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煤炭价格波动对我国经济的传导效应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9625163
  • 作      者:
    丁志华著
  • 出 版 社 :
    经济管理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作者简介
  丁志华,男,出生于1979年,河南省永城市人,博士,现就职于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主要研究领域为能源经济学。
展开
内容介绍
  《煤炭价格波动对我国实体经济的传导效应研究》首先对传导效应、实体经济、煤炭价格等概念的研究范畴进行了界定,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煤炭价格波动对实体经济的总量变量和结构变量的传导机制进行了剖析,并结合我国的实际经济运行,对煤炭价格波动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进行了验证分析。同时,围绕煤炭价格市场化机制、相关行业的市场化改革、产业结构优化、物价稳定下的经济增长及减少煤炭价格波动的具体措施等问题,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对煤炭市场化改革及宏观政策的制定起到一定的借鉴和推动作用。
展开
精彩书摘
  电力供应仍然存在缺口。近年来,我国拉闸限电现象频现,全国大部分省市都出现不同程度的用电紧张局面,特别是2006年和2008年,电力供应紧张局面日益突出。而水电和核电发展对环境的要求较高,且具有一定的社会风险性,特别是2011年日本核电泄漏,导致德国等国家提出了退出核电发展的战略考虑,这势必影响我国后期的电力结构布局,而火力发电的成熟度较高、风险性较小,导致我国火力发电的投资将进一步得到关注。由于经济发展对电力依赖度较高,所以将造成用于生产发电的原料——煤炭的供应紧张局面。目前全国在建新电厂规模2.8亿千瓦,由于新投产火电机组使煤炭市场供需矛盾压力增大,投产能力的增多将进一步拉大煤炭供应缺口,加剧煤炭供需矛盾。所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家对电煤价格进行干预,但电煤价格上涨势在必行,电煤价格的上涨将带动其他煤价上涨,所以电煤价格上涨是拉动煤价上涨的主要因素之一。
  受国际、国内钢铁行业的影响,钢铁产品生产需要一定的电力供应,间接产生对动力煤的需求。除此之外,钢铁产品生产还需要大量的焦炭和部分冶金喷吹煤,炼焦所需的炼焦煤和冶金喷吹煤都是煤炭的高端产品。在2003年全国平均煤炭出矿价格为171.12元/吨的情况下,炼焦煤的市场价格已经上升到500元/吨左右,焦炭甚至达到1200元/吨。由此可以看出,钢铁行业既是煤炭产品的需求大户,也是优质煤炭产品需求的高端用户。虽然钢铁行业所用的煤炭数量远低于电力行业,但它对煤炭产品价格和企业效益的影响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全球钢铁生产持续增长,2004年产量从2003年的8.5亿吨增加至10亿吨,2010年全球钢产量达到12亿吨,使炼焦煤、精煤、焦炭等原料的需求激增。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对钢铁的需求尤为明显。2004年中国钢铁产量达到2.4亿吨,而后几年我国钢铁产量还将继续以20%的速度增长,我国钢产量连续几年保持世界第一。钢铁生产的快速增长,带动冶炼用煤量的大幅提高。自2004年以来,国际市场对我国焦炭的需求也在稳步增加,作为钢铁大国的美国、日本及欧洲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由于焦炉老化,需要重建或扩建焦炉的环保成本太高,造成世界焦煤产量逐年递减。欧美国家扩大了对我国焦煤的进口额度,国外需求强劲,我国政府不得不通过取消出口退税,并大幅增加出口税的方式来对我国焦煤出口进行调节,这也促使我国焦煤价格进一步上涨。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选题的意义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第四节 研究框架
第五节 本书的创新点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概念界定
第二节 煤炭价格影响因素分析
第三节 煤炭价格传导分析
第四节 研究层面剖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煤炭价格波动对我国物价的传导效应研究
第一节 研究说明及方法设计
第二节 变量选择与预处理
第三节 基于计量模型的一般性检验
第四节 基于状态空间模型的动态性检验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煤炭价格波动对我国产出的传导效应研究
第一节 研究说明
第二节 变量选择与预处理
第三节 基于计量模型的一般性检验
第四节 基于状态空间模型的动态性检验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煤炭价格波动对我国产业的传导效应研究
第一节 研究说明及方法设计
第二节 各产业煤炭消费系数测算
第三节 投入产出价格模型
第四节 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传导效力检验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煤炭价格波动对我国实体经济影响的验证分析
第一节 研究说明
第二节 基于总量效应的验证分析
第三节 基于结构效应的验证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政策与建议
第一节 研究说明
第二节 宏观层面的政策建议
第三节 微观层面的政策建议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及展望
第一节 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
第二节 本书的局限性
第三节 未来展望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