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流域生态补偿理论探索与案例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8476889
  • 作      者:
    许凤冉,阮本清,王成丽著
  • 出 版 社 :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内容介绍
    流域生态补偿的理论、方法与机制已成为当前水资源与生态环境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流域生态补偿理论探索与案例研究》是结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流域生态补偿理论、方法与实现机制研究”及若干前期项目的研究成果编纂而成的,在回顾与总结国内外流域生态补偿研究进展、实践经验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理论内涵和我国的现实需求,系统地对流域生态补偿的理论、方法和机制进行了深入探索研究。《流域生态补偿理论探索与案例研究》主要内容包括流域生态补偿的概念、研究框架、区域水资源与水体纳污能力的利用程度评价方法、区域间生态补偿标准测算方法、水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上下游演递规律和实施机制、措施等,并以跨安徽、浙江两省的新安江流域为案例研究了测算方法和实现机制,同时提出了推动我国实施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设想与建议。<br>    《流域生态补偿理论探索与案例研究》可为我国政府部门实施流域生态补偿提供参考,可供从事水资源、生态环境等相关专业的科研与管理人员、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阅读。
展开
目录
前言<br>第1章 绪论<br>1.1 背景和意义<br>1.2 研究目标、内容与思路<br>1.2.1 研究目标<br>1.2.2 主要研究内容<br>1.2.3 研究思路<br>第2章 国内外研究进展和实践经验<br>2.1 研究进展<br>2.1.1 流域生态补偿的相关概念<br>2.1.2 理论基础研究<br>2.1.3 补偿标准测算<br>2.2 实践经验<br>2.2.1 国际经验<br>2.2.2 国内经验<br>2.3 实施案例<br>2.4 存在问题与启示<br>2.4.1 存在问题<br>2.4.2 启示<br>第3章 流域生态祢偿理论基础与框架初探<br>3.1 可持续发展理论<br>3.1.1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涵<br>3.1.2 流域生态补偿与可持续发展<br>3.2 水文水资源学相关理论<br>3.2.1 水资源的属性和功能<br>3.2.2 人类活动对流域水循环的影响<br>3.2.3 水权与排污权<br>3.3 生态学理论<br>3.3.1 生态学的相关概念<br>3.3.2 流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br>3.3.3 人类活动对河流生态系统及其服务功能的影响<br>3.4 环境水力学与生态水力学<br>3.4.1 环境水力学<br>3.4.2 生态水力学<br>3.5 水资源经济学<br>3.5.1 水资源价值<br>3.5.2 水资源价值的转化与运移规律<br>3.5.3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与用水库兹涅茨曲线<br>3.5.4 水资源的准公共物品理论<br>3.5.5 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外部性理论<br>3.6 流域生态补偿理论框架<br>3.7 小结<br>第4章 流域生态补偿概念与框架体系<br>4.1 流域生态补偿的概念和内涵<br>4.1.1 对生态补偿概念的认识<br>4.1.2 流域生态补偿的概念和内涵<br>4.2 流域生态补偿总体框架<br>4.3 流域生态补偿分类体系<br>4.4 小结<br>第5章 区域水资源与水体纳污能力的利用酲度评价方法<br>5.1 区域可用水资源的耗用系数评价<br>5.2 水域纳污能力利用系数评价<br>5.2.1 水域纳污能力估算方法<br>5.2.2 大尺度区域污染物入河量估算方法<br>5.2.3 水域纳污能力利用系数评价<br>5.3 小结<br>第6章 区域间生态神偿标准测算模型<br>6.1 引言<br>6.2 流域上游水源涵养与保护的共建共享理念与测算方法<br>6.2.1 流域上游水资源共建共享的概念和测算思路<br>6.2.2 实际保护投入的分摊测算方法<br>6.2.3 因限制发展导致的机会损失估算<br>6.3 上下游区域间水资源利用与保护外部性的补偿测算方法<br>6.3.1 基于跨界断面水量水质的补偿量测算模型<br>6.3.2 区域间基于水资源与纳污能力利用程度的补偿标准测算模型<br>6.4 小结<br>第7章 流域生态补偿案例研究<br>7.1 新安江流域基本情况<br>7.1.1 自然地理<br>7.1.2 经济社会<br>7.1.3 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情况<br>7.1.4 水环境及其保护状况<br>7.1.5 流域水功能区划<br>7.1.6 重要控制断面水量水质变化情况<br>7.1.7 新安江流域与下游地区水资源利用的关系分析<br>7.2 新安江流域实施生态补偿的重要意义<br>7.2.1 流域水资源与水环境保护的重要性<br>7.2.2 流域水资源和水环境面临的问题与挑战<br>7.2.3 新安江流域实施生态补偿的必要性与可行性<br>7.2.4 建立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重要意义<br>7.3 水资源与纳污能力利用程度评价<br>7.3.1 区域可用水资源的耗用系数<br>7.3.2 水域纳污能力利用系数<br>7.3.3 流域水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递进规律及启示<br>7.4 水源涵养与保护的共建共享范围与测算<br>7.4.1 新安江流域水资源共建共享的范围<br>7.4.2 实际保护投入的分摊测算<br>7.4.3 因限制发展导致的机会损失测算<br>7.5 上下游区域间水资源利用与保护外部性的补偿测算<br>7.5.1 基于跨界断面水量水质的补偿量测算<br>7.5.2 区域间基于水资源与纳污能力利用程度的补偿量测算<br>7.6 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设想<br>7.6.1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目标<br>7.6.2 实施范围及补偿主体、对象<br>7.6.3 流域生态补偿措施<br>7.6.4 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框架<br>7.7 小结<br>第8章 我国流域生态补偿实现机制与措施<br>8.1 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框架<br>8.2 生态影响及损益关系<br>8.2.1 生态影响<br>8.2.2 损益关系<br>8.3 补偿主体与补偿对象<br>8.4 补偿模式<br>8.5 补偿标准、补偿类别与方式<br>8.6 资金筹措与使用<br>8.7 非资金措施<br>8.8 体制、机制和制度保障<br>8.9 不同类型流域生态补偿机制<br>8.9.1 预防保护型<br>8.9.2 治理修复型<br>8.10 实施建议<br>8.10.1 完善基础工作<br>8.10.2 通过试点逐步探索完善<br>8.10.3 探索实施各种生态补偿措施<br>8.10.4 建立和完善管理机制与法律、法规<br>8.11 小结<br>第9章 结论与展望<br>9.1 主要成果和结论<br>9.2 研究展望<br>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