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经济低碳转型中实现碳强度目标的政策绩效评估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4139716
  • 作      者:
    王锋著
  • 出 版 社 :
    经济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内容介绍
  《中国经济低碳转型中实现碳强度目标的政策绩效评估》深入研究了经济低碳转型中一系列能源与经济变量的行为特征。研究结论表明:在经济低碳转型中,碳强度的行为方式是由经济大系统中的价格子系统和劳动力子系统内生决定的;如果要运用化石能源价格作为政策工具来降低碳强度,必须选择当新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小于资本的影子价格时,化石能源价格上涨导致碳强度下降的机制才能发挥作用;在经济低碳转型的初中期,存在以排放空间的影子价格引导碳强度下降的机会,但到了经济低碳转型的中后期,当新能源对化石能源的替代达到一定程度时,如果排放空问的影子价格继续上涨,反而会导致碳强度上升。
展开
精彩书摘
  1.1.2  研究意义
  本书基于预测的视角,不但深入分析和刻画了经济低碳转型中一些关键经济变量在中长期的行为特征,而且展现了未来推动碳强度下降的政策情景,本书的许多章节都在预测未来5~10年的能源与经济情景:预测化石能源消费量、预测C02排放量、预测碳强度变化趋势、预测能源效率、预测能源结构、预测经济结构等。这一系列预测结果,为我们深入认识经济低碳转型,了解中长期内的能源与经济特征,实现碳强度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本书基于历史数据,不但分解出各省区对全国碳强度下降所做的贡献,而且精确测算了各省区的经济变量与全国碳强度之间相互影响的数量关系,这不但为国家碳强度目标向下级行政区逐层进行公平和有效地分解,找出了科学的理论依据,而且对碳强度目标的如期实现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价值。
  中国提出碳强度目标才半年多时间,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是当前理论研究上亟待解决的命题。在已检索到的文献中,大多只是对中国碳强度的历史及其驱动因素进行研究,很少有文献涉及实现中国碳强度目标的政策绩效评估。但这些问题对从理论上探讨如何实现碳强度目标至关重要。本书从能源经济学的角度,不但采用多种计量模型分别定量评估了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行业技术、居民生活节能五项政策措施对实现碳强度目标的贡献潜力,而且基于测算出的各类最终需求所导致的碳排放量数据,定性分析了引导居民消费模式变化、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调整出口产品结构,对实现碳强度目标的贡献潜力。这一系列政策绩效的评估结果,对从理论上系统深入地解决如何实现中国碳强度目标的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研究的现实意义来讲,通过评估各项政策措施对实现碳强度目标的贡献潜力,为实现碳强度目标的系统工程提供了可操作、可量化认识的政策工具。
  因此,本书的研究对有的放矢地制定减排政策,实现碳强度目标,发展低碳经济,应对气候变化,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2.1  研究目标
  本书将在对有关研究中国碳排放与碳强度的文献进行回顾与梳理的基础上,分析经济低碳转型中的能源与经济特征,探讨实现中国碳强度目标的政策选择,分解经济增长中碳强度下降的省区贡献,评估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行业技术、引导居民消费模式变化、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调整出口产品结构等措施对实现碳强度目标的贡献潜力。具体而言,本书主要有以下四个研究目标:
  第一,通过构建一个包含产品生产、技术研发、新能源生产和温室气体减排四个部门的内生增长模型,并运用最优控制理论,研究在化石能源耗竭与气候变化约束下,经济低碳转型中的一系列关键变量的长期行为方式和中短期平衡增长路径,进而刻画劳动力在各部门问的配置和转移、化石能源价格、排放空间价格对能源结构、碳强度、消费、单位劳动碳减排量、单位劳动产出等变量的影响机制,同时揭示运用一些政策工具实现经济低碳转型的时机选择。
  第二,运用对数平均Divisia指数分解法,探索1997~2008年间中国各省区的相关经济变量对全国碳强度指标影响的基本规律,并测算中国经济增长中各省区对全国碳强度下降所做出的贡献,为制定公平有效的碳强度目标分解方案提供理论参考。
  第三,预测中国2011~2020年碳强度趋势。本书将在对中国碳强度历史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首先通过建立一次能源需求的协整模型,预测中国2011~2020年的一次能源需求;其次利用马尔可夫链模型预测这10年的能源消费结构;然后利用能源消费结构把一次能源需求总量区分为不同种类的一次能源;最后再利用各类化石能源的碳排放因子估算中国在这10年的CO2排放量,进而预测出中国2011~2020年碳强度趋势。
  ……
展开
目录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内容与主要贡献
1.3.1 研究内容
1.3.2 主要贡献

2 文献综述
2.1 中国碳排放与碳强度的研究现状
2.1.1 中国碳排放的研究现状
2.1.2 中国碳强度的研究现状
2.2 有关实现中国碳强度目标的研究
2.3 本章小结

3 中国经济低碳转型中实现碳强度目标的政策选择
3.1 相关文献综述
3.2 模型构建与动态最优化问题求解
3.2.1 基本模型构建
3.2.2 动态最优化问题求解
3.3 经济低碳转型的特征分析
3.3.1 能源结构调整的特征
3.3.2 能源强度变动的特征
3.3.3 碳强度变动的特征
3.3.4 关键经济变量的增长率
3.4 实现中国碳强度目标的政策选择
3.4.1 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中的政策措施
3.4.2 本书将评估的政策措施
3.5 本章小结

4 中国经济增长中碳强度下降的省区贡献评估
4.1 模型构建
4.1.1 四因素分解模型
4.1.2 两因素分解模型
4.2 数据处理
4.2.1 各省区CO:排放量的估算
4.2.2 各省区经济数据的处理
4.2.3 碳强度数据的可靠性说明
4.3 模型计算结果分析
4.3.1 碳强度年度变动的省区分解
4.3.2 碳强度在2008年相对于1997年变动的省区分解
4.4 本章小结

5 优化能源结构对实现碳强度目标的贡献潜力评估
5.1 能源消费需求模型构建
5.1.1 变量选择与数据说明
5.1.2 能源消费需求模型建立
5.2 能源消费需求预测
5.2.1 协整方程中各解释变量的长期趋势预测和设定
5.2.2 能源消费需求预测
5.3 能源消费结构预测
5.3.1 能源消费结构预测的马尔可夫链模型
5.3.2 确定转移概率矩阵
5.3.3 无规划约束的能源消费结构预测
5.3.4 有规划约束的能源消费结构预测
5.3.5 既有规划约束又有石油消费比例目标引导的能源消费结构预测
5.4 碳强度预测
5.4.1 各情景中的碳排放量估算
5.4.2 各情景中的碳强度预测
5.5 优化能源结构对实现碳强度目标的贡献潜力评估
5.5.I对中国碳强度历史的分析
5.5.2 优化能源结构对实现碳强度目标的贡献潜力
5.6 本章小结

6 提高能源效率对实现碳强度目标的贡献潜力评估
6.1 贡献潜力评估模型的构建
6.2 提高能源效率对实现碳强度目标的贡献潜力测算
6.3 测算能源与环境效率提高潜力的模型构建
6.3.1 能源环境DEA模型的构建
6.3.2 能源环境DEA窗口模型的构建
6.4 各省区能源与环境效率提高的潜力测算
6.4.1 数据来源和处理情况说明
6.4.2 时间序列上不可比的能源环境效率与节能减排潜力
6.4.3 时间序列上可比的能源环境效率与节能减排潜力
6.5 本章小结

7 调整产业结构和提高行业技术对实现碳强度目标的贡献潜力评估
7.1 模型构建
7.1.1 投入产出基本模型
7.1.2 基于投入产出表的碳强度计算模型
7.1.3 全国碳强度对行业发展、能源效率及中间投入系数的弹性
7.2 数据处理
7.3 计算结果分析
7.3.1 行业碳排放量及行业碳强度分析
7.3.2 全国碳强度对行业发展的弹性分析
7.3.3 全国碳强度对中问投入系数的弹性分析
7.3.4 全国碳强度的燃料利用效率弹性分析
7.3.5 全国碳强度对居民节能程度的弹性分析
7.3.6 对所有弹性的排序分析
7.4 三种措施对实现碳强度目标的贡献潜力评估
7.4.1 调整产业结构对实现碳强度目标的贡献潜力评估
7.4.2 提高行业技术对实现碳强度目标的贡献潜力评估
7.4.3 居民生活节能对实现碳强度目标的贡献潜力评估
7.5 本章小结

8 调节最终需求对实现碳强度目标的贡献潜力分析
8.1 最终需求导致碳排放的测算模型
8.2 数据处理
8.3 模型计算结果分析
8.3.1 产品最终使用导致的碳排放分析
8.3.2 农村居民消费导致的碳排放分析
8.3.3 城镇居民消费导致的碳排放分析
8.3.4 固定资本形成导致的碳排放分析
8.3.5 出口导致的碳排放分析
8.4 调节最终需求对实现碳强度目标的贡献潜力分析
8.4.1 引导居民消费模式转变的贡献潜力分析
8.4.2 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的贡献潜力分析
8.4.3 调整出口结构的贡献潜力分析
8.5 本章小结

9 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9.1 研究结论
9.1.1 经济低碳转型的研究结论
9.1.2 碳强度下降的省区贡献评估结果
9.1.3 优化能源结构的贡献潜力评估结果
9.1.4 提高能源效率的贡献潜力评估结果
9.1.5 调整产业结构和提高行业技术的贡献潜力评估结果
9.1.6 调节最终需求的贡献潜力评估结果
9.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