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导论中古律令制度发展的特质及其历史意义
前言
第一节 法典体系的完成
一、国内法:律令格式
二、国外法(天下法)
三、中华法系(东亚“法文化圈”)的形成
附表导论1 中日令典篇目一览表
四、立法原理:礼主刑辅、失礼入刑
第二节 律令制度发展的特质
一、律令法典的儒教化
二、政治运作的法制化
(一)君权的法制化
(二)依据律令格式施政:“罪刑法定主义”?
三、“令”成为制度法典
第三节 法制发展的历史意义:圣君政治凌驾律令政治
一、以格破律
二、上请决断
(一)特别身分犯
(二)特别犯罪行为
结语
附表导论2 文献所见汉至唐律令法典编纂简表
第一章 隋代的律令制度
前言
第一节 律令格式的编纂
一、开皇律令格式
二、大业律令格式
第二节 律令格式的卷数、篇数
第三节 律令格式的篇名
一、律
二、令
第四节 隋代的律令政治
一、文帝时期的律令政治
二、炀帝时期的律令政治
结语
第二章 唐代武德到贞观律令的制度
前言
第一节 武德律令格式的编纂
附表2―1 武德元年五十三条格诸纪事
附表2―2 武德与开皇律令格式对照表
附表2―3 《武德令》篇目及条数一览表
第二节 贞观律令格式的编纂
附表2―4 《贞观令》篇目及条数一览表
结语
第三章 从永徽到开元律令的制定
前言
第一节 永微律令格式
第二节 开元七年律令格式
第三节 开元二十五年律令格式
一、条数问题
二、奏上与颁行
三、修撰人员
四、编撰成果:律、令、格、式及律疏、格式律令事类
结语
第四章 唐律中的“理”
――断罪的第三法源
前言
第一节 唐律“理”字解析
一、唐律中常见的“理”
二、唐律特定意义的“理”
(一)为人之道以及人与人相处之道:人理、情理等
(二)事务存在之道以及处理事务之道:事理
(三)天秩、天常与天理
三、附述:唐令中的“理”
第二节 唐判依理据律
一、唐代的判集
二、判集依理据律举隅
第三节 礼、理与情理法
结语
第五章 唐代的律令政治
第一节 律令制度与立国政策的奠立
第二节 法案实例的再检讨――试评君臣守法与不守法
一、贞观元年(627)长孙无忌不解佩刀案
二、垂拱三年(687)刘神之被赐死案
三、开元、大历年间窃盗、强盗案
(一)所谓“啸聚恶少以盗马”问题
(二)第二次盗马刑责
(三)家僮告发问题
(四)“谪超俊剑南西山效力,纳赃七千贯”费解
(五)“同盗马奴三人并杖杀”亦费解
第三节 律令政治的困境――隋唐继承北朝法制系统的内在包袱
结语
第六章 唐宋令与“唐宋变革”的下限――《天圣令》的发现及其历史意义
前言
第一节 《天圣令》残卷的价值及其课题
附表6―1 《天圣令》残卷条数统计表
一、关于“服纪”(服制)规定
二、关于“父在为母服齐衰三年”规定
附表6―2 《大唐开元礼》与《天圣令》丧服表
三、关于宋6“诸度地,五尺为步,三百六十步为里”
第二节 《天圣令》在令典发展法史上的意义
一、政治的法制化
二、王化、教化的意义
三、“唐宋变革”说的下限
结语――“天圣令学”的提出
第七章 天下秩序与“天下法”
――以隋唐的东北亚关系为例
前言
第一节 导论:关于天下、天命、天下秩序、天下法
第二节 天下秩序三圈结构论
一、先秦天下秩序三圈结构论:从《禹贡》五服到《周礼》
九服
附图7―1 《禹贡》五服图
附图7―2 《周礼》九服图
二、秦汉隋唐天下秩序的三圈结构
附图7―3 隋唐天下秩序结构图
第三节 天下法
一、汉唐天下法运作的基本要素及其运作原理
附图7―4 天下秩序运作的基本要素与原理
附图7―5 天下秩序的基本架构
二、从隋盾史书《东夷传》实例说明天下法
三、“天下法”的主要内容
结语
第八章 中华法系
前言
第一节 中华法系基本立法原理试析
一、礼之三义
二、成文法典与礼――中华法系的共相
三、中华法系共相举隅――试释律文“不应得为”条所谓“理”
附表8―1 中华法系“不应得为”罪规定一览表
第二节 中华法系的特质
一、晋唐律为蓝本的成文法典
二、则天应时立法设刑
三、伦理化的法典
四、民族和谐的法理化
结语
结论
附录一 《律令法与天下法》原刊论文目录
附录二 唐律研读会
一、研读会简史
二、研读会成员及研读方式
三、研读会展望
跋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