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80后”群体成长的背景
“80后”群体这一概念从最初的用来指代一批正在尝试文学写作的青年,延伸到泛指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所有年轻人,社会各界给予了这个群体太多的关注,这种关注早已超出了文学领域,而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而对于他们的评价更是褒贬不一。从生理与年代的角度而言,本书所说的“80后”群体泛指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1980一1989)、目前年龄介于20一29岁的一代中国青年,至少包括四个特点分明的子群体:在校大学生、城市青年、农村青年和进城务工(农村)青年。就整体而言,“80后”群体成长于改革开放、社会转型、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网络化的时代大背景,造就了这一群体独特的思维方式与行为取向,如思维活跃、个性张扬、富于竞争、敢作敢为、追求成功等。就个体而言,由于具体的成长环境、生活境遇等巨大的差异,使得这个群体内部的异质性也非常鲜明.因此,任何对“80后”群体的关注与评价都必须慎之又慎。由于本书研究的主题是志愿服务,因而我们涉及的“80后”群体更多的是指在校大学生与城市青年,因为这两个子群体是青年志愿服务的主要参与者。本节我们将描述“80后”群体整体的成长社会环境,下一节将概括“80后”群体的特征。在描述与概括的时候,我们尽力呈现“80后”群体的整体概貌,同时结合本书的研究主题,有重点地对在校大学生与城市青年的成长社会环境与一些特质进行分析,以期对“80后”群体形成一个全面的、客观的认识与评价。
一社会转型阵痛牛成长的“80后”
20世纪70年代末,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纪元。改革和开放政策的实施标志着党和国家将工作重点转回“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1978年的改革开放为起点,我国开始了当代社会转型的进程,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社会转型时期。社会转型实质上是一种特殊的结构性变动,不仅意味着经济结构的转换,同时也意味着其他社会结构层面如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等的转换,是一种全面的结构性过渡。社会转型并非只是中国的特色,许多国家在向现代化转变的过程中都经历过这个过程。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社会正在经历两个转变:一是从农业的、乡村的、封闭半封闭的传统型社会向工业的、城镇的、开放的现代型社会的转型,这是社会结构的转型。这种社会结构的转型或结构的变迁被一些学者视为总体性的结构转型或结构变迁,即中国由一个总体性社会向一个分化程度较高的社会转变。二是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这是经济体制的转轨。社会结构转型和经济体制转轨同时并进、相互推动,成为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重要特征。“80后”群体正是伴随中国社会转型过程成长起来的一代新人。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中国社会转型的阵痛孵化了“80后”,并在他们身上烙下了各种痕迹。
(一)社会结构的转型
历史上,中国一直是个重农抑商的农业国家,以农民和地主两大社会阶级为主体的社会阶级结构几乎没有什么变化。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封建的社会结构开始发生变化。洋务运动以后,中国开始有了近代工业,有了新的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封建的社会结构开始发生变化。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