总量。
  比如,在奥巴马政府2009年的8 000亿美元经济刺激计划中,全部资金均来自负债。在2011财年,美国政府的支出为3.6万亿美元,而以负债形式实现的收入仅为2.3万亿美元。这1.3万亿美元的缺口,或者说当年的预算赤字,同样需要以负债偿还。
  无论是作为公司管理者还是一家之主,如果你在某月入不敷出,那么你就只能采取如下手段之一:要么动用以前的存款,要么给自己的信用卡上留下一笔欠款记录。但联邦政府并没有净储蓄,所以它只有一个选项了:每一分钱的赤字都让我们的国债增加一分钱,当然还要加上利息。
  州政府的预算表上同样红旗飘飘。2010年,几乎每个州都在经历预算赤字,各州债务总额约为1.3万亿美元。此外,州级以下地方政府的累计负债已高达1.8万亿美元。如果考虑这3.1万亿美元的州政府及州级以下地方政府的债务,山姆大叔的肩上已经背负了总计17万亿美元的债务,于是公共债务也就此达到了创纪录的20万亿美元。更糟糕的是,这个数字还没有计算预算外及或有负债,如考虑这个因素,美国政府债务的总额将达到前所未有的天文数字——100万亿美元!
  濒临破产的州政府
  在某种程度上,美国州政府的处境远比联邦政府危险。尽管大多数州还没有面对“医疗保险”这样的巨型定时炸弹,但它们的麻烦同样一触即发,而且丝毫不比联邦政府乐观。
  例如,在2012财年,40多个州遭遇预算赤字。根据美国预算与政策优先研究中心提供的数据,27个州(这不仅在地域上覆盖美国过半数的州,且经济规模亦相当于美国的绝大部分)的赤字比例已达到或超过10%。
  超过250亿美元的预算赤字或许让加利福尼亚州成为2012年最接近破产边缘的州。
  主张大政府的自由主义、坚决抵制增税的民意测验、强大无比的工会组织以及荒谬可笑的公共养老金法规,这一系列令人无法理解的因素让这潭财政浑水变成弥漫毒气的泥沼。这些因素也造就了曼哈顿研究院的学者乔希·巴罗所说的“永恒的加州预算危机”。
  事实上,自2005年以来,加州政府每年都在与危机对抗,在破产边缘挣扎。正如巴罗所言:
  加州的永久性预算危机源于制度失败。民意测验不仅让政府以增加税收或是削减支出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也让选民们愈加坚信:他们不需付出任何代价即可享受政府的服务。于是,加州始终无力改革效率低下的税法(现行税法过度依赖于针对高收入人群征收的所得税,财产税则严重不足,但所得税极不稳定),更无力应对政府雇员薪水持续上涨的局面。
  加州在很多方面与众不同。(比如,除加州外,没有任何一个城市的管理者每年可以把近百万美元揣进腰包。)但时至今日,加州的问题已经不仅于此。
  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他们往往在丰年里挥霍无度。很多在好年景收入较高的人选择以巨额抵押贷款购置豪宅,他们一厢情愿地认为每年都会美妙绝伦。很多州政府都在做着同样的白日梦,内华达州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在20世纪90年代及21世纪首个10年的大部分时间里,内华达州的人口增长率始终高于其他州。也正是在这段时间里,房地产泡沫在全国范围内迅速膨胀并导致房价扶摇直上,于是房产税激增,此时,无论是州政府还是地方政府的政客们都开始大手笔地烧钱——沙漠中央的拉斯韦加斯正在被“曼哈顿化”。
  我们或许都还记得,房地产泡沫破裂给内华达州带来的打击远胜于其他州。抵押品赎回权的丧失不仅迫使很多人背井离乡,更导致房产价值一落千丈。尽管收入锐减,但开支却未能与之对应下降。最终的结果很简单:巨额赤字。
  公务员工会组织是造就危机的另一个关键诱因。与所有工会组织一样,美国州/县/市政工人联合会、美国教师联合会等组织都在不遗余力地为其成员争取更高的工资和福利待遇。
  但是和大多数工会组织不同的是,政府工会的谈判对象是花别人钱的人——政客,这些政客的当选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工会组织的竞选捐赠。于是,这酿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纳税人为政府雇员掏腰包,政府雇员的钱进入公务员工会组织的保险箱,他们又从中拿出一部分钱捐助政客参加竞选,而政客则通过制定法令,批准纳税人把更多的钱缴纳给政府工会,后者就可以更慷慨地为政客埋单。
  那么联邦政府对州政府的预算危机又作何反应呢?在更多的情况下,他们只能雪上加霜。
  在2009年的经济刺激计划中,联邦政府就已安排数千亿美元资金用于救助州政府,让其可以继续大手大脚地支出。如果没有联邦政府提供的这些救助资金,州政府或许不得不痛改前非、削减开支。
  2011年,美国国会居然出台《公共安全机构雇主–雇员合作法案》(Public Safety Employer-Employee Cooperation Act),允许警察、消防员和医疗急救人员的工会在劳资谈判中享有特权。令人意外的是,很多共和党人也对这项法令拍手叫好,这或许是因为这些公共安全机构比其他政府机构更拥护共和党。
  毫无疑问,濒临破产的州政府就像病毒一样,正在侵入这个本已病入膏肓的经济体。
  把民众推入债务深渊的政府
  被政府绑架的当然还有美国民众。
  不断膨胀的房地产泡沫和人为扭曲的低利率让无数人借到了他们根本没有能力偿还的贷款,购买他们根本就买不起的住房。合计起来,美国人的肩膀上背负了高达13万亿美元的抵押贷款。
  这并不是历史,今天依然如此。谢天谢地,谢美联储,他们让美国人最终还是还了一点儿债,攒了一点儿钱,但是好景不长,美国人马上又故技重施,让借款很快又超过储蓄。
  目前的消费负债为2.5万亿美元,信用卡债务也达到了7 890亿美元。也就是说,美国人的个人债务总额已经达到16.2万亿美元,或者说,每个美国家庭都要背负平均20万美元的债务。除此之外,联邦政府担保的学生贷款目前也高达1万亿美元,这个数字也在2011年第一次超过信用卡债务。在美国资产负债表的资产一栏却是令人尴尬的只有7 000美元的平均家庭储蓄额。
  在第二章,我将详细探讨私人负债是怎样陷入如此窘境的,但是现在,我只想提醒读者:是政府糟糕透顶的政策和学术界指手画脚的经济学理论让我们落入如此地步。政府在鼓励借款(对大多数家庭来说,最大的减税措施无疑就是对抵押贷款利息的减免),却在惩罚储蓄(手段就是对投资商收益、存单利息及储蓄账户的利息征税)。
  打击储蓄的始作俑者竟是美联储。首先,美联储的造币机器不断印制新钞票,推高了市场价格。这就是说,今天你把辛辛苦苦赚来的美元存起来,等你到下个月取出来时,它们已大幅贬值。既然如此,还不如今天就花掉!
  即便是在消费品价格未出现大涨,比如从2008年年底到2011年这段时间,美联储也会做手脚,通过增加美元供给人为地阻止价格下跌。换句话说,美联储一直人为制造价格上行压力,以达到抑制美元升值的目的。
  此外,美联储还一直在刻意压低市场利率。假如利率符合市场要求且不对美元采取贬值策略,人们会有足够的储蓄动力,并相应减少借债的动力。
  花钱就是爱国
  在某种程度上,问题就在于繁荣来自消费者的消费这一思想,而这恰恰是媒体人和政客们一贯宣传的思想。
  每当打开电视或是广播,就会听到主持人有恃无恐地高谈阔论,声称市场的根基在于一个雷打不动的规则:消费者增加开支就是好事,减少开支就是坏事。在经济衰退期,他们的叫喊似乎变本加厉。按照他们宣传的思想,消费者购物有利于国家,而偿还债务或储蓄则不利于国家。
  这样的判断不只是将问题过分简单化,更重要的是,它几乎就是彻头彻尾的谬论。如果人们花的是不属于自己的钱,在短期内或许有利于商家和制造商,但是长期来看显然不利于整体经济的健康运行。
  如果人们贷款的目的是提高效率而融资,那么这样的负债当然不是坏事,而且往往有助于经济的长期增长。
  当然,这不是美国人第一次大举借债。但是以往举债的目的是增加投资、改善生产能力,比如兴建工厂,工厂通过生产商品实现利润,然后再用利润偿还贷款。但当下的贷款和负债显然不以投资为主。
  今天,由于人们举债大多是为了消费——添置漂亮的衣服或是购买棒球赛的门票,因此在美国债务加剧膨胀的同时,生产能力却没有得到改善。信用卡债务当然也不例外,因为你在今天透支1美元,明天就要偿还1.1美元。
  不妨想象一下,假设你在一个小镇开办了一家百货商店,而且你是一个想法理智、信息灵通的店主,如果你发现所有顾客都在不计后果地刷卡消费,你会怎么做呢?你肯定会尽可能减少货架上的商品,因为你知道,这些疯狂的顾客肯定要刷爆他们的信用卡,这一天恐怕就近在眼前了。到那时,消费者不仅不能再寅吃卯粮,消费超过收入,即便是量入为出也无法做到了,因为他们必须用一部分收入偿还连本带利的债务。
  当这一天到来时,这个有先见之明的店主或许能够泰然处之——前提是他已经在经济状况良好时给自己攒了一大笔钱。但还是会有很多城镇企业遭受重创:如果他们认为这场消费狂潮就意味着真正的财富,就会扩大规模或增加员工,但是当这个小镇的顾客逐渐紧缩开支时,企业的高成本运营将难以为继。
  但是在过去1年里,只要经济增速放缓,政治家们就会想方设法鼓励人们像以前那样消费。换句话说,美国政府根本就不想让美国人从他们的消费狂欢中清醒过来。
  2001年9月20日,也就是美国世贸中心遭受恐怖袭击9天之后,小布什总统便开始忽悠美国民众该如何拯救经济:“我恳请你们继续参与美国建设,继续对美国经济充满信心,为此,我将不胜感激。”小布什敦促美国人走出家门消费。(相比之下,“二战”爆发时,政府则号召美国民众多储蓄。人们用积攒起来的钱购买国债,政府对商品实行配给制。)
  对于小布什版的公民义务,奥巴马不以为然,他在2008年大选活动中曾略带嘲讽地说:“在谈到美国人民的时候,他说的是‘走出家门,去购物吧’。”
  但奥巴马在2009年经济衰退期间的表现也未见好到哪里。在上任一周之后,他便宣布了自己的施政纲领:“我们的目标是让美国人民和企业重新获得贷款的那一天早日到来。”而奥巴马采取的手段之一就是所谓的“旧车换现金”计划,其目的就是让美国人购买原本买不起的汽车。因此,很多美国人彻底摧毁了原本还算合理的全款购车惯例,开始陷入更深的债务深渊,他们贷款购置新车,而且大多数是进口名车。在本应重建储蓄意识时,美国民众却让自己背负了更重的债务。
  在同一次演说中,奥巴马再度升华了这一思想:“我们将倾尽联邦政府的全力投入这项行动,确保美国人民所依靠的各大银行有足够的信心和充足的资金发放贷款,即使在更困难的时期也能如此。”
  当然,银行放款的扩大就意味着消费者负债的增加。无论是奥巴马还是小布什,他们都在告诉美国人,在世事艰难时,他们就可以刷爆信用卡——这就是一个爱国者应该做的事情。
  储蓄是叛国
  尽管奥巴马在“倾尽联邦政府的全力”让美国人增加负债和消费,但很多人明智地选择了反其道而行之。在2009年第二季度,美国的个人储蓄创下过去17年的最高纪录,达到可支配收入的7.2%。
  根据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提供的数据,美国人在该季度的储蓄总额达到7 930亿美元。这还是在个人收入(12.2万亿美元)远低于2008年任一时点的前提下实现的。民众的行为正在趋于理性化:经济形势持续恶化,身边的朋友和邻居不断加入失业大军,于是有收入的人不得不积攒这来之不易的财富。
  但奥巴马总统却说,一定要终止这种情况。当然,人为的低利率和住房补贴必定会使人们丧失储蓄的动力,储蓄额也会随即锐减。
  根据美联储提供的数据,截至2010年年底,消费者债务已再次高企,而住宅贷款总额的收缩期也就此终止。美国再次踏上所谓“合理贷款限度”或者说正常负债水平的不归路。目的已达到。
  当然,最大的问题依旧在于只有储蓄才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因为它为资本性投资提供了资金来源,而资本性投资则会带来就业机会、产品和服务产出量的增加。一个没有储蓄的社会不可能实现增长。尽管美国还可以凭借外国人的储蓄和印钞机制造暂时的增长假象,但这样的“增长”显然是不可持续的(我们将在后面的章节着重探讨这个问题)。
  为什么美国的贸易赤字就无害呢
  政客们和自由派经济学家会告诉你,储蓄有害,借款有益;保守派经济学家则有可能说,贸易赤字也是好事。
  他们会故作天真地问,既然美国人消费的商品本身就来自美国以外,为什么还要关心贸易赤字呢?没错,金钱本身确实不是什么好东西,但其他事物也一样,其本身无所谓好坏,归根到底,我们宁愿拥有金钱能买到的东西,而不是金钱本身。因此,如果美国的进口多于出口,那么最终拥有的就是商品,而别人(比如中国人)拿到手的却是美元。外国人用美元唯一能做的事情无非还是向美国买东西。所以,争辩依旧难分伯仲。
  而这场争论本身就存在问题:美国生产的东西实在是太少了,以至于腰缠万贯的贸易伙伴根本就买不到东西。但外国人并没有攥着手里的美元无所事事,他们乐此不疲地购买美国人大批量生产的另一种商品——债务。
  在理想版本的国际贸易中,美国人用美元购买中国制造的电视,然后中国人再用这些美元购买美国生产的汽车。这样,它归根到底还是一个以物易物(电视换汽车)的交易,货币的作用仅仅是为了交易的顺利进行。
  现实中的国际贸易却并非如此,因为美国出口的并不是有形商品,美国卖给外国人的是美国国债。最终,美国人拿到的是中国制造的电视,而中国人拿到手的则是美国的欠条。换句话说,美国人是在用借来的钱买电视。
  从数字看赤字
  我们将在后面的章节深入讨论这个话题,现在,我们首先看看美国国际贸易的现状。2011年年初,美国月平均出口额约为1 600亿美元,月平均进口额则是2 100亿美元。
  这就是说,美国每个月都要面对500亿美元的贸易赤字,或者说,年贸易赤字约为6 000亿美元。换一种说法,只有将出口额提高30%以上,美国才能实现收支平衡。仅仅在与中国的贸易中,美国每个月的贸易赤字就高达200亿美元。
  美国对中国的主要出口产品为煤炭和铁矿石,中国人用它们生产钢铁,然后再把钢铁出售给美国。另外,美国人从中国人手里买到的主要是电子产品、玩具和体育用品。换句话说,中国的进口主要用于投资,而美国的进口大多用来消费。(当然,电子产品也可能成为投资品,但前提是这些电子产品不是微软的Xbox游戏机,而是可以帮助企业提高生产效率的计算机。)
  美国的其他贸易伙伴也不例外。根据美国统计局发布的数据,美国出口商品的1/3属于“资本型商品”,即企业生产所需的机器设备或其他商品,其余部分则属于“工业用材料”,同样,国外企业可以将这些商品投入生产,实现增值。
  也就是说,外国人向美国采购时,他们是在为生产做准备。反之亦然。
  在美国的进口中,1/4属于消费品,这甚至已高于美国人在资本型商品上的开支。同样,美国的消费超过了投资。尽管美国进口的“工业用材料”在比例上与同类商品的进口份额(约占总进口额的1/3)持平,但即便在这个关键类别上也存在着致命的失衡:此类进口的一半是石油,而石油的主要用途就是驱动汽车。
  不要指望美国的消费者
  美国人既不生产也没有储蓄,这当然无益于他们的未来购买力。如果我的企业依赖于向美国人出售商品,那我就要发愁了。
  不妨从投资者的角度想想这个问题。在经济增长期,投资于一家主要向美国人出售商品的公司,显然不是一笔好投资。很多没能认识到这一点的中国制造商将会发现,有支付能力的顾客会越来越少。
  在投资时,一定要规避那些依赖美国人持续消费能力或偿债能力的企业,将目标锁定在那些消费者购买力将越来越强的企业。看看谁在向中国人出售洗衣机,谁在向印度人出口汽车,它们才是你的猎物。
  消费主义不等于资本主义
  这些问题之所以没得到应有的重视,部分原因在于政府的某些“看门狗”玩忽职守,不尽职尽责,愚蠢地让山姆大叔恣意妄为。
  那些声称坚信自由市场的人往往把自由市场与华尔街、利润和想象中的经济增长混为一谈,他们不仅对贸易赤字不屑一顾,甚至认为这只是贸易保护主义者的吹毛求疵。他们把海量的消费开支视为繁荣的象征,把膨胀起来的国内生产总值当作衡量经济增长的唯一尺度。
  大错特错!如果在真正的自由市场中,美国的经济根本就不会有这么高的负债和杠杆。房地产泡沫就是政府催生债务和创造无效的典型写照。
  房产价值不断膨胀,无论是它在2006年前荒谬的一路飙升,还是随后敷衍了事的调整,都是政府行为造成的必然结果,而不是源自自由市场之手。每个人都以为是房地美(联邦住宅贷款抵押公司)、房利美(联邦国民抵押贷款协会)和《社区再投资法》(Community Reinvestment Act)携手催生了房地产泡沫,推波助澜的还有居高不下的所得税税率和抵押贷款的利息。
  但问题的关键还是美联储人为造就的低利率。
  美联储操纵下的联邦利率不仅人为“吹热”了房地产市场,还增加了各种形式的借款和负债。如果没有美联储,美国人的债务和消费会低得多。当然,从长远看,如果没有坚挺的货币和有限规模的政府,美国人的消费会更多,但这种消费增长源于产量的提高,而非债务的增加。
  政府介入往往成为消费背后的推手。州政府和地方政府给予购物中心补贴,原因就是它们“创造了就业”。银行及其发行的信用卡都能享受联邦政府的补贴。在没有得到美联储明确认同的情况下,部分准备金银行制度很容易遭到滥用,最重要的是,这种制度允许银行多次贷出同一笔钱。
  不过,不要把我当作任何形式的反消费主义者,因为任何过度消费和过度借款的概念都不是抽象的,只有在消费与借款超过生产活动时,它们才会变成问题。
  巧合的是,美国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在帮助美国人消费——服务业显然最适合担当起这个使命。其中可以帮助美国人创造商品的部门却不断萎缩:根据最新统计数据,2009年,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为14万亿美元,但其中属于资本型投资的部分只有1.1万亿美元。而在10年前,9.4万亿美元的国内生产总值中,资本型投资则占据9 650亿美元。在这10年间,资本型投资占经济总量的比例至少减少了20%。
  换句话说,美国人是用消费取代了生产。
  政府为什么不愿意让房价下跌
  和2008年一样,美国花得太多,借得也太多;生产得太少,储蓄也太少。自经济在2009年年底探底之后,美国曾经创造的大部分“财富”正在逐渐变成幻景。
  如果单从他们的行动看,这些政治家显然认为,问题无非就是我们在2009年前拥有的虚假“财富”不断消失。因此,他们的职责就是重新创造这种幻觉。
  “不良资产救助计划”、经济刺激计划、对汽车产业的救助以及美联储的各种行动无非是为了扭转2008~2009年的经济衰退,但这一切都是治标不治本。
  政府可以延缓房地产价格下跌,而美国的政治家们则向人们保证这一定行得通。比如,奥巴马就曾利用“不良资产救助计划”让人们保住了自己的房产,实际上,这只能拖延被取消抵押品赎回权的时间,因而让房产所有人更加贫穷。房地美和房利美也在乐此不疲地加大补贴力度,人为造就了一番房产需求异常旺盛的景象。联邦住房管理局(FHA)也在不遗余力地为抵押贷款提供补贴,以至于零首付的贷款再次出现——这种虚假房价上行动力延缓了市场衰落的速度。
  但是,房价下跌本身就是治愈经济疾患的手段之一,而泡沫化的价格则是疾病的症状。这就好比是医生在发现患者体内用来抵抗病毒的白细胞数量上升时,反而决定消除这些白细胞。
  按照同样的逻辑,政府就可以维持低利率,而且他们的确是这样做的。但低利率就会加重病情,相反,高利率才是合理的治疗手段。但是,联邦政府再一次向美国民众保证永远也不会这样治愈疾病。
  价格和工资的降低是另一种联邦政府不想让美国民众轻信的治疗手段(详见第三章)。今天,很多财经作家都在说,“通货紧缩造就的死亡漩涡”是当前美国经济面对的最大威胁。这又是一派胡言。在“大萧条”时期,物价下跌就曾是最难得的恩惠,因为它为失业者和即将花光积蓄者留下了一点儿颜面。
  如今,美国政府则是倾尽所能地阻止价格下跌。而这通常又意味着以凯恩斯式的刺激手段推动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以及加大货币供给。
  价格下跌本来可以成为一种治疗手段,但美国政府却在推动价格上涨。
  换句话说,市场试图治愈经济痼疾,而美国政府却不想让它发挥作用,政府对抗市场治疗的手段就是创造更多“虚拟财富”。
  但这些“虚拟财富”也不是政府用戏法变出来的,而是凭空创造出来的。救助华尔街和底特律汽车城的7 000亿美元从何而来呢?都是美联储一手创造出来的。确切地说,就是美联储让银行持有更多的钱,所以这些美元不是“来源于”任何地方。美联储只需宣布原本就有这些美元即可。
  那经济刺激计划又该当何论呢?没有一美元用的是税收,全部资金都是借来的。这就是说,美国财政部发行债券及短期国库券,然后再花光这些借来的资金。
  由于联邦政府是在赤字运行,所以它每年都需要更多的资金。今天,每个持有美国债券的人都知道,如果政府要赎回债券或者兑现短期国库券,只能是借新债还旧债。
  因此,美国政府用来拯救银行、创造就业和维持超低利率的每一美元,不是来自通货膨胀(以发行新美元稀释现有美元的价值),就是源自循环负债。
  政府泡沫
  在整个20世纪90年代,美国人都在与股市泡沫和互联网泡沫为伍。随后,美联储用房地产泡沫和信贷泡沫取而代之。现在,美联储和美国政府又推出了政府泡沫。
  美联储创造出货币,银行随后又把这些货币贷给美国财政部,这样,后者就可以心安理得地用这些钱养活日趋膨胀的政府。让美国人在过去10年轻松购置房产的人造低利率,同样可以让美国政府易如反掌地在这10年里借款挥霍。
  当然,美国政府借款并不是为了投资,而是为了消费。这就意味着,山姆大叔正在债务泥潭里越陷越深,而美国人偿还当前贷款的唯一方法就是继续借款。
  怎样才能摆脱这种恶性循环呢?既然都知道美国人是在拆东墙补西墙,而且他们用来偿债的钱还会不断贬值,为什么还有人借钱给他们呢?
  美国之所以总能逢凶化吉,就是全世界都把美元视作“储备货币”。黄金和石油等全球性大宗商品通常以美元标价。截至2010年,全球60%的外汇储备均为美元。这就意味着,作为美国以外国家的公民,你愿意接受美元,因为你知道其他国家也愿意接受美元。而这个其他国家之所以接受美元,是因为第三个国家同样愿意接受美元。这样的逻辑听起来很熟悉吧?因为这就是我们以前接受的现实。
  1999年,人们之所以会购买网络公司股票,并不是因为他们认为这些网络公司能赚钱,而是因为他们觉得肯定还会有其他人愿意出更高的价格买进这些公司的股票。
  2006年,人们开始购置房产,这同样不是因为他们认为房产会升值,而是因为在他们看来,只要将房产转手,他们就可以赚到更多的钱。
  真看不出这与庞氏骗局有多大的区别。归根到底,它们的赌注都是下在能否找到那个更愚蠢的人。最终,所有愚蠢的人都上当了,泡沫也就破裂了。
  当互联网泡沫破裂时,这些网络公司开始人间蒸发,退休金账户开始急剧萎缩。在房地产泡沫破裂时,取消抵押品赎回权快速蔓延,信用几近枯竭。而在政府泡沫破裂时,后果恐怕不堪设想。
  政府开支带来虚假繁荣
  经济学家和政治家们都不约而同地把政府开支视为经济增长的一个标志。它毕竟是国内生产总值的一部分,对吧?
  但美国政府的开支并没有创造出真正的财富,因为它与投资毫不相关。事实上,政府开支往往在通过把资源配置到经济的非生产部门而抵消财富。
  政府泡沫抬升了房产价值,房地美、房利美、人为的超低利率及其他政府政策都在不遗余力地鼓吹着这个泡沫。
  大量的政府开支转移到风力发电和太阳能板等政府支持的技术领域,而它们根本就没有为经济创造新价值。无论是民主党还是共和党,都在大张旗鼓地为他们心目中的所谓先进技术发放补贴。
  而这些补贴仅仅在极为有限的范围内带来了繁荣:某些太阳能板制造商确实赚得盆满钵满,有些公司得以扩大规模,创建新厂。毫无疑问,政治家们当然要把这些业绩当作以补贴促进经济的证据。
  但这些补贴催生的繁荣实际上是在破坏经济。这些税收优惠和经济救助自然会诱使追求利益的商人投资于不创造真实价值的技术。假如这些技术是有价值的,那么即便没有补贴,它们也一样能吸引投资者。是政府把这些毫无用处或者说没有效率的技术(如乙醇燃料和太阳能)变成了有利可图的项目。
  对这些非生产性活动每增加一美元投资,可用于创造价值或者可实现增值的活动就会减少一美元投资。这让美国越来越穷,这显然是不可持续的。但因此发财的人并没有生产有价值的东西——就像美国政府创造的房地产泡沫和互联网泡沫一样。
  投资有着积极的内涵,因此政府也喜欢给消费披上投资的外衣。在转移支付这个问题上,政府至少还是诚实的。不过,转移支付带来的开支显然是以牺牲其他开支或投资为代价的。把开支从创造盈利的活动转移到接受补贴的活动必然会带来令人沮丧的结果,但如果这些被转移的资金又是本应储蓄起来的,其经济后果就更惨重了。这种转移把储蓄变成消费,进一步削弱了投资和本已萎靡不振的经济增长。
  政府用泡沫为自己遮羞
  到此为止,我们或许会发现,2008~2009年的这场危机只不过是为即将到来的大崩溃拉开了序幕。房产价格的跳水、股票市场的崩盘、信贷市场的紧缩以及失业率的节节攀升,这些促使美国政府做出更极端的反应,也导致美国的疾患愈加严重。
  政治家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呢?我认为其中有两个层面的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他们误解了我之前所讨论的治疗手段,即价格下跌、利率上调。他们根本就没有意识到美国经济已病入膏肓,他们居然还把10年来萎靡不振的美国看作健康如初的美国。
  第二个原因强调的不是经济,而是“善治”。政客们拒绝快刀斩乱麻式的治疗手段,他们宁可忍受长痛,也不愿接受短痛。他们就像是不愿给患者开出任何苦药的医生,或是不想让瘾君子进入戒毒疗程的康复师。
  政治家们的行为或许是理性的,即采取最有利于其政治利益的行为。如果人们面对更高的利率、更有限的退休金账户、减少的工资或是抵押品赎回权的丧失,他们肯定会感到难过。美国总统、州长和国会议员们都知道,他们会因此受到指责。
  于是,和将亏损转移到账户以外以便让股东满意的安然公司高管一样,国会、白宫和美联储开始不顾一切地追逐短期收益,尽管他们将为此付出沉重的长期代价。
  换一种说法,在整个20世纪90年代,美联储一直在制造股市泡沫。为掩盖股市的损失,美国政府忙不迭地吹起信贷及房地产泡沫。当这些泡沫纷纷破裂时,政府就只好用政府泡沫给自己遮羞了。当最后这个泡沫破裂时,美国人又该如何应对呢?
  因此,美国人只好求助于一个更糟糕的决策。
  当政府泡沫破裂时
  “从长远来看,我们都难逃一死。”
  这就是凯恩斯经济学的基础。它的核心就是,你可以无休止地吹起一个又一个泡沫,而根本无须考虑长期结果。只要我们还能坚持到走进坟墓那一天,对于政治家们来说,只要他们还能挺到下一次大选,谁还会关心长期结果呢?
  但危机时刻也只能推迟一段时间。毕竟,虚幻的财富不可能永远掩饰虚弱乏力的经济。你可以用一个泡沫取代另一个泡沫,但你迟早会用尽自己的肥皂水。无疑,政府泡沫将是最后的泡沫。
  美国泡沫经济的根基始终在于美国政府的充分信誉担保。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其他国家的贷款人已开始对美国丧失信心,美国政府的信用似乎也消耗殆尽了。
  时至今日,那些借钱给美国政府的人也不再指望其用税收收入偿还这些债务,他们知道美国人只能借新债还旧债。一旦可能成为下一拨债主的人看穿这个庞氏骗局的危险,他们就会索取更高的风险溢价。换句话说,山姆大叔就需要为自己印制的国库券支付更高的利息。
  当然,贷款人也会感到厌烦,因为美国政府正在用不断贬值的美元偿还债务。于是,为了还能借到钱,或者说为了还能用美元买到东西,美联储不得不想方设法,耗尽一轮又一轮量化宽松和救助行动中创造的多余美元。
  减少货币供给以及国债利率上调将提高整个经济的利率水平。
  正常情况下,利率上涨并非灾难——它只是市场对资本需求增加和供给减少做出的一般反应。在20世纪80年代初,美联储就曾上调联邦利率,尽管经济在短期内遭遇困境,但这种痛苦并非毁灭性的。那时,美国还是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今天,美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
  可以说,今天的美国企业、房产所有人和银行都已债台高筑,可见本章先前提到的数据,在这种情况下,利率上涨或将是灾难性的。
  每一个持有可调整利率抵押贷款的人都会发现,月还款额将高歌猛进、一路上涨。这就导致更多抵押品丧失赎回权,触发又一轮房产市场的崩盘。此外,随着利率上涨,服务业将进一步萎缩,高企的还贷额对由此失业的人来说更是雪上加霜。
  对很多已重拾旧业、再度操起2008年金融危机前的危险游戏和天量杠杆的银行及对冲基金而言,它们当然难逃这场大潮。实际上,美国的大多数银行之所以还能“持续经营”,完全是这种超低利率直接带来的结果。哪怕利率只是回归历史正常水平,一旦真正的崩盘呈现在面前,美国政府在2008年曾经救助过的很多银行就将被彻底扫地出门,只不过这一次的代价将更惨重。
  至于那些曾大张旗鼓宣扬“不良资产救助计划”的小布什政府官员们,他们编写的梦魇般的脚本将在这一次转化为现实,因为到了那时,政府早已把美国人民折磨得不堪一击了。
  当然,作为最大的那个债务人——联邦政府,它拥有最根本的可调整利率抵押贷款。大多数国债均采用了短期票据进行融资,而且大多数短期票据又都是在一年内到期。利率上调将导致偿债成本大幅提高,最终,赤字本身也会因高利率招致的经济紧缩而加剧。
  联邦政府必须削减开支,这当然是好事,但削减开支也会带来短期阵痛,尤其是对那些曾受益于政府开支的人。实际上,美国很多超级公司都是政府承包商,例如波音和通用电气,还有很多公司是借助补贴或政府采购等形式依赖着政府开支。
  当最大的挥霍者准备减少开支时,消费开支必将大幅缩减。最初,这可能导致某些公司破产,失业率上升。但是,当原来用于支撑政府开支的资源得到解放并用于生产性用途时,其他公司就有可能因此得到扩张,新公司破土而出。但这样的转换显然还需要一段时间。
  “再多印点儿钞票吧!”
  尽管这会带来令人窒息的经济紧缩,但政治家们总有办法再一次掩盖真相,那就是向经济中注入更多的钞票。
  还需要清偿国家债务吗?没问题,只需再多印一点儿钞票,用它偿还。
  还需要为退休医疗保险和社会保险等不可持续的权益埋单吗?没问题,只需再多印一点儿钞票,抬高名义工资,进而增加税收收入即可。当然,这些权益的真实价值会一落千丈,但至少可以让政治家们维持社会福利事业欣欣向荣的假象。
  某些人似乎更偏爱这种出路,因为这可以帮助他们转嫁责任,指责产品制造商和服务提供者不负责任地提高价格(尽管价格上涨或许只是企业应对通货膨胀的必要手段,是企业面对货币问题做出的自然反应)。比如,2011年,在石油价格因美联储打造的通货膨胀而应声上涨时,本·伯南克和奥巴马总统异口同声地把油价上涨怪罪于投机商,并成立专门机构调查背后的造孽者。
  但这条路只能通向极度通货膨胀,将使普通美国民众在经济上遭受灾难性的损失。所有依赖固定收入的人都将遭殃,而价格和工资的不可预见性将招致一场远比利率上调的后果更严重的混乱。
  痛苦的治疗手段:长痛不如短痛
  尽管货币供给的紧缩、利率的高企以及政府服务及开支的大幅削减将带来巨大的经济阵痛,但这显然是当下最正确的选择。
  在实行高利率和信用紧缩的情况下,贷款将得以减少。于是,人们逐渐开始偿还债务。此外,高利率还有利于刺激储蓄。储蓄最终将转变为投资资本,为企业奠定基础。当然,政府规模的缩减将为市场参与者开辟新的天地,他们必将投资于更有发展潜力的事业,而不是一味讨政治家的欢心。
  其实,这个一再拖延且极端痛苦的治疗手段本应在2001年或2008年诉诸实践,我们本应在2002年或2009年就经历这场崩溃。即将来临的崩溃无疑将更加剧烈,因为就是在这段时间里,政府的债务持续发酵,金融机构负债和私人负债也持续攀升,美国人所面对的失衡远比那时可怕。
  很多政治家将大声疾呼,游说政府切忌采取痛苦难耐的紧缩和削减支出的对策,而在像我这样的人大喊“美国人需要忍受”的时候,我们注定会被视为残酷无情的野兽,就像我们在2008年反对政府救市时也曾得到同样的评价。
  但痛苦是难免的,只不过我们还不知道它将以何种形式到来,抑或是减少货币供给,抑或是极度通货膨胀。区别就在于,收紧银根和上调利率都会像服药那样,尽管痛苦,但有益于治病,而极度通货膨胀则只会带来破坏性的痛苦。
  作为一个国家,美国不得不放弃挥霍无度的习惯,接受降低整体生活水平这个难以接受的选择。一方面,借助于更严厉的信贷和更紧缩的货币政策,美国人至少难以继续入不敷出的生活;另一方面,美国也将无法延续超出生产能力的过度消费——只能选择踏踏实实地做事。换句话说,美国人将失去那张永远无须偿还的信用卡。
  但是在短期内,形势将会持续恶化。经济尚需恢复平衡,而这其中必然要涉及资源的重新配置。就职于太阳能板、银行业、不动产及政府等泡沫行业的人将成为失业者,他们需要重新寻找工作。这种转换显然需要付出代价。
  代价最惨重的损失莫过于美国作为世界储备货币发行者曾经拥有的声望和尊严。大多数人不理解美元作为储备货币所具有的价值,这样的地位可以使美国人购买任何东西都无须支付一分钱。一旦美国丧失这种地位,搭便车的好日子就一去不复返了。美元对其他货币呈现大幅贬值,而这就意味着美国人需要以更高的价格购物。
  对很多人来说,经济崩溃与随之而来的震荡却是有益的,尤其是在长期内,这种收益将更加明显。政府只能迫不得已地萎缩,在经济中为真正的企业家提供更大的空间。在清偿债务那一天,或许美国人就可以面对一个小政府。此外,那些拥有储蓄的人,以及负债较低且拥有土地、黄金或自然资源等硬资产的人,将受益于银根紧缩政策。经济紧缩将肃清不良投资及政府身上的流毒,就像《旧约》中的洪水可以清除世界上的所有邪恶一样,当洪水退却,理性的经济将获得生根发芽的机会。
  ……
展开
目录
推荐序XVII
中文出版序XXI
写在前面XXVII
引言XXIX
第一部  崩溃的根源
第一章 现状与未来0
从互联网泡沫到房地产泡沫,再到政府债务泡沫0
根深蒂固的国债问题0
濒临破产的州政府0
把民众推入债务深渊的政府0
花钱就是爱国
储蓄是叛国
为什么美国的贸易赤字就无害呢
从数字看赤字
消费主义不等于资本主义
政府为什么不愿意让房价下跌
政府泡沫
政府开支带来虚假繁荣
政府用泡沫为自己遮羞
当政府泡沫破裂时
“再多印点儿钞票吧!”
痛苦的治疗手段:长痛不如短痛
第二章 政府:万恶之首
美联储:问题的核心所在
用虚拟货币支撑战事
战争泡沫的破裂
贯穿20世纪20年代的通货膨胀
胡佛的“新政”
互联网泡沫的形成
房地产泡沫取代互联网泡沫
克鲁格曼:我们需要房地产泡沫
为什么这次会是房产
房利美与房地美:“史上最成功的故事”
房利美与房地美:泡沫制造机
制造泡沫的助推剂
又一个泡沫,再一次破裂
美联储慷慨救市
政府泡沫
出路在哪儿
第二部分  当崩溃来临,出路在哪儿
第三章  就业,就业,还是就业
“刺激计划”不刺激
就业到底从何而来
真就业与伪就业
雇佣惩罚
雇佣税
解决方案:终结雇佣税
更多雇佣惩罚
小公司是雇佣惩罚的最大受害者
工资需下调
摒弃最低工资
失业保险
所有管制都在扼杀就业
第四章  如何修复金融业:能否让市场来说话
难逃其责的“新政”
存款保险带来的道德风险
使命渐变
以市场约束取代政府监管
危险组合:补贴与去监管
出路:彻底废除FDIC
过度监管的华尔街
荒诞的监管制度
让我身不由己的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
盲目的信心
解决方案之一:废除华尔街的监管者
解决方案之二:侵权法改革1
解决方案之三:停止救助1
不要让它们大到不可以倒的地步1
终结政府救助之路1
第五章  一切问题的根源在货币:回归金本位1
何为货币1
难道这就是世上最伟大的发明吗1
黄金:有史以来最成功的货币形式1
当政府插足货币游戏时1
纸币价值从何而来1
美联储与金本位的终结1
政治家最爱免费货币1
通货膨胀并非自然力量
通货膨胀到底坏在哪里1
挥之不去的紧缩噩梦1
通货紧缩是经济的自然规律1
如果价格下跌,还有人消费吗1
如何阻止货币的持续贬值1
金本位:让货币不再贬值
第六章 崩溃的前夜:税收动了谁的奶酪1
走向混乱的美国税收1
直接税与间接税1
税收的历史1
出路:我们需要一个新的税收体系1
让政府自食其力
罪大恶极的消费税
不必为关税大惊小怪1
最重要的是:废除所得税1
收入和利润1
遵从成本:高得离谱
“神啊,放过我辛辛苦苦赚到的钱吧”
次优方案
第七章 斩断“触电网”
令人瞠目结舌的开支
社会保障到底为何物
真的是“保险计划”吗
虚幻的美景
“权益计划”没有让你享受到任何权益1
庞氏骗局
骗局正在土崩瓦解
所谓的信托基金
政治效应1
破坏储蓄1
伤害弱势群体1
社会保障是否需要拯救
解决方案:让社会保障自生自灭
医疗保险1
终结一切权益1
第八章 美国高等教育:投入与产出1
教育开支是否值得
学历是求职成功的必备条件吗
虚度光阴,浪费精力
成本优于收益
上大学应该更便宜
为什么读大学的费用那么高昂
借款成本
如果没有助学贷款,我们会作何选择呢
要不要上大学
解决高等教育问题的出路
改革“义务教育”
责任匮乏的学校
是不是该终结公立教育
折中方案:教育代金券
教育改革
第九章 漏洞百出的医改方案
医疗服务成本
错不在技术
政府为何再度现身
第三方支付者的弊端
减税
对保险商的监管
“奥巴马医保法案”:因为小政府不会添大乱
公费医疗制度
解决方案:“粉碎雇主出资型医疗服务制度”
加强个人保险市场
针对医疗事故的改革
开放医疗市场
将医疗保险与医疗救助合二为一
解散食品和药物管理局
自由市场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第十章 让政府回归本位
政府干预的局部化
精简政府机构
关注企业
国防
海外驻军
过度干预
军事:共和党也喜欢大政府
愚蠢至极的移民政策
没人会抢走你的饭碗
美国方案:敞开大门,看好围栏
结束毒品战争
解决方案:毒品合法化
卖淫
赌博
婚姻与生育
我们还需要更多枪支
能源
环境问题
房产市场
政治改革
第十一章 崩溃即将来临
巨额债务
养老金
资本断链
注定上涨的利率
走向破产
幻觉与现实
债务重组
违约固然可怕,但别无选择
彻底清算
第十二章 投资之道:现金为王
什么是投资
如何理解投资
几个值得推崇的投资地3
三足鼎立方为稳3
建立股票组合
错误不可避免
规则已变
大崩溃为何尚未来临
势在必行的经济脱钩
穷人在大崩溃环境中的投资之道
后 记
附录 美国货币发展简史
致谢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