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转移支付方案设计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1252395
  • 作      者:
    汪冲著
  • 出 版 社 :
    光明日报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作者简介
  汪冲,男,1979年生,安徽宣城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江苏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江苏省“333工程”第三层次人才。2008年毕业于上海财经大学,获经济学(财政学)博士学位,现任教于南京财经大学,主要研究领域为公共经济学和财税管理。近年来在《经济研究》、《经济学》(季刊)等刊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各1项,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著作三等奖、省级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二等奖、教育部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提名和上海市研究生学位论文优秀成果奖各1次。
展开
内容介绍
  为了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转移支付之间建立了明确的理论联系,《光明学术文库·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转移支付方案设计研究》从消费受益及最低公平角度阐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理论内涵,以强调消费(权利)的平等,以及起点与过程上的公平,进而,运用公共资金成本理论的最新进展,建立了多级政府条件下的公共资金边际成本(MCPF)和公共产品边际收益(MBPG)分析框架,基于可计算一般均衡技术及计量经济学方法,在涵盖政府间收入分享、事权归属与转移支付三方格局的基础上,阐述中国政府间财政关系和转移支付优化配置的理论思路,并以义务教育为例,进行了均等化方案的设计研究。。
展开
精彩书摘
  针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现状和现有转移支付体系的不力及掣肘,本文展开了对基本公共服务受益均等化转移支付方案的研究。围绕当前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理论纷争,以及尚需廓清的理论内涵及实践标准,论文力图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论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包括:
  1、财政能力及财政能力均等化理念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中究竟能扮演何种角色?针对国内外研究中得到较多认同和采用的财政能力均等化理念,论文以义务教育为例,按照投入——产出——效果这样的递延式划分,对投入差距——投入差距到产出差距(供给效率的相对水平)——效果差异(义务教育发展水平和义务教育完成率)展开了逐层分析。不拘泥于此,论文又将分析思路拓展到影响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和均等化现状的制度性因素,在义务教育财政体制这一更为广阔的背景下展开投入产出关系的实证研究,并对暴露出的问题——转移支付效率低下展开了进一步探讨。基于这些研究的铺垫,论文引出了三个与主题密切相关,并为全文理论框架和分析思路的确立提供依据的理论线索,分别是:第一,财政能力及投入水平可以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现状提供一些参照与辅助认识,并作为具体的基本公共服务转移支付方案中的控制变量之一,但是财政能力均等化理念并不适用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研究,应当为其寻求更为适当的理论内涵与依据;第二,应当在研究中坚持制度分析框架,特别是需要在涵盖基本公共服务财政体制的视野上,结合政府间收入分享、支出划分展开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转移支付的研究;第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应当是一个公平与效率兼顾的过程。
  2、如何认识基本公共服务受益?从扩展的人们享有的真实自由这一角度来看,基本公共服务受益因为其包含了健康、知识享有权利和安全等人类发展中的内在价值而具有较强的抽象意义。进一步,基本公共服务受益因为健康、知识享有、安全所具有的工具性价值而具有拓展式的内涵,从而为其衡量和测度提供了较为直接的方式。从一般意义上来说,基本公共服务受益可以用财富、收入和消费角度来衡量和测度。政府在调节三种差距时的落脚点应放在消费差距上,即尽可能缩小消费差距,以使这种消费差距控制在社会正义和公平要求的范围之内,这样既能够更好地促进公平,同时又保留了市场效率机制所要求的财富、收入差距,以此形成激励。这样,从基本公共服务受益的测度形式各自在公共政策上的意义来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可以指公共服务在特定主体(个体、群体或者区域)之间的消费及其均等化程度。进一步,作为衡量消费差距是否在社会正义和公平要求范围内的标准,机会均等与结果均等是两种最为常用的依据。从两者的重要性来看,机会均等可能比结果均等更重要。这是因为从价值判断角度来说,由于机会均等提倡竞争,权利平等,这样,从公共选择与公共政策角度而言,均等的机会使得全社会对最终的结果有更多的认同。最终,论文明确了对基本公共服务受益及其均等化的界定:论文将从消费受益角度来衡量和测度,这一思路将在全文贯彻始终,并在受益均等化转移支付方案的设计和论证中得到进一步的体现。
  3、基本公共服务消费受益及均等化的理论阐释与实证检验。从消费角度检验基本公共服务的受益和均等化水平离不开对其产品属性的论证。在混合产品理论研究中,公共产品按照其属性可以划分为两个维度:消费可及性(可获得性、Availability)与个体效用化(Utilization)。无疑,消费可及性强调的是个体的权利与机会,而个体效用化水平则是体现的是个体受益的“结果”。理论分析表明,基本公共服务的消费可及性与公共部门的产出水平密切相关,但同时又受到人口规模(对于既定的产出水平它会产生不同的拥挤程度)和拥挤的作用机理(对于不同类型的基本公共服务,既定人口规模所能产生的拥挤程度会有所区别,例如,从理论上来说,相比教育、社会保障等,疾病预防控制和环境污染治理等公共服务中人口规模所能产生的拥挤可能会相对较小)、居民家庭的行为偏好、边际消费倾向和收入支出函数等相关(这些要素都可以在个体居民家庭的效用函数中得以刻画)。从本质上说,基本公共服务的消费可及性是结合公共产品的供给与需求两个层面,从个体居民家庭的效用与福利角度反映了消费中的“起点公平”或“权利均等”,它与消费结果——基本公共服务的个体效用化水平概念存在显著区别,同时也不完全等同于公共部门的总产出水平。
  而利用可计算一般均衡方法展开的实证分析表明,无论是从公共部门产出水平,还是从最终的消费结果(效用化水平),都不能真正反映基本公共服务在消费可及性方面的差异——隐藏在产出和效用化水平下面的是更为严重的消费权利与资源可获得性方面的不均等。
  4、基本公共服务受益均等化转移支付的总体架构。按照财政联邦制理论观点,政府间财政关系中,事权归属是核心,政府间的支出划分应先于收入划分,收入划分必须由支出划分来引导,而良好的转移支付必须建立在“正确的”支出和收入划分基础上。显然,如果没有具体的支出范围的划分,就不可能评价收入和税收划分的合理性,也无法评价政府转移支付制度的必要性和有效性。正是从这一角度来考虑,作者认为孤立地考察最优的转移支付是不够的,并不存在唯一的最优配置,所谓的“最优划分”可能随着成本、技术限制或者偏好的改变而改变,政府间的事权归属,收入分享和转移支付三者协调与配置的合意性应通过考察它们在何种程度上实现了政府在战略高度设立的目标和任务来判定。当前,促进基本公共服务有效供给和均等化已经被赋予相当高的政策权重,而MCPF与MBPG理论框架则为公共服务有效供给和均等化提供了一种全局性的、客观的理论标准,进而,以公共产品有效供给和均等化为目标,多级政府条件下的MCPF和MBPG分析框架可以在涵盖政府间收入分享、事权归属与转移支付三方格局的基础上,揭示中国政府间财政关系和财政资源,以及转移支付优化配置的途径。
  基于可计算一般均衡技术的中国基本公共服务MCPF与MBPG的实证分析表明,从全局意义上而言,论文所考察的四类公共服务的供给均存在不足,利用论文设计的潜在帕累托改进指数(PPII),这种有效供给水平(需求与供给之间的差距)可以被量化表达。同时,论文证实,地方政府具有更好的筹资能力和水平——在各种模拟情景与状态下,地方政府的公共资金边际成本水平始终低于中央政府,并且,这种差异总体来说又相对较小。其中,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的收入结构差异(税制差异)所导致的公共资金边际成本和公共产品边际收益的差异程度较为缓和;在多数重要的税基和税种“共享”的情况下,中央和地方政府各自的“税率”和收入水平的影响更大。当前这种公共资金边际成本与公共产品边际收益的分布状况,与缺乏较为彻底与规范的经济和财政分权这一现实密切相关。
  进一步,结合理论模型的说明、CGE模型的模拟结果,以及前文中对配套形式转移支付执行效率的实证分析。论文明确基本公共服务受益均等化转移支付的总体架构应当是:中央政府通过转移支付较大幅度的提高其在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的公共支出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并且,随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目标权重的提高,中央政府所承担的公共支出责任也应当越高。同时,继续保留当前的支出管制,它在一定条件下仍具有优越性,能够产生比支出分权条件下更为有效的福利改善。在地方政府具有更低的公共资金边际成本水平的现实情况下,中央政府通过支出管制——它可以是行政手段、法律规范或者行业监管等形式的督促和规制,要求地方政府承担一部分支出比重,这样,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仍然是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参与、协同提供的模式。
  同时,在转移支付的结构和类型方面,应根据管理效率和执行成本情况,同时依据政府间公共资金边际成本的相对差异水平,以及政府间收入分享和支出责任划分的现状相机抉择。在以义务教育配套形式的转移支付为例衡量了其管理效率水平和执行成本之后,本文得出的结论是:在义务教育方面,当前的转移支付结构和类型应当是以分类补助形式为主。
  在围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转移支付政策目标,以及政府间纵向不平衡与转移支付之间关系展开了进一步分析与论证之后,论文明确:“简化而明确”的以基本公共服务受益均等为目标的转移支付将成为体系中的核心要素之一(同时,解决地区间的横向不平衡以及鼓励地方政府提供具有外溢性的大型跨区域公共产品等也是应当兼顾的基本目标之一),同时,随着公共支出结构的调整(这实质上是政府间事权归属与支出责任划分方面的完善),政府间的纵向不平衡会自动得到部分缓解(当然还需要转移支付体系从财政能力角度加以缓解)。但毫无疑问,政府间的转移支付体系应当逐步转化为以基本公共服务受益均等化为主要政策重心。
  5、基本公共服务受益均等化方案的设计、实施与保障。在具体的政策方案设计与实施中,论文采用了一种层层推进的思路。在以义务教育为例的分析中,首先利用非参数估计方法测算最低的公平投入,并在此基础上将供给效率与成本差异因素纳入其中,借以考察最低的供应公平水平;进一步,利用内生化的基本公共服务最低消费可及性概念,以及改善基本公共服务有效供给的评价指标(PPII指数),论文实现了从最低供应公平向最低消费公平的跨越: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中的“增长改善”,即对现有基本公共服务分配格局下(或者是协同考虑改善公共服务分配不公),通过扩大投入弥合基本公共服务总体的供给与需求的缺口;以及“再分配改善”,即公共服务分配的不平等程度的改善。进而,论文对近几年来的义务教育转移支付政策的实施与执行展开总结与评论,一方面是结合现实情况对论文模拟设计的政策方案加以检验,同时,也是对现有政策方案的比较与评价。
  同时,均等化方案需要从政府间转移支付的协调与控制、归口与分类、预算与财政监督等方面加以保障,这也是转移支付乃至整个财政管理体制制度化建设的迫切需求。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导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第二节 文献回顾
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二、转移支付的理论依据
(一)财政联邦制与分税制理论
(二)公平理论
(三)调整利益的外溢性理论
(四)修正过分提供公共物品的理论
三、均等化转移支付的实践经验和政策研究
(一)现行政府间转移支付概况
(二)转移支付均等化效应的检验
(三)均等化方案的内容
(四)均等化方案的设计
(五)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转移支付政策
四、总结性评论

第三节 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一、基本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论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现状、问题及思考:以义务教育为例

第一节 投入差距的衡量
一、义务教育生均投入的差距衡量
(一)义务教育生均投入差距
(二)农村义务教育生均投入差距
二、投入结构对差距水平的影响
(一)个人部分投入对地区总体差距的影响
(二)公用部分投入对地区总体差距的影响
(三)建设部分投入对地区总体差距的影响
三、义务教育投入差距的总体评价

第二节 供给效率的相对水平:投入差距到产出差距
一、原始指标的选取
二、指标的聚类与合并
三、评价指标权重的确立与分配
四、结果和分析

第三节 投入产出关系再分析:教育财政体制的影响
一、地区义务教育发展水平的衡量
二、教育财政体制影响地区义务教育发展水平的计量分析
三、初步分析

第四节 义务教育转移支付效率低下的进一步分析
一、问题的提出
二、漏损的含义及成因分析
三、漏损效应的理论模型
四、漏损的实证检验
(一)计量模型设定与漏损检验方法
(二)计量分析结果
五、结论与启示
本章小结
一、财政能力均等化理念的不足
二、结合政府间收入分享、支出划分分析转移支付的必要性
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中的公平与效率
本章附录A:广义熵指数简介
本章附录B:数据包络分析方法简介

第三章 受益均等化转移支付方案的规范性依据

第一节 基本公共服务与均等化
一、基本公共服务的内涵
(一)基本生活水准
(二)受教育权
(三)健康权
(四)社会保障权
(五)文化权利
(六)就业权
(七)住房权
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意义
(一)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与核心
(二)开放条件下的社会稳定器
(三)促进社会稳定与团结
(四)社会投资功能
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施理念
(一)效率与公平兼顾
(二)强化公共服务标准化
(三)凸显最低公平

第二节 基本公共服务受益及其均等化的界定
一、基本公共服务的受益
二、基本公共服务受益的衡量与测度
三、基本公共服务受益均等化:消费平等

第三节 公共资金成本分析范式:受益均等化转移支付的理论依据
一、公共资金边际成本理论的发展沿革
二、公共资金边际成本分析范式的核心要义
(一)个体同质性条件下MCPF与MBPG的数理表达
(二)米尔利斯次优理论下MCPF与MBPG
(三)协同考虑再分配时的公共产品潜在帕累托改进条件
三、公共边际成本分析范式在转移支付研究中的运用

第四章 基本公共服务受益均等化水平的整体检验

第一节 基本公共服务消费受益的理论阐述:基于混合产品理论
一、基本公共服务的消费受益
二、基本公共服务消费可及性和个体效用化的进一步分析
三、存在拥挤时的基本公共服务消费受益
四、小结

第二节 CGE建模、SAM数据集与参数校准
一、CGE建模
(一)基本架构
(二)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建模
(三)基本公共服务(消费)受益的建模
二、SAM数据集
三、参数校准

第三节 基本公共服务受益的均等化水平
一、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和受益的基本情况
二、总产出和消费可及性均等化水平的比较分析
三、“消费平等”与“结果均等”的比较分析
四、公共服务间的均等化水平比较分析
本章小结
本章附录A:CGE模型模拟结果和均等化检验结果
本章附录B:SAM数据集简略形式
本章附录C:MPSGE/CGE模型的架构
(一)生产
(二)公共品与私人品需求
(三)收入与支出
(四)市场出清
(五)零利润条件
本章附录D:Atkinson指数简介

第五章 受益均等化转移支付方案的总体架构

第一节 公共资金成本分析范式下的转移支付优化:理论模型
一、考虑转移支付条件下的事权归属
(一)仅考虑分类补助情况
(二)同时考虑分类补助和专项配套转移支付
二、公共资金边际成本、事权归属与转移支付结构优化
(一)现有研究叙评
(二)分类补助
(三)配套转移支付
(四)最优转移支付结构
三、小结

第二节 中国MPCF和基本公共服务MBPG的实证分析
一、CGE模型的扩充
(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二)公共资金边际成本(MCPF)
(三)公共产品边际收益(MBPG)
二、基本公共服务的潜在帕累托改进
三、局部与全局意义上基本公共服务有效供给水平的比较

第三节 转移支付的总体架构:模拟和论证
一、CGE模型的进一步扩展
(一)事权归属与支出责任划分
(二)收入分享
(三)转移支付
(四)SAM数据集的进一步扩充
二、模拟结果
(一)政府间收入分享
(二)支出责任划分和转移支付规模优化
(三)转移支付结构优化
三、进一步分析和论证
(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转移支付政策目标
(二)政府间纵向财政不平衡与转移支付
(三)转移支付优化:功能性再造
本章附录A:基本公共服务的潜在帕累托改进和PPII指数
本章附录B:中央和地方政府的MCPF与基本公共服务MBPG水平

第六章 受益均等化转移支付方案的设计与实施:以义务教育为例

第一节 最低投入公平
一、义务教育投入分布的拟合
(一)我国义务教育生均投入的分布状况
(二)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分布状况
(三)小结
二、最低投入公平的分析

第二节 从最低投入公平迈向最低供应公平
一、纳入成本差异因素:各地区综合物价差异系数的计算与运用
(一)地区间综合物价差异系数的定义
(二)引入地区间综合物价差异系数
(三)结果和评价
二、最低供应公平的测算

第三节 最低供应公平到消费平等的跨越:最低消费可及性
一、内生化的基本公共服务最低消费可及性水平
二、改善基本公共服务有效供给

第四节 现行均等化转移支付方案的评价与改进
一、现行义务教育转移支付政策最新变化
(一)政府开始分担义务教育居民家庭购买性支出
(二)从特定群体向农村居民整体过渡
(三)调整了政府间的经费分担机制
(四)由农村向包含城乡、区域在内的普惠制转变
二、现行义务教育均等化转移支付政策方案的评价
三、义务教育均等化转移支付政策方案的取向

第五节 受益均等化转移支付方案的实施与保障
一、政府间转移支付的协调与控制
二、政府间转移支付的归口与分类
三、规制与激励地方财政行为,强化财政纪律
四、强化转移支付预算的编制、执行和监督
五、完善法律监督和惩戒机制

第七章 论文的回顾、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中文文献:
外文文献:
与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情况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