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先秦法思想史论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1246622
  • 作      者:
    李平著
  • 出 版 社 :
    光明日报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作者简介
  李平,男,1999年9月至2003年6月就读于武汉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获文学学士学位。2003年9月至2006年7月就读于清华大学法学院法学理论专业,获法学硕士学位。2006年8月至2010年7月就读于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历史系,攻读历史学博士学位。2010年9月至2013年6月就职于清华大学法学院法律与文化研究中心,任研究助理、中心副主任。2012年6月至今在清华大学法学院从事博士后工作。
展开
内容介绍
  《先秦法思想史论》这部文集,包含了自2006年至2010年间写成的共计十二篇论文,其中既有硕士论文,也有平日的习作。出于种种原因,大部分不曾公开发表,而是冷于高阁。如今回头来看这些文章,心情可谓复杂。以往求学时代幼稚的想法、稚嫩的笔法和近乎张狂的心志,一并跃于眼前。不过,在其中也拾得了不少业已被遗忘的思绪和灵感。
展开
精彩书摘
  举劾不从令者,致以律,论及令、丞。有(又)且课县官,独多犯令而令、丞弗得者,以令、丞闻。”上述举措,即通过对官吏守法的严格考课,以图实现法令在社会中的落实。从思路可见,南郡守腾与战国中后期思想风气和学术风尚相得益彰。属于法家范畴的《商君书》《管子》《慎子》到《韩非子》等一系列论著中,均以相类似的话题作为中心:一是“法治”,一是“吏治”。这些讨论的背后隐含的观念在于,只要法律对社会社会有着面面俱到,且细致入微的规范,加之通过对“法”的有效控制,即能够解决一切社会问题,建构起良好的秩序。如《商君书·壹言》“治法明,则官无邪。”又《错法》篇云:“臣闻古之明君,错法而民无邪,举事而材自练,行赏而兵强,此三者治之本也。”又《靳令》篇云“靳令则治不留,法平则吏无奸。”由于“吏”是法的最终落实者,因此官方对“法”的运行的掌控,到“吏”这个层次就为止了。换言之,即认为只要有效控制了从官到吏对法的遵守,即能够指向立法者所预期的秩序的实现。这种思路作为一个治理方式,本身是有相当的有效性的,特别是在战国时代。这一点从商鞅变法与秦国强盛之间的关联即可见一斑。同时,此思路带来的流弊亦不容忽视。以“法一吏”为中心的政治运行模式,阻断了立法与基层社会之间的直接联系。因此,所立的法是否能够为原有的社会秩序所认可、接纳,往往被立法者所忽略。由于过分信任这套政治模式,因此会将立法不能落实的出现,归咎于官吏的执行不力,进而又以“刑一赏”的方式寻求解决。最终导致的后果很有可能是基层官吏为了使得立法看起来被落实而采取强力的,甚至是残暴的,且违背地方传统秩序与民意的举措。通过前节对《为吏之道》内容的探讨,可知其与史籍中反映出的秦、政酷烈的情况是不合的。而上段分析,似乎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其差异存在的原因。尽管秦官方并没有实施暴政、苛政的意图,甚至是在有意识地避免官吏在日常行事中出现这种倾向。
  ……
展开
目录
“天下”缘起考:中国早期法文化的政治基础
一、引言
(一)无法回避的话题——源头
(二)中国法文化源头的视域
(三)核心问题的初步解释——为什么是“天下”
二、初创炎黄天下
(一)黄帝之前的中国
(二)黄帝——“共主”局面的开创者
(三)颛项匡正天下
(四)炎黄天下的维系
三、家天下的成形
(一)家天下初开
(二)商汤革命
四、家天下的颠峰与终结
(一)政治伦理化的创始
(二)从权力、宗教屈服到伦理认同
(三)“家”天下的顶峰与危机
五、天下人的天下
(一)前孔子时代的反思
(二)孔子的天下观——天下人的天下
六、结论

“法”义新论
一、研究综述与问题
二、关于“席”及其相关字
三、西周的“渡”
四、金的初探
五、法义剧变:南方文化中的法和法观念
六、“法”之“刑”义考论
结论

论中国文化之道统、术统与战国“法”文化兴起
一、中国早期史上的道统、术统代兴
二、法、刑所含之二元观念
三、术统复兴:墨子的“法”学
四、结语:道法家们的“法”学
再论范蠡
一、范蠡其人其事的再讨论
二、计然与《范子计然》
三、范蠡的思想:有关天地人的道术
(一)思想渊源
(二)思想结构:天一地一人
(三)思想内核:阴阳与道术
四、思想史视野中的计然与范蠡:从其思想中没有什么谈去
(一)没有三皇五帝的历史系统
(二)没有使用“五行”的概念
(三)没有关于“法度”及相关概念的探讨
(四)没有“德一礼”系统的理论
(五)没有“心性论”的讨论
(六)没有对“公”的价值的讨论
五、结论

周公之法的再讨论:以《康诰》为中心
一、《康诰》文本再论
二、“战后殷人临时约法”:《康诰》法律思想新解
三、“明德慎罚”再论
四、周公法律思想初探
五、结语:《康诰》三篇与西周前期法律文化

李悝《法经》再思考
一、有关李悝与《法经》的史料与研究
二、历史场景化视野中的李悝
三、关于《法经》的再讨论
“改法为律”的再讨论:从先秦“法”、“律”的观念史分析出发
一、问题与研究史
二、商鞅以前的“法”观念与典制
三、作为特殊典制的“律”及其意义
四、结论:“改法为律”新诠

秦“法治”的理论困境透析——以睡虎地秦简《语书》《为吏之道》为中心
一、文本与问题
二、“以吏为师”的思想解读:从《为吏之道》谈起
三、秦“法治”的理论基础与困境
四、秦“法治”困境的实态分析:以《语书》为例
五、结论
关于战国“律治”的理论思考——以睡虎地秦简《语书》《为吏之道》为中心
一、对战国时代的律制的理论反思
二、从《语书》看秦“律治”实态
三、从《为吏之道》谈律治下的吏治
四、律治与吏治困境浅议
五、结论

中国早期“理讼”的法理学思考
一、从“虞芮之讼”看“理讼”的理想状态
二、理讼之困
(一)理讼者的道德优势与合法性
(二)讼的负价值与理讼者的应对
(三)无讼之困
三、理讼的公私之辨
(一)以公成私
(二)以成私致至公
(三)解决方案和困境
四、理讼的理法矛盾与应对
(一)理法矛盾
(二)调息理法矛盾之术
(三)君、官、民结构下的理讼
五、结语:讼之“道”

再论先秦的“德”:以德、政互动为视角
一、早期的“德”义
二、西周改“德”与新“德政”
三、“德”的真理化
(一)阴德返道的老子德论
(二)阳德求道的孔子德论
(三)小结
四、“德”的治术化与政治清整
(一)子学时代的“德”
(二)秦汉“德”的政治化清整
五、结语

君主集权之后:试探韩非法术之学的大义
一、引子:研究综述、方法与问题
二、人、道关系:韩非理论的起点
三、政权与治权的博弈:君主集权的再阐释
四、君、道关系:君主集权之后的大义
结语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