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 研究意义
本书基于预测的视角,不但深入分析和刻画了经济低碳转型中一些关键经济变量在中长期的行为特征,而且展现了未来推动碳强度下降的政策情景,本书的许多章节都在预测未来5~10年的能源与经济情景:预测化石能源消费量、预测C02排放量、预测碳强度变化趋势、预测能源效率、预测能源结构、预测经济结构等。这一系列预测结果,为我们深入认识经济低碳转型,了解中长期内的能源与经济特征,实现碳强度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本书基于历史数据,不但分解出各省区对全国碳强度下降所做的贡献,而且精确测算了各省区的经济变量与全国碳强度之间相互影响的数量关系,这不但为国家碳强度目标向下级行政区逐层进行公平和有效地分解,找出了科学的理论依据,而且对碳强度目标的如期实现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价值。
中国提出碳强度目标才半年多时间,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是当前理论研究上亟待解决的命题。在已检索到的文献中,大多只是对中国碳强度的历史及其驱动因素进行研究,很少有文献涉及实现中国碳强度目标的政策绩效评估。但这些问题对从理论上探讨如何实现碳强度目标至关重要。本书从能源经济学的角度,不但采用多种计量模型分别定量评估了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行业技术、居民生活节能五项政策措施对实现碳强度目标的贡献潜力,而且基于测算出的各类最终需求所导致的碳排放量数据,定性分析了引导居民消费模式变化、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调整出口产品结构,对实现碳强度目标的贡献潜力。这一系列政策绩效的评估结果,对从理论上系统深入地解决如何实现中国碳强度目标的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研究的现实意义来讲,通过评估各项政策措施对实现碳强度目标的贡献潜力,为实现碳强度目标的系统工程提供了可操作、可量化认识的政策工具。
因此,本书的研究对有的放矢地制定减排政策,实现碳强度目标,发展低碳经济,应对气候变化,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2.1 研究目标
本书将在对有关研究中国碳排放与碳强度的文献进行回顾与梳理的基础上,分析经济低碳转型中的能源与经济特征,探讨实现中国碳强度目标的政策选择,分解经济增长中碳强度下降的省区贡献,评估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行业技术、引导居民消费模式变化、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调整出口产品结构等措施对实现碳强度目标的贡献潜力。具体而言,本书主要有以下四个研究目标:
第一,通过构建一个包含产品生产、技术研发、新能源生产和温室气体减排四个部门的内生增长模型,并运用最优控制理论,研究在化石能源耗竭与气候变化约束下,经济低碳转型中的一系列关键变量的长期行为方式和中短期平衡增长路径,进而刻画劳动力在各部门问的配置和转移、化石能源价格、排放空间价格对能源结构、碳强度、消费、单位劳动碳减排量、单位劳动产出等变量的影响机制,同时揭示运用一些政策工具实现经济低碳转型的时机选择。
第二,运用对数平均Divisia指数分解法,探索1997~2008年间中国各省区的相关经济变量对全国碳强度指标影响的基本规律,并测算中国经济增长中各省区对全国碳强度下降所做出的贡献,为制定公平有效的碳强度目标分解方案提供理论参考。
第三,预测中国2011~2020年碳强度趋势。本书将在对中国碳强度历史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首先通过建立一次能源需求的协整模型,预测中国2011~2020年的一次能源需求;其次利用马尔可夫链模型预测这10年的能源消费结构;然后利用能源消费结构把一次能源需求总量区分为不同种类的一次能源;最后再利用各类化石能源的碳排放因子估算中国在这10年的CO2排放量,进而预测出中国2011~2020年碳强度趋势。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