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理论意义
首先,能够深化对我国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目前,我国现代化建设正处于社会发展的矛盾凸显期,诸多社会不稳定因素对社会的良性运行产生了不利影响。从经济结构来看,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社会建立的以户籍制度为核心,包括就业制度、食品供应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在内的城乡二元制度壁垒,进而形成了我国特殊的二元经济结构,使得城乡之间的发展越来越不平衡。随着现代化的发展,这样一种经济结构越来越暴露出它的弊端,而要打破这种城乡封闭的二元经济结构就必然带来这样一个结果——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村纷纷涌人城市。从社会结构来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开始逐步呈现一种金字塔形结构,贫富差距和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这就迫切要求改变这种不合理的结构,过渡到一种橄榄型结构,即中间阶层占多数的社会结构。城乡差距不断拉大,要实现这一结构的过渡就必须提高以农业人口为主的低收人群体的收入水平。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移民”则成为实现社会结构转变的重要途径。目前,有关农村剩余劳动力城市融人问题已经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但从现有的研究来看,都未能突破固有的范式,且多从社会学、人口学的角度进行分析。本书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新时期农民工的特点,从移民角度综合运用比较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的方法,对于农民工问题的深入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其次,能够丰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研究。作为我国公民,城市新移民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却没能享有与城市居民平等的公民权。学术界目前的研究多集中在赋予该群体以市民或国民待遇方面,以及从经济方面论及如何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以及提高这一群体的收入水平方面,而从公民这一最根本的身份属性去思考解决问题具有现实意义。本书选用西方的公民权理论,并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将拓宽相关问题的理论研究领域,全面分析中国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这一特殊群体的公民权问题,提出可行性对策,对于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有着重要推动作用。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