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网络犯罪的罪名体系与发展思路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9348222
  • 作      者:
    于志刚,于冲著
  • 出 版 社 :
    中国法制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编辑推荐
  面对网络犯罪的高发态势,刑法理论和刑事立法不可避免地要进行时代性更新,进行理论和立法的双重回应。但是,无论是刑法的策略性应对还是战略性调整,都离不开对网络犯罪本质的精确把握与发展趋向的准确预测,这也是《法学格致文库:网络犯罪的罪名体系与发展思路》研究的最根本意义所在。
展开
作者简介
  于志刚,男,1973年生,洛阳人。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学学士(1995年,中国人民大学)、法学硕士(1998年,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2001年,中国人民大学),2001年进入中国政法大学任教,次年破格晋升副教授。2004年至2005年赴英国牛津大学做访问学者,2005年破格晋升教授,2006年被遴选为博士生导师,同年开始兼任北京市顺义区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至今。2009年至2012年任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2012年起任学校教务处处长。2007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0年获北京市五四青年奖章,当选第11届全国青联委员。
  十余年来在《中国社会科学》、《法学研究》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传统犯罪的网络异化研究》等个人专著12部、合著多部,主持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近20项。2010年11月,当选第六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
  
  于冲,男,1986年生,山东曲阜人。中国政法大学刑法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在《法学论坛》、《中州学刊》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参与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省部级科研项目近10个,两次获批主持中国政法大学博士研究生创新实践资助项目。
展开
内容介绍
  《法学格致文库:网络犯罪的罪名体系与发展思路》以目前网络空间中存在的典型的与普遍的网络犯罪行为类型为切入点,分析不同犯罪类型的犯罪规律及其对传统刑法的冲击,在现有法律框架下谋求通过刑法理论的微调来寻找切实可行的规制路径,并在理论应对不足的前提下,进行人罪化的合理性与必要性论证。并在此基础上反思当前导致网络犯罪激增的真正背景和现实因素,反思当前网络刑事立法、司法以及刑法理论面对网络犯罪所采取的应对举措及其不足,进而探索未来刑法应对网络犯罪的解决思路与路径选择。
展开
精彩书摘
  一般认为,我国刑法中的定量因素包过数额和情节两大类,而数额是我国刑法中最为常见的犯罪构成的定量因素,因而犯罪数额成为司法实践中的最为重要的考量因素。但是,随着传统犯罪由现实空间向虚拟空间的“漂移”,尤其是从传统网络向移动网络的“飘移”,网络的虚拟性和技术性给司法实践中犯罪数额的认定带来极大的困难,甚至对于部分已具备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由于犯罪数额认定的问题而无法评价。因此,司法探索中已经开始将实际被点击数、注册会员数、受害人次等能够反映网络犯罪特有属性的数额标准纳入网络犯罪评价体系之内。
  以网络空间中虚拟财产犯罪数额的认定为例,2009年1月,田某利用某款游戏的系统漏洞盗刷了1300亿游戏金币,销赃获利共50余万元。为了确定具体的犯罪数额,警方向物价局求助,鉴定数额为45.5万元。而被盗游戏公司宣称损失近百万元,虽然检察院以销赃数额起诉,但按照一般常理,销赃数额要小于物品的实际价值,而物价局的鉴定却又小于销赃的价值。
  显然,在虚拟社会中,采用现实世界的数额作为定量因素的考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另一方面,三网融合后逐步出现的手机移动终端犯罪中,行为人单次实施的行为涉案数额往往很小,但由于网络犯罪行为一对多的侵害方式,却使得涉案总量动辄以百万千万计。正如上文提到的手机软件恶意扣费案,如果仅以行为人每次非法扣取的他人话费为据,根本无法实现对此类行为的惩治。
  网络空间的犯罪与一般传统犯罪的最大不同在于受害人数的群体性,尤其是财产犯罪更是如此,因此,传统犯罪中以“数额”为中心的定量模式很难复制进入网络空间,很难对于受害人数分散的网络犯罪进行充分评价。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三网融合视野下网络犯罪的评价模式
一、三网融合的时代背景与刑法关切
二、三网融合视野下传统刑法面临的挑战和司法困境
三、三网融合背景下刑法罪名适用的扩张解释

第二章 “大数据”时代计算机数据的财产化与刑法保护
一、“大数据”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表征
二、关于建立“犬数据”刑法保护体系的必要性思索
三、刑法保护“大数据”的现有罪名体系及其缺憾
四、关于构建“大数据”刑法保护体系的思考

第三章 信息时代的口袋罪与消减思路
一、引言:从一起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案件谈起
二、信息时代的新生口袋罪: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
三、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口袋化”的司法乱象及其本质反思
四、自然推论:盲目扩大“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适用范围的批判
五、当前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口袋化”的消减思路

第四章 网络犯罪“资助”行为及其入罪化思路
一、网络犯罪“资助”行为的出现及其内涵
二、网络犯罪“资助”行为的现状及其危害性
三、网络犯罪“资助”行为的现有制裁模式及其本质思考
四、网络犯罪“资助”行为的刑法制裁模式的合理构建

第五章 网络诽谤行为的规律分析与处置思路
一、网络诽谤行为的背景因素和当前特点
二、以100个随机案例为基础的网络诽谤的现状分析
三、网络诽谤行为的罪刑评价体系及其缺憾
四、他山之石:网络诽谤域外处置模式的考察与借鉴
五、网络诽谤行为防治策略的体系化思考

第六章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的司法困境及其解决
一、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的现状及其危害性评价
二、侵犯个人信息犯罪的现有刑法制裁体系及其立法本质
三、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的司法争议与困境
四、现行刑法视野中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名的扩张性解释
五、侵害个人信息犯罪的后续行为:身份盗窃行为的刑法应对

第七章 网络空间中的商标“冒用”行为与立法对策
一、网络商标“冒用”行为的出现及其内涵
二、网络商标“冒用”行为的类型考察与特征剖析
三、网络商标“冒用”行为的传统罪名评价体系及其局限性
四、刑法介入网络商标“冒用”行为的理论考察
五、面对虚拟空间的自我跟进:网络商标“冒用”行为的刑法回应

第八章 制裁流氓软件的罪名体系与未来方向
一、流氓软件的类型及其危害性
二、现行刑法应对流氓软件的罪名体系及其困境
三、流氓软件的刑法评价思路及其限度

第九章 信息时代犯罪定量标准的滞后与解决思路
一、“定量标准滞后”问题的现状和回顾性梳理
二、“定量标准滞后”的司法对策模式及其经验总结
三、信息时代定量标准确立的理论基础及其考察
四、“定量标准滞后”问题的理性解决方案

第十章 网络犯罪的刑法应对思路及未来方向
一、网络犯罪态势的回溯性思考:网络犯罪之刑法对策的基础分析
二、我国当前网络犯罪的立法现状及其缺憾
三、网络犯罪的基本刑事立法对策及其路径选择
四、司法实践视野中网络犯罪的应对思路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