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重要的是可以及时发现中产阶级在质与量上的动态变化进程,并且可以搞清楚1998年危机之后的这段时间里,俄罗斯中产阶级究竟发生了哪些重要变化。
上述两次调研结果还向我们展示了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发生在1998年秋天的那场“噩梦”虽然对正在形成中的俄罗斯中产阶级造成了相当严重的打击,但并没有像一些学者和政客们所宣扬的那样遭到了“彻底的、毁灭性的打击”。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俄罗斯政府在应对危机过程中所采取的保护本国工商业、限制进口和资本输出等措施,反而对中产阶级队伍的扩大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此外,1999年、2003年和2006年,艾伯特基金会曾三次授权俄罗斯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就俄罗斯的中产阶级状况展开调研。三次调研中,社会学研究所基本上也是使用了包括教育水平、就业状况、经济收入和自我评价等要素在内的综合法,其最终得出的结果也比较相近。
就俄罗斯转型期的社会现实来看,目前还不具备从宏观上和理论上对俄罗斯中产阶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的必要条件,所有评价和分析只能是基于对实证调查资料的具体分析结果之上。虽然这并不能使我们从理论上对俄罗斯中产阶级的形成、发展与特征等问题做出全面把握和详尽说明,但就调查对象和调查内容而言,还是能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转型期俄罗斯中产阶级的某些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其中,上面我们已经提到的俄罗斯综合社会问题研究所分别在1999和2003年完成的调查报告《当代俄罗斯社会的中产阶级》、《俄罗斯的中产阶级:动态变化进程》,莫斯科卡耐基中心分别于2000和2003年完成的两部集体巨著《俄罗斯中产阶级:数量与质量评估》、《俄罗斯中产阶级:经济和社会战略问题》和俄罗斯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于2006年完成的《现代俄罗斯的城市中产阶级》,在实践过程中都采用了客观分析与被调查者主观分类相结合、也就是客观要素与主观要素相互补充的方法,无论从调查内容、方法还是结果看,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影响力。因此,本文在探讨论俄罗斯中产阶级主要特征的时候,上述调查结果就成了我援引的主要数据来源。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