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当雄县对全县医术水平不一的212名民间兽医每月发放200元到800元不等的工资。有的村委会财务状况相对宽裕,便对村里的农牧业服务人员给予补贴。以乃东县克松村为例,在每年年终村财务结算的时候,村委会根据农技员和兽防员等人为村民提供公共服务,譬如动植物防保服务的天数,按每个工作日5元的标准发放劳务补贴。虽然这在当地还不及普工工资的1/2,却因为包含着村民的期望而能够有效激励农牧民技术员尽职尽责地为全体村民服务。当然,在我们调查过的村庄中,多数村庄的公共服务都还达不到克松村这样的水平。事实上,乃东县作为西藏最早建立人民公社的地方,不少行政村至今还保留着集体主义的传统,村民也有较强的社区归属感。这对于面临社会经济转型的分散小农,无疑是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一种宝贵组织资源和文化资源。第四,政府与农牧民合作防灾减灾。青藏高原气候多变、自然灾害频仍。据历史统计,从1816年以来的180多年中,平均每三年就有一次雪灾(杨勤业、郑度,2001)。此外,冰雹也时有发生,在河流众多的地方还有水灾出现。因此,农区财政支农资金中包括防雹经费,主要花在用大炮化解雹灾上。牧区地方财政有饲料储备资金,例如当雄县宁中乡政府,每年支出2万元左右收购青草,晒干储藏,雪灾来临之时平价出售给牧民。牧业户不仅储备饲草,而且多数家庭至少还存有一年的口粮。灾情发生时,除了政府的救济措施外,灾区的牧民还采用去非灾区牧场放牧的办法来减轻损失。这种民间互助方式历史上就存在,目前之所以依然可行,也许还与草场没有分配到户有关。至于应对水灾,通常的办法是修筑堤坝。然而即使是乡里的小河堤,建筑成本也远远高于牧民的经济承受能力。譬如宁中乡的河堤,修筑起来需要投资30万元。但是全乡牧户不足800户,2002年的户人均纯收入才2000元,无论如何不可能筹资抗灾。当雄县的做法是畜牧局负责资金和机械投入,各行政村组织村民出义务工,政府和民众共同投资堤防工程。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