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国留下深度思想印记
艾丰
摆在各位面前的,是一本名为《时论中国》的书。
这是一套丛书中的一本。
也就是说,这样的书,我们将持续不断地出版下去。
为什么要编辑出版这套名为《时论中国》的理论丛书呢?
我们的初衷有三。
其一,观察。
当今中国,是一个充满生机、活力、机遇,同时也难免产生陈腐、僵化、陷阱的发展中国家。观察和认识这个社会,适应和改造这个社会,是摆在每个公民面前无可回避的一道人生选择题。这套丛书所选取的话题和评论对象,是每个公民经常关心的、随时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林林总总的新鲜事物。定期出版《时论中国》丛书,就是要为广大读者提供一扇观察当今中国的窗口――在这里,发现中国。
其二,剖析。
观察和分析事物,有若干视角,亦有不同态度。对于形形色色的各种现象和事物,我们到底应该怎么看?这些现象的本质是什么?它们为什么会发生?今后走势如何?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诸多问题,总是或隐或现地在人们脑海中轻轻掠过。或许,你未曾认真想过,但有人认真想过,并且潜心研究过,他们以专家学者的学识与素养,梳理来龙去脉,剖析背景原因,指点趋势走向,提供应对策略。定期出版《时论中国》丛书,就是要为广大读者提供一种解剖事物、辨析事理的方法――在这里,读懂中国。
其三,记录。
在时间的纵坐标和空间的横坐标上,新中国已经昂首走过虽然曲曲折折但亦不乏辉煌的六十余年。我们每一个公民,也与共和国一道,走过自己或长或短的难忘岁月。时光如梭,岁月留痕。国家为我们留下什么?我们为子孙留下什么?这些,都需要用各种方式记录下来,留在记忆中,留给下一代。定期出版《时论中国》丛书,就是要为广大读者留下这样一份与彼时中国共同成长和思考的文字印记――在这里,记录中国。
既如此,担负如此不凡使命的这套丛书,以及策划编辑这套丛书的艾丰经济发展研究院,从制定选题、筛选作者、沟通意图、编辑出版的各个环节,都精心组织,精心设计,精心编辑,以不负我们这个不凡的时代和同样不凡的广大读者。
我们选材的标准是,新鲜,独到,深刻。
为此,我们就稿件取舍定下了“三最”标准:由当今中国思想界最活跃的一批专家学者,评析当今中国最新发生的各种事物,为当今中国留下最独特的思想印记。
我们编辑的目标是,清新,朴实,简洁。
为此,我们在每一本书的每一个专题中,分别辑录了主题、延伸、名家观点三个板块,以长短相间、相辅相成的形式,尽可能地为读者奉献既有深度、又有广度,既有长论、又有短评的鲜活的时代思想记录。
本套丛书的文章,来源于我们所能看到的所有公开出版物,包括各种报刊、杂志,网络发布的各种博客、微博,以及作者在论坛、会议中公开发表过的各种讲话。这是一个大海捞针、不断发现和不断筛选的过程,也是一个梳理时代脉络、萃取思想精华的过程。无疑,这更是一个繁复而又需要恒心、耐心和责任心的工作。作为主编之一,我向负责具体筛选和编辑工作的各位同仁,表示深深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时论中国》――观察中国,剖析中国,记录中国。
与中国一起成长――这,就是我们的定位,也是我们的使命。
我们将竭尽全力。
是为序。
【主题】
从“旧红利”走向“新红利”
厉以宁
核心提示
改革,就是制度调整。
制度调整必须及时推进。继续推出新的改革措施,继续进行制度调整,才能保证新的“改革红利”或“制度红利”的出现。
古今中外,所有的红利都来自创造。我们对于红利的问题,不仅要有新认识,更需要有行动,通过实践,使红利成为事实。
“红利”,实际上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特定发展阶段所具有的发展优势,以及利用这种发展优势所带来的好处。比如,“人口红利”、“资源红利”、“改革红利”(或称“体制红利”、“制度红利”)都是发展优势及其运用所带来的结果。
因此,“红利”的消失就是指发展优势的消失。无论是“人口红利”、“资源红利”还是“改革红利”的消失,对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来说,都应当被认为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每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都会出现这种现象,原有的“红利”的消失并不是某一个国家特有的问题。
重要之处在于,经济发展方式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就必须转变。如果原有的发展方式不能及时转换,那么在原有“红利”消失后,经济便会逐渐陷入困境。由此可知,每一个国家或地区都面临发展方式相应转换、发展战略有待于重新制定以及产业结构及时调整等迫切问题。经济转型及时、顺利,“红利消失”这一关就闯过去了,否则经济将继续陷于困境之中,难以摆脱。
可以说,一些发展中国家如果认识不到经济及时转型的必要性,如果只是留恋原有“红利”的优势而不愿尽力转型,那只会造成以下三个恶果:
第一,继续发展经济的信心丧失了,认为既然原有的“红利”已经消失,发展的优势已经不存在,那就很难再有所作为了。
第二,由于信心的丧失,国内实体经济领域的投资者将会纷纷撤走投资,或者把企业迁移到较晚发展起来的国家,导致国内投资总额减少,使本国经济的发展碰到投资不足的难题。同时,由于投资不足,与实体经济发展有关的专业人才也随着流向国外。
第三,由于本国经济空心化了,实体经济产业被投资者认为是没有发展前景的产业,大量资金转到了虚拟经济领域,使经济中的泡沫增加了,经济有可能陷入更深的陷阱之中。资产泡沫的破灭,也会使经济更加停滞不前,使以后的经济发展更加缺乏后劲。
从“旧人口红利”走向“新人口红利”
“人口红利”是指一国或一个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因人力资源的存在而产生的发展优势及其体现。
不过,人力资源的优势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是会转换的。常见的情况是,在经济发展前期,一国或一个地区人力资源的优势表现为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存在。这一时期,有四个就业条件适合于这些国家或地区廉价劳动力的运用,由此出现了廉价劳动力资源所带来的“人口红利”。这四个就业条件是:
第一,国内自然条件合适于经营种植园,生产谷物、甘蔗、水果、棉花、橡胶等农产品,而国内的廉价劳动力大量存在,只要有人(无论是本国投资者还是外国投资者)愿意经营种植园,就不愁雇不到廉价劳动力。
第二,国内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包括铁矿石、有色金属、煤炭、石油、天然气、稀有金属、贵金属、钻石、宝石、建筑用石料等,有人愿意投资于采矿业,本地廉价劳动力的充裕供给可以满足投资者的需求。
第三,发展中国家在发展前期,在制造业方面主要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以轻纺工业、食品工业等劳动密集型工业为主,需要廉价劳动力作为工人,对他们的技术要求不高。这样,对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稍加培训就可以适应投资者的需要,除劳动密集型工业可以吸纳就业以外,大量个体手工业作坊和小商小贩的存在,也可以使劳动者获得就业的机会。
第四,建筑业在这个阶段的较快发展,也为廉价劳动力提供了就业岗位。如修建公路、铁路、港口设施、住宅、商店、工厂以及其他公用设施的建设,都使得廉价劳动力的使用带来“红利”。
显然,“人口红利”同廉价劳动力的大量存在和被使用是分不开的。在发展前期,廉价劳动力资源的丰富成为生产成本低廉的主要依据。一些发展中国家正是依靠生产成本低廉而开拓市场,增加资本积累,进而使GDP逐渐由低收入阶段接近中等收入阶段,再迈入中等收入阶段。
然而,经济发展的形势是会变化的。在那些逐渐由低收入阶段接近中等收入阶段和迈入中等收入阶段的国家或地区,廉价劳动力资源的优势会逐渐消失,原有的“人口红利”也逐渐随之消失。工资低廉不再成为这些国家或地区吸引投资者前来投资的独特因素,因为又出现了一些较晚发展起来的国家或地区,那里同样存在丰富的廉价劳动力资源,而且工资更低,生产成本更低,从而对外来的投资者更有吸引力。一些依靠廉价劳动力资源摆脱低收入阶段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长期忽视人力资本的投资,不注意提高自己的劳动力质量,仍然以提供廉价劳动力为满足,随着“人口红利”的减少直至消失,最终陷入经济停滞状态。这种例子并不少见。
……
展开
——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时论中国》是企业家读懂中国很好的渠道。
——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刘顺达主席
《时论中国》集合民间智库的力量,以包容、公正、良知和理性精神思考问题,给出方法,试图推动决策更加科学、合理,更加造福民生。
——资深媒体人石述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