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社会转型与民生之路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7007630
  • 作      者:
    张弥著
  • 出 版 社 :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内容介绍
  社会结构转型期改善民生状况需要全社会综合推进。提升民生幸福水平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对个人而言是从摇篮到坟墓的全生命周期过程,对国家而言是每个地区每个人都必须包含在内,对政府而言是每个部门都应考虑,需要政府、个人、社会综合加以推进,《社会转型与民生之路》研究了社会结构转型中要改善民生和提高民生幸福水平,提出建立以“中国民生幸福综合指数”为核心的中国民生状况监测体系。检测所推出的改善民生的相应举措是否有效,为我们进行民生状况描述表达以及学术研究提供一个量化指标。《社会转型与民生之路》以此为制定相应的政策提供借鉴。选择正确的发展道路和模式,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生之路。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生
  党的十七大以来,民生问题成为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学界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和改善民生,在当今中国社会,已经成为中国政府一切工作的核心和出发点。那么,什么是民生?为什么民生问题成为中国政府重点解决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理论研究的对象和体系是什么?怎样认识中国社会结构转型中的民生问题以及解决民生问题的途径是什么?这些问题的探讨将有利于深化人们对中国民生问题的认识,有利于中国政府和全社会的人们共同解决民生问题。同时,如何去考量中国的民生状况,如何去评价民生的改善,都是值得政府和学术界关注的问题。
  第一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理论概述
  自辛亥革命以来,中国的一些有志之士就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己任,孜孜以求,前赴后继,直到今天,民生问题才逐步得到解决。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共领导集体,为中国人民的民生问题的解决奠定了基础;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制定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为真正解决民生问题找到了途径;在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基本实现了小康生活目标;在新世纪新阶段,新一代领导集体正在带领人民向着高水平的小康生活迈进,民生水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
  一、民生的含义与范畴
  关于民生的含义与范畴界定是研究民生问题的重要前提。关于民生的定义,学术界还没有统一起来,但是基本观点是一致的。根据我国学者的研究,“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这里的“民”就是百姓的意思。而《辞海》中对于“民生”的解释是“人民的生计”或“人民的生活”,这些都停留在字面的解释上。理解民生的含义,需要在广义和狭义两个意义加以认识。广义的民生概念,是指凡是与民生有关的包括直接或间接的每个方面,它的范围很广,几乎可以延伸到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等领域,内容庞大,含义宽泛。狭义上的民生概念,主要是从社会层面上来说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民生主要是指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等。狭义上的民生,简单地说,就是人民的生存性创业、就业和生活环境,是指与人民的生活相关的一切活动和方面。其表现为人民群众范围不断扩大、水平不断提高的物质和精神需求的满足状况。
  ……
展开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生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理论概述
第二节 民生问题的现实意义
第三节 中国社会结构转型与民生
第四节 民生幸福指标体系的构建

第二章 中国经济体制转型与民生
第一节 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第二节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民生困境
第三节 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转型

第三章 资源配置机制转型与民生
第一节 社会转型期农村土地制度的变革
第二节 从住宅的供给制到商品化改革
第三节 劳动力自由流动与社会就业
第四节 消费资料供给与收入分配的变化
第五节 收入分配与国家调节

第四章 城乡社会结构转型与民生
第一节 人口迁移带来的社会结构的变化
第二节 征地拆迁对民生的影响
第三节 小规模农业的困境与重组
第四节 结构转型中的失业和分配不公

第五章 正确选择经济发展模式
第一节 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
第二节 发展模式与就业充足率
第三节 发展模式对中等收入者的影响
第四节 扭曲的发展模式导致收入不公

第六章 建设公共服务型财政
第一节 公共服务型财政
第二节 公共财政与民生的密切相关
第三节 政府财政向公共服务型转型
第四节 大力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第七章 完善城乡民生保障体系
第一节 社会结构转型与二元化社会保障制度
第二节 家庭风险和弱势居民形成的客观性
第三节 城乡医疗保障的建立
第四节 养老保障体制
第五节 社会慈善等救助体系

第八章 效率、财力与社会公平
第一节 公平与财力的关系
第二节 追求高水平的公平
第三节 效率与公平不能偏颇
第四节 建设一个有活力的人民安居乐业的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