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司法的维度:理性、制度与实践:rationality, system, practice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1544969
  • 作      者:
    陈斯等著
  • 出 版 社 :
    厦门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作者简介
  齐树洁,男,河北武安人,1954年8月生。1972年12月自福建泉州一中应征入伍,1978年4月从新疆军区某部退役。1982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律系,获法学学士学位。1990年8月毕业于厦门大学民商法专业,获法学硕士学位。2003年11月毕业于西南政法大学诉讼法专业,获法学博士学位。曾在西南政法学院、中国人民大学、香港大学、澳门大学、台湾中山大学、菲律宾Ateneo大学、英国伦敦大学、德国Freiburg大学、法国巴黎第二大学研修和访问。现为中国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厦门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司法改革研究中心主任。
展开
内容介绍
  《厦门大学司法制度研究丛书·司法的维度:理性、制度与实践》主要内容包括:不正当竞争之司法规制、私法自治视野下的民法违法性问题研究、民事诉讼证明对象之确定、论中国转型期经济法的本质及其特征、德沃金、哈特之争的理论意义等。
展开
精彩书摘
  申言之,通过违法性概念的引入,并强调狭义“侵权”类型的优先适用性以及“违法”侵权、“背俗”侵权的严格受限性,既维护了私法自治,又克服了因此而导致的缺陷。因为完全的私法自治意味所要求的私法自足性,换句话说就是私法的封闭性,而这既不可能,也不合理。因为纯粹的私法自治从未作为一种事实实存于现代社会,因为公法和私法作为一对矛盾,本身就意味着二者既有对立即相对独立性的一面,也有二者统一即相互协调、相互渗透的一面;且私法与自由具有天然的联系性,而不加任何的限制的自由必定会走向自由的反面,从而也有必要引进公法规范对其加以限制。例如,若坚持绝对的私法自治从而坚持绝对的意思自治,则当事人间可能会通过“自由的”意思而将自己出卖给他人当奴隶,甚至“出卖”自己的生命,而这显然既背离了私法精神的本质,又违背了公法秩序。
  在明确了违法性对于维护私法自治的意义后,我们必须要对违法性所涉及的“法”的外延加以分析。私法自治要求这里所说的“法”首先应是民法所规定的法律规范,从权利人的角度看,这里所说的“法”指的是授权性规范,权利人享有一项绝对权,就意味着义务人负有消极的不侵害他人权利的义务,侵害了他人的权利就意味着违反了法律规定的不得侵害他人的义务,从而具有违法性。可见,权利侵害与违法性是密不可分的,“只有那些使用‘权利侵害’这一概念的法律制度才需要违法性这个概念”①。最初,权利侵害对应的是直接侵权行为(积极作为的侵权行为),这是与传统的关于违法性理论的通说——“结果不法说”相吻合。但对于既不能根据特殊侵权提出请求,又不能依据传统的一般的直接侵害行为解决的中间形态的侵权类型,德国判例学说创造了安全保障义务理论,根据这一理论,权利侵害与作为义务间有了紧密的连接,从而权利侵害与间接侵害行为(不作为)间也获得了某种对应关系。总之,与违法性相关的民法上的“法”仅指确认“权利”或义务的规范,并非所有的民法规范都可成为这里的“法”而被违反。具体说来,首先,侵权法作为保护“权利”而非确认权利的规范,其本身不属于这里的“法”的范畴,那种想当然地将侵权法规范作为法定权利或义务来源的观点显然是欠妥当的。其次,任意性规范多与合同法相关,且其本身就不存在违反与否的问题,因而不应包括在这里的“法”的范围之内。
  ……
展开
目录
不正当竞争之司法规制/陈斯
私法自治视野下的民法违法性问题研究/麻锦亮
民事诉讼证明对象之确定/程春华
论中国转型期经济法的本质及其特征/毛德龙
德沃金、哈特之争的理论意义/熊毅军
证据裁判与证据收集——从案例卷宗出发/李红辉
关于诉权配置与拓展的思考——以反不正当竞争诉讼为视角/陈晓艳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