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安身立命:传统中国国宪的形态与运行:宪法学视角的阐释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2049647
  • 作      者:
    吴欢著
  • 出 版 社 :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作者简介
  吴欢,男,1986年生,湖北红安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学士(2009届)、法学硕士(2012届),现为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宪法与行政法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杭州师范大学法治中国化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宪法学、行政法学、中国法律史。主持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创新教育计划”课题和杭州师范大学“法治中国化研究基金项目”课题各一项,参与多项重大课题研究。在《法律适用》、《杭州师范大学学报》、《中西法律传统》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数篇。先后荣获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湖北省一等奖,中国法律史学会2011年年会“青年优秀论文奖”三等奖,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首届研究生科研奖一等奖等奖励。
展开
内容介绍
  “限制国家权力,保障公民权利”的近现代“经典宪法定义”并不能确当地概括和解释人类有政治共同体生活以来所有的“国宪”或日“宪法”现象。纵观人类政治史和法律史,任何民族的政治共同体都有自己的“宪法”,宪法实为政治共同体“安身立命”的根本依据。
  《历史的法学文丛·安身立命:传统中国国宪的形态与运行·宪法学视角的阐释》即试图以宪法学的视角,研究传统中国国宪的形态与运行,并对其进行意义阐释。
展开
精彩书摘
  通过深挖“国宪”这一固有词汇的历史含义与近代变迁,可以发现,在中国古籍中“国宪”与“宪法”是难分伯仲的,在近代“constitution”概念的翻译中二者都是装了“新酒”的“旧瓶”,在“constitution”概念的传播中二者都是“出口转内销”的知识产品。在近代中国政治舞台上,“宪法”虽然取得压倒性的话语权力,但却是长期缺位的,“国宪”虽然“昙花一现”但却是“凌空虚蹈”的。历史虽然见证并书写了“宪法”,遗忘并掩盖了“国宪”,但从本质上讲二者的命运是一致的,都是近代中国百年宪政的缩影。既然如此,为什么笔者还要在“宪法”概念之外叠床架屋地反复申说“国宪”词汇,进而主张对其进行词汇激活,使用“传统中国国宪”的提法?研究传统国宪究竟有何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本章第一节已对此做出初步揭示,本节将详细申论之。
  一、激活“国宪”词汇的理论意义
  用西方法学理论解释中国法律传统具有必然的不确当性,中国法学知识体系的构建应当从中国法制文明中寻求资源。尤其是涉及华夏文化政治共同体最根本政治生活样态的宪政法制,如果脱离了中国法律传统的历史积淀,终究只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对“国宪”词汇进行意义激活,并非有意制造概念混乱,而是基于紧迫的理论原因和不得已的现实尴尬,更深层次的原因则在于“国宪”概念本身蕴涵的理论资源经过意义激活,可以成为当下宪政建设的历史镜鉴。
  (一)基于对近代经典宪法定义局限性的反思
  如前所述,近现代经典宪法定义具有历史、文化与逻辑上的局限性,并不能概括人类有政治社会生活以来所有“国宪”或“宪法”现象。纵观人类政治史和法律史,任何民族的政治共同体都有而且都需要“宪法”,宪法实为组织政治共同体的基本规则。若进一步对古典时代中西法律传统中的宪法现象加以抽绎,可以将宪法界定为政治共同体“安身立命”的根本依据,华夏文化政治共同体“安身立命”的根本依据就是传统中国的“国宪”。华夏文化政治共同体的传统国宪虽然在终极功能上与西方法律传统之“宪法”没有根本差异,却与近现代经典宪法定义存在渊源形式、实施保障、运行过程等诸多差异。因此,经典宪法定义只能作为认识中国“古典宪法”现象的一种外部参照系,而不能作为衡量其“宪法”存在与否的唯一标准,否则只能得出“中国古代无宪法”的武断结论。
  当然,笔者充分认识到“传统中国国宪”与“经典宪法定义”的异质性,并不认为中国古代存在近现代意义上的宪法。但这绝不意味着中国古代最根本的政治生活毫无规则与逻辑可言,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中关于政治共同体的组织与构建、治理活动正当性与合法性的论证有着丰富的思考和智慧,其地位与作用丝毫不逊于古希腊古罗马所谓的“宪制”。只是近代以来传统日益断裂,“宪法”压倒一切,人们也就遗忘了华夏政治文明曾经的辉煌。因此,在有关华夏文化政治共同体“安身立命”的根本依据,即传统中国国宪的研究中,如果继续使用具有多方面局限性的经典宪法定义和“宪法”提法,无疑会导致思路上的混乱。在暂时还不能对此进行全面拨乱反正的情况下,激活并使用中国法律传统中古已有之,且能与西方法律传统中“古典宪法”现象对接的“国宪”词汇,也是一种局部的纠正。
  ……
展开
目录
总序

内容摘要
导论
一、传统中国国宪问题的提出
二、相关基本概念
三、文献与史料综述
四、研究的意义

第一章 “宪法”与“国宪”的意涵考辨
第一节 宪法:政治共同体“安身立命”的根本依据
一、经典宪法定义的反思
二、西方宪法观念的溯源
三、宪法就是政治共同体“安身立命”的根本依据
第二节 “国宪”词汇的知识考古
一、难分伯仲:古籍中的“宪法”与“国宪”
二、1日瓶新酒:近代constitution的翻译
三、出口内销:“宪法”压倒“国宪”
四、昙花一现:“国宪”伴舞“省宪”
第三节 “国宪”词汇的意义激活
一、激活“国宪”词汇的理论意义
二、进行传统国宪研究的现实动因

第二章 传统中国国宪的基本理念
第一节 何谓传统国宪理念?
第二节 传统国宪的基本理念
一、“天下为公,立君为民”
二、“天命有德,天讨有罪”
三、“民为邦本,敬天保民”
四、“天秩有礼,法天象地”
五、“允执厥中,皇建有极”
六、“怀柔远人,羁縻藩属”
七、“家天下”与“公天下”之辨
第三节 传统国宪理念的逻辑与意义
一、传统国宪理念的逻辑结构
二、国制灵魂:传统国宪理念的意义
……

第三章 传统中国的基本宪制及其规范
第四章 传统中国国宪的渊源体系
第五章 传统中国国宪的实施保障
第六章 传统中国国宪的运行——以“异姓不王”为例
第七章 传统中国国宪的宪法史意义

余论 追寻华夏文化政治共同体“安身立命”的现实依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