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日本和朝鲜封建政权改革比较:1850-1860年代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9740729
  • 作      者:
    李永春著
  • 出 版 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作者简介
  李永春,历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东北亚国际政治、朝鲜半岛问题。
  著有《韩国人心目中的中国形象》(合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发表《简论朝鲜通信使》《2010年韩国政治热点问题剖析及展望》《西势东渐与日朝两国的对应》
  《试论大院君时期朝鲜的对外政策》《2011年中韩关系述评及展望》《简论大君外交体制》等学术论文多篇。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对日本和朝鲜改革的各项政策措施及影响进行了详细的比较,最终得出对两国改革的历史定位的再评价:由于战略位置、国情状况、执政者心态和文化传统等诸多因素的不同,日本幕府在开港后进行的三次改革和朝鲜的大院君改革,虽然在近代性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但均为两国近代化进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日本幕府在改革过程中崩溃,为明治维新的展开创造了条件,提供了某些可资借鉴的经验;大院君的下野并未触及封建政权的根基,势道政治继续存在,遏制了朝鲜自主展开近代化的可能性。
  近代中、日、韩三国走上不同的发展道路,其原因始终是学术界研究的对象,总结这个历史现象在任何时候都具有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而本书则对不太被注意或被忽略的日朝两国封建末期统治者的带有某些近代化因素的改革进行比较分析,具有创新意义。
展开
精彩书摘
  此时,内忧外患日堪一日,但德川家定体弱多病,且心智不全,难以把握局势、渡过难关。在这种情况下,维持局面,并在困境中寻找出路的重任,就落在以首席老中阿部正弘为首的幕僚肩头。他们因势利导,推行安政改革。
  在安政改革的十余年前,幕府曾经在老中水野忠邦的主持下,推行天保改革。阿部正弘深知天保改革失败的重要原因在于收缴大名、旗本飞地的“上知令”激起众怒,水野忠邦也因此被迫下野。有鉴于此,阿部正弘注重协调幕府与雄藩大名的关系,采取了“雄藩联合策”,竭力争取雄藩大名的支持。这样,联合雄藩大名的策略,就成为安政改革的重要指导方针。在实施这一方针的过程中,阿部政权的主要做法是:
  第一,建立幕府与雄藩大名人脉渠道。1853年7月,阿部正弘任命水户藩前藩主德川齐昭为主管海防的“幕政参与”。当时,德川齐昭在雄藩大名中,颇孚人望,很有影响力,与萨摩藩的岛津齐彬、福井藩的松平庆永、仙台藩的伊达宗城、土佐藩的山内丰信等雄藩大名组成了强有力的政治势力。起用德川齐昭,发挥建构人脉渠道的效应,使阿部政权取得了雄藩大名的支持。同时,建立幕府与雄藩大名的沟通渠道,也是控制上层政治势力对幕政进行批评的有效手段,有助于稳定大局。
  第二,阿部正弘还注意争取诸藩大名的普遍支持。垄断外交权,独自处理对外关系,是幕府的传统做法。培理舰队离开日本后,如何处理留下来的美国国书,成了外交难题。在幕臣中,向山源太夫和胜海舟提出了颇有见地的意见,主张为了对付外压,幕府应该改变独断的制度,与诸藩合作,确立全国一致的防备体制,并指出对外贸易的益处,主张用通商所取得的收入充实军备①。他们主张积极的贸易政策和大胆的幕政改革,不仅是因为外压造成的危机感,而且还在于他们认识到国内民众斗争造成的事态的严重性。他们的建议对在不久之后开展的阿部正弘主导的幕政改革产生了巨大影响。据此,阿部正弘改变了惯例,让诸大名传阅美国国书,并征求他们的意见。
  第三,阿部正弘注意协调幕府与京都朝廷的关系。培理舰队离开日本后,幕府向天皇朝廷上奏美国国书一事。在幕藩体制下,《禁中并公家诸法度》规定,国政完全由幕府独断专行,不允许天皇和朝廷公卿参与国政。
  ……
展开
目录
前言
绪论
第一章 两国改革的国际背景:不断增强的“外压
第一节 鸦片战争:邻国遭受“外压”的冲击
第二节 日本感受来自美国的“外压
第三节 “洋扰”冲击朝鲜
第四节 “外压”及其对改革作用的异同比较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改革主导势力及其施政方针比较
第一节 日本开港后三次改革主导势力、施政方针及其特点
第二节 朝鲜大院君改革及其施政方针
第三节 改革施政方针的异同比较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改革主要措施及其比较
第一节 幕府在开港后三次改革的主要措施
第二节 大院君改革的主要措施
第三节 改革主要举措的异同比较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改革结局的异同及其原因分析
第一节 日本开港后三次改革的结局
第二节 朝鲜大院君改革的结局
第三节 两国改革结局的差异及其影响
第四节 两国改革结局产生差异的原因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两国改革历史定位的再评价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