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绪论
一、基本概念的界定
1.形象与形象学
2.国家形象
3.国家形象生成机制及构建过程的主要环节
二、研究课题的选择及研究意义
三、关于本书的研究对象
1.对认识对象的界定
2.对德国形象构建主体的区分
四、研究方法和材料的选择
第一章 雾里看花——1871年前的德意志在华形象
一、中普建交之前中国人对德意志的认识
1.缘起——中德之间的早期往来
2.记载中国人早期对德认识成果的著作
二、“普鲁士通商案”和官方的德意志在华形象的构建
1.清政府对交涉对手的认识基础
2.不佳的第一印象及清政府对德意志的最初定位
3.谈判的波折及普鲁士形象的恶化
三、洋务新政的实施与德意志在华形象的发展
1.洋务新政对中国对外认识机制的整体影响
2.实地考察及德意志在华形象的发展
3.中奥通商换约
第二章 中德关系的黄金时代和德国在华形象的发展
一、从《普法战纪》到《五述奇》——德国研究专著的相继问世
1.《普法战纪》对普鲁士胜利原因的分析
2.《普法战纪》对德国在华形象的影响与改变
3.对德研究成果的相继出现
二、“以德为师”的中国军事近代化
1.中德之间的军火贸易
2.中国近代海军中的“德国品牌”
3.军事领域的人员交流
4.对德国军事体制的深入学习
5.对清政府在军事上“以德为师”的原因分析
三、德国在清政府外交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
1.德国在历次中外纠纷中所扮演的角色
2.李鸿章访德——笙歌中的危机
3.德国在清政府外交战略体系中的地位
第三章 清王朝末期德国在华形象的跌宕变化
一、强占胶澳——德国在华形象的转折点
1.潜在的危机——德国对华政策的根本性转变
2.涌动的暗流——山东地区频繁的民教冲突
3.巨野教案——清政府对德认识的转折点
4.胶澳事件在媒体中的反映
二、从胶澳事件到庚子国变——德国在华形象的不断恶化
1.德国殖民者对华人的轻贱以及“即墨孔庙事件”
2.德国人的武力征服以及中德冲突的不断升级
3.庚子国变中侵华的急先锋
4.叩拜礼的屈辱
三、清末宪政改革以及中国对德国的重新认识
1.20世纪初德国对华政策与中国对德方略的再度调整
2.清末宪政改革的前奏与启动
3.中国人对德国政治体制的早期认识
4.宪政考察团的德国之行
5.对德国军事的重新解读
6.清末宪政改革模板选择的决定性因素
结论
参考文献
一、中文
二、外文
后记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