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民族交往的多维审视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6005229
  • 作      者:
    王瑜卿著
  • 出 版 社 :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内容介绍
  《民族交往的多维审视》以马克思主义的交往观及当代意义为理论背景,在分析民族交往的概念及历史格局与现实特点的基础上,引用与拓展相关理论即社会共生理论与文化“涵化”理论来支撑相关论述,并贯穿全文。通过对我国民族交往的历史追述与现实考察,围绕田野调查的民族交往案例进行论述,立足现实观察与分析视角,提出民族交往的三个认识维度,并展开论述。结合田野调查得出的结论,对影响我国民族交往的因素进行分析。从民族和谐交往的思想渊源入手,分析和谐民族交往的现实要求与实施路径。
展开
目录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设计与思路
四、理论创新

第一章 渊薮与延伸: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
视野下的民族交往理论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及其当代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的交往观
二、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的当代意义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理论视野下的民族交往理论
一、民族交往理论含义
二、中国民族交往的现实特点

第二章 引用与拓展:社会共生理论与文化涵化理论
第一节 社会共生理论
一、社会共生理论含义
二、社会共生理论在民族交往研究中的引用与思考
第二节 文化“涵化”理论
一、“涵化”含义
二、文化“涵化”理论在民族交往研究中的引用与思考

第三章 识古与通今:民族交往的历史与现实
第一节 中国古代民族交往的代表类型
一、民族互市
二、民族会盟
三、王朝朝贡
四、民族和亲
五、民族战争
第二节 现代信息传媒中的民族交往
一、民族政治交往
二、民族经济交往
三、民族文化交往
四、民族社会交往

第四章 案例与分析:民族交往中的田野调查
第一节 北京朝鲜族聚居区民族交往调研
一、望京地区的发展概况及民族构成
二、望京地区民族关系现状’
三、和谐民族关系中的和谐社区
四、几点启示
第二节 青海、内蒙古、广西等地民族交往情况调研
一、青海省撒拉族民族交往情况调研
二、内蒙古自治区达斡尔族民族交往情况调研
三、广西壮族自治区京族民族交往情况调研
第三节 内地西藏班的调研与思考
一、藏汉民族交往的个案体察
二、藏汉民族交往的深层启发

第五章 观察与视角:民族交往的认识维度
第一节 作为一种民族存在,民族交往是差异性与共享性的统一
一、民族交往的差异性
二、民族交往的共享性
三、民族交往是差异性与共享性的统一
第二节 作为一种民族过程,民族交往是历时性与
共时性的统一
一、民族交往的历时性
二、民族交往的共时性
三、民族交往是历时性与共时性的统一
第三节 作为一种民族关系,民族交往是共生性与涵化性的统一
一、民族交往的共生性
二、民族交往的涵化性
三、民族交往是共生性与涵化性的统一

第六章 认知与剖析:影响民族交往的诸因素
第一节 影响民族交往的政治因素
一、民族政策的执行与落实
二、民族法制的制定与执行
三、民族利益诉求渠道的顺畅与通达
第二节 影响民族交往的经济因素
一、少数民族生活条件的贫困与落后
二、利益分配制度的缺陷与滞后
三、违反国家政策的行为与后果
第三节 影响民族交往的文化因素
一、民族意识的增强
二、宗教信仰的差异
三、人口流动中的文化碰撞
第四节 影响民族交往的社会因素
一、城市化进程导致民族结构发生变化
二、市场经济发展致使交往中诚信缺失
三、群体性事件引发的认识与思考欠缺

第七章 阐释与构建:和谐民族交往的意涵与和谐民族交往的路径
第一节 和谐民族交往的意涵
第二节 和谐民族交往的思想渊源
一、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民族平等思想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
第三节 构建和谐民族交往的现实要求
一、民族分布格局的要求
二、满足利益需求
三、彰显时代主题
第四节 和谐民族交往的现实路径
一、政通人和是实践和谐民族交往的基础
二、利益共享是实践和谐民族交往的动力
三、文化交融是实践和谐民族交往的导向
四、包容共生是实践和谐民族交往的条件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