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湿地对淡水资源的调节与提供作用
1.湿地是地球上淡水的主要储存和提供库
人类生产和生活用水除少数来自地下水源外,绝大多数来源于湿地,同时湿地还是补充地下水的主要来源,但更重要的是湿地具有调节径流、控制洪水的生态功能,对区域防洪、抗旱和减灾、维持区域水平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湿地中的沼泽,由于土壤结构的特殊性,具有很强的蓄水性和透水性,被称为蓄水、防洪的天然“海绵”。在多雨或涨水的季节,过量的水被湿地(类似海绵样)储存起来,直接减少了下游的洪水压力。然后,在数天、数周甚至数月里,再慢慢地释放出来,补充给河流或下渗补充地下水,有效地缓解枯水期河流缺水或断流的问题。长江中下游的洞庭湖、鄱阳湖、太湖等许多湖泊都发挥着储水防洪功能;许多水库在防洪、抗旱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从湿地流入蓄水层的水随后可成为浅层地下水系统的一部分,得以保持储存下来。浅层地下水系统可为一个更为复杂的自然生境、农业、居民点或工业系统提供水源,维持水位,或最终流入深层地下水系
统,成为长期的水源。当蓄水层高于另一块湿地时,又成为另一块湿地的水源,为这块湿地相关的社区、农业、工业或为保持重要生态集合提供水源。我们平时所用的水很多是从地下开采出来的,这些水主要来自湿地。溪流、河流、池塘、湖泊中也有可以直接利用的水。如果湿地受到破坏或消失,就无法为地上、地蓄水层供水,地上、地下水资源就会减少。
2.湿地可防止盐水侵入和减少淡水资源损失
在地势较低的沿海地区,下层基底是可渗透的。淡水楔一般位于较深咸水层的上面,通常由沿海淡水湿地所保持。淡水楔的减弱或消失,会导致深层咸水向地表上移及土壤盐碱化,因而影响生态群落和当地居民的水供应。同时,从河流或小溪向外流出的淡水限制了海水的回灌,河流、渠道和沿岸植被的特点也有助于防止潮水侵入河流。直而深的渠道或者滥伐沿岸的植被可能导致海水大量侵人河流,尤其在潮峰期更是如此。因此,如果过多抽取或排干湿地,破坏植被,淡水流量就会减少,海水可大量入侵河流,从而减少人们生活、工农业生产及生态系统的淡水供应。20世纪70年代,中国沿海一带海水倒灌仅限于几个地区.现在从辽宁省到广东省沿海,大面积海水倒灌时有发生。山东莱州湾由于过多抽取地下水、河流人海流量减少等原因,海水入侵面积达400余平方公里,海水入侵以每年400米速度向内陆推进,造成耕地盐化,人畜饮水条件恶化,莱州至烟台一段,已有6264眼机井报废。
(二)控制土壤侵蚀、保护海岸线
1.湿地植被的自然特性可防止或减轻水流自然力对海岸线、河口湾和江河岸的侵蚀湿地及其植被,可稳固基地和削减海浪、海水的冲击力,防止自然力的破坏,保护海岸线及控制侵蚀。其作用主要体现在:①植物根系及堆积的植物体对基底的稳固作用;②削弱海浪和水流的冲力;③沉降沉积物。例如红树林防浪护岸是通过消浪、缓流和促淤来实现的。中国东南沿海台风盛行,因此红树林对防风护堤的作用相当明显。1959年8月23日厦门地区遭受12级特大台风袭击,但是唯有龙海县寮东村在8米高的红树林保护下的堤岸安无损。而厦门市附近的青礁村,由于红树林遭受破坏.一年冲崩堤岸内侵7米,有些地段更为严重。红树林消失已成为中国华南沿海湿地的主要威胁,1972年该地区有红树林6.7万公顷,到1990年下降为1.5万公顷。政府部门正在有计划地恢复红树林的生长。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