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来说,我们这批华裔学者正处于如HomiK.Bhabha所指的第三空间(thirdspace),在既是局内又是局外的位置,带着相同的文化基因但不同的生活经验,探究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但是,当读者仔细阅读本书的每篇文章时,也不难发现,由于作者各自的教育背景、生活经验、理论倾向、性别、年龄等各不相同,会对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有着一些相互不同的想法。这些不同的想法其实也反映了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多元和复杂性。我们知道在中国社工的急剧发展中极有可能出现话语权的竞争,而我们认为在这过程中能兼容多元和带有异质性的观点与立场是有利于整体发展的,因此我们希望我们的文章可以引起积极和活跃的讨论。
有关本书的结构,我们把15篇文章分成四大专题。这些专题是为了突出四个主要课题和系统化本书的安排;但是,相信读者们很快会发现,其实每一篇文章都会或多或少地包括这四个专题的内容。专题一是十年回顾,第1篇和第2篇主要从不同的掠影中回顾过去十年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其中也提到一些对未来发展的想法。我们把4篇讨论中国社会工作发展与西方社会福利和社会工作的关系的概念性文章,归类在“西方语境下的中国社会工作”的专题下。在谈中国社会工作发展时,不可能不谈到本土化的问题。但是,我们特别把5篇文章置于“中国社会工作的本土化”的专题下是想突出他们在处理“本土化”课题中的重要性。最后的专题,“想象中的中国社会工作”主要是几篇从不同社会身份角度来探讨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文章。我们特别邀请高鉴国教授作为本书的主编之一,在本书最后从他的角度对我们的文章做一个总结。
最后,我们要向两位参与本书翻译的李美玲女士和许认小姐致以万分谢意。翻译本书不是一件简单的工作,因为很多文章用了不少社会工作和其他社会科学的术语。我们也十分感谢所有作者能从头到尾对相关译文做仔细校对、修改和补充。除了准确性,由于大部分作者习惯了香港的中文语境,因此,如何使翻译的文章更符合中国的语境也是很大的挑战。翻译是一种文字转换工作,在追寻文本原意的同时,我们得考虑语境的流质性,而且社工专业语言在中国的发展,正处于全球知识生产生态的关键转型期;随着中国的国力增长,中文在全球知识生产中的地位也会逐渐移向中央,英语的强势地位会受到一定的冲击。我们这群处于双语空间里的华裔知识工作者,一方面非常兴奋,另一方面也战战兢兢,只希望能尽力把工作做好,不要延误了这个珍贵的历史机遇。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