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问题的提出<br /><br />第一章 精神损害的定义与内涵<br /><br />一、精神损害的定义<br /><br />二、精神损害的内涵<br /><br />第二章 精神损害赔偿的功能和原则及其对评算赔偿数额的影响<br /><br />一、精神损害赔偿的功能<br /><br />(一)填补功能<br /><br />(二)抚慰的功能<br /><br />(三)惩罚功能<br /><br />(四)权利确认功能<br /><br />二、精神损害赔偿的原则<br /><br />(一)补偿原则<br /><br />(二)抚慰原则<br /><br />(三)必要与适当加处原则<br /><br />(四)适当限制原则<br /><br />(五)法官自由裁量原则<br /><br />(六)区别对待原则<br /><br />(七)公平原则<br /><br />(八)个人负责与连带责任相结合的原则<br /><br />(九)吸收原则或合并原则<br /><br />第三章 精神损害可赔偿范围<br /><br />一、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主体<br /><br />(一)自然人<br /><br />(二)法人<br /><br />(三)死者的近亲属<br /><br />二、精神损害赔偿适用的法律关系<br /><br />(一)民事法律关系<br /><br />(二)刑事法律关系<br /><br />(三)行政法律关系<br /><br />三、精神损害赔偿适用的受侵害权益范围<br /><br />(一)大陆法系<br /><br />(二)英美法系<br /><br />(三)我国<br /><br />第四章 评算精神损害赔偿数额的困难之所在<br /><br />一、精神损害“严重”程度的认定<br /><br />二、精神损害赔偿的不可通约性<br /><br />第五章 境外评算精神损害赔偿数额的方法<br /><br />一、大陆法系<br /><br />(一)法国<br /><br />(二)德国<br /><br />(三)瑞士<br /><br />(四)俄罗斯<br /><br />(五)日本<br /><br />(六)丹麦<br /><br />(七)秘鲁<br /><br />(八)我国台湾地区<br /><br />(九)荷兰、希腊和葡萄牙<br /><br />(十)比利时<br /><br />(十一)埃塞俄比亚、哥伦比亚、捷克、墨西哥和瑞典<br /><br />二、英美法系<br /><br />(一)英国<br /><br />(二)美国<br /><br />第六章 国内理论界和司法界评算精神损害赔偿数额的方法<br /><br />一、我国理论界评算精神损害赔偿数额的方法<br /><br />(一)概算法<br /><br />(二)分类计算法<br /><br />(三)参照法<br /><br />(四)酌定赔偿法<br /><br />(五)中介法<br /><br />(六)限额分档概算法<br /><br />(七)简单式和复杂式精神损害赔偿法<br /><br />(八)数学公式法<br /><br />(九)综合法<br /><br />二、我国立法及司法实务界评算精神损害赔偿数额的方法<br /><br />(一)全国性的立法及司法解释规定的赔偿方法<br /><br />(二)各地方性法规、地方法院指导意见中确定的赔偿方法<br /><br />第七章 精神损害程度的等级划分<br /><br />一、评算精神损害赔偿数额统一标准的必要性<br /><br />二、精神损害赔偿的最高额、最低额限制<br /><br />三、精神损害的应激反应等级<br /><br />(一)医学上认定精神损害程度的可能性<br /><br />(二)对临床病例的分析<br /><br />第八章 决定精神损害程度的诸因素分析<br /><br />一、侵权事件的刺激强度<br /><br />(一)刺激强度与应激反应临床表现之间的对应关系<br /><br />(二)构成刺激强度的因素<br /><br />二、受害人的敏感度(内稳态)<br /><br />(一)遗传因素决定了个体易感性的差异性<br /><br />(二)脑部结构后天形成的差异性<br /><br />(三)属于不同年龄、性别人群的敏感度存在差异性<br /><br />三、社会支持系统完善程度<br /><br />(一)社会支持系统的概念<br /><br />(二)社会支持系统的三个维度<br /><br />(三)社会支持系统完善程度在确定精神损害程度中的意义<br /><br />四、客观确定精神损害程度的方法<br /><br />(一)侵权事件的刺激强度评估<br /><br />(二)受害人的敏感性对精神损害程度的贡献度评估<br /><br />(三)社会支持系统完善程度对精神损害程度调整幅度的评估<br /><br />第九章 精神损害赔偿数额的最终评算<br /><br />一、填补性精神损害各等级赔偿的金钱评价<br /><br />二、惩罚性精神损害赔偿数额的评算<br /><br />(一)惩罚性精神损害赔偿适用的合理性<br /><br />(二)惩罚性精神损害赔偿数额的评算方法<br /><br />三、评算精神损害赔偿数额的时间与地点标准<br /><br />(一)评算精神损害赔偿数额的时间标准<br /><br />(二)抚慰金算定之地点标准<br /><br />四、因果关系对精神损害赔偿数额评算的影响<br /><br />五、过失相抵在精神损害赔偿数额评算中的应用<br /><br />(一)过失相抵制度概述<br /><br />(二)过失相抵的构成要件<br /><br />(三)过失相抵如何体现于精神损害赔偿的数额<br /><br />六、评算精神损害赔偿金应注意的其他情形<br /><br />七、结语<br /><br />主要参考文献<br /><br />后记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