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国土空间生态脆弱性评价方法与实践
0.00     定价 ¥ 14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030758217
  • 作      者:
    蔡海生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06-01
收藏
内容介绍
《国土空间生态脆弱性评价方法与实践》从国土空间生态脆弱性内涵表征与评价内容、指标选取与体系构建、评价方法与分析模型等几个角度出发,讨论生态脆弱性评价研究进展,分析不同尺度下生态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的差异。在对研究现状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国土空间生态脆弱性评价方法与实践》集成理论创新与方法创新、指标选取与模型构建、因素评判与定量表征、结果分析与实际应用,结合江西省全域、鄱阳湖区及其县域、保护区等不同尺度开展实例分析,提出生态脆弱性评价研究的改进对策,并探讨国土空间生态脆弱性研究的总体特征和未来展望,以期为开展区域国土空间生态脆弱性评价研究提供新视角、为认知区域国土空间土地利用与生态安全提供新方法、为实现区域国土空间土地利用和生态管理提供新途径。
展开
精彩书评
土地资源管理学、景观生态学专业本科生、研究生及科研工作者
展开
精彩书摘

第1章绪论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始终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进程,并发挥着重要的价值导向作用。生态脆弱性表征复杂,难以把握和消除,已成为区域土地利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阻碍。以生态脆弱性动态分析为切入点,根据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相关数据信息,完成对区域生态脆弱性与生态安全的动态评价,探讨生态脆弱性的演变过程、驱动机理和发展趋势;结合区域土地利用(耕地、建设用地、生态用地)与社会经济(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生态化)相关因子脆弱性时空分异特征,完成土地利用变化和社会经济发展胁迫下的脆弱性耦合分析,探讨其相互关联及制约因素;结合土地整理开发和城镇化规划布局、土地生态规划和生态功能区划、生态经济布局和主体功能区划、土地利用绩效和生态现代化评价等,探讨基于脆弱性评价的土地生态优化调控途径和综合管理措施,对促进国土空间资源利用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维护区域土地利用安全和生态安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保护修复,最终构建人与自然和谐与共的生命共同体,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也是新时代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面临的一项严峻挑战。
  1.1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研究背景
  人与自然和谐与共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共同关注及长远追求的发展目标及生活的理念。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大力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统筹资源利用、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旋律。随着人口规模的不断增长、城镇化进程的持续推进、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对资源的需求日渐加大,资源利用过程中存在利用过度及开发方式不合理等问题,使得原本脆弱的自然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的干扰时极易造成难以逆转的破坏,超过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及自我恢复能力,生态环境问题频繁出现、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成为威胁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最为紧迫的问题。例如,植被退化、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服务功能衰减等问题,以及洪水、干旱、沙尘暴、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绿色持续发展道路上的绊脚石,给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严峻挑战(傅伯杰等,2017;鞠昌华和高吉喜,2017;王丽婧等,2017)。由于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管理理念落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不少地区仍然“重经济轻生态”“重开发轻保护”,以生态环境换GDP的情况仍然较为常见(赵其国等,2016)。
  中国政府历来对生态环境质量问题高度重视。2017年世界环境保护日,环境保护部发布的主题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提倡绿色健康生活,建设美丽中国。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党和国家已经把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国家战略的高度,启动了“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规划”“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等重点项目,加快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整体谋划新时代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综合考虑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因素,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提升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努力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安全和谐、富有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国土空间格局。开展区域国土空间生态脆弱性动态评价,正是顺应了党和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部署,客观认识生态环境脆弱发生机理及其演变规律,以及同人类生存和发展、乡村振兴问题的关联,并寻求有针对性的国土空间生态管护对策,为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建设美好家园提供科学支撑(卢风,2017;余文波等,2017;吴瑾菁和祝黄河,2013)。
  针对国土空间的综合治理,江西省开展了多年的探索实践,先后经历了“围湖造田”“退田还湖”“生态建设”“综合治理”等发展阶段,为实现区域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进行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创新实践。特别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江西省就全面组织实施了山江湖开发治理工程(简称“山江湖工程”),根据大流域生态经济系统理论,以水文过程为系统的命脉,遵循“山是源、江是流、湖是库”的系统思想,把山、江、湖作为流域生态系统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基于“治湖必须治江,治江必须治山,治山必须治穷”的理念,坚持“立足生态、着眼经济、系统开发、综合治理”的原则,广泛开展了治山、治江、治湖、治穷的探索与实践,结合山区、丘陵盆地、平原湖区等地形分异特征,开展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保护与综合治理,形成了小流域综合开发治理模式、土壤丘陵立体开发模式、山地生态林业规模经营开发模式、南方水田农林复合型生态经济模式、南方农区草地资源开发模式、大水面综合开发模式、湖区治虫与治穷综合开发模式、沙土治理开发模式、生态城市规划和建设模式等山江湖开发治理模式,促进了江西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江西省以超1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资源,“六山一水二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的资源禀赋,养育了4500多万的常住人口(2019年),而且平均每年为长江中下游注入水量达1450亿m3的新鲜水资源,为长江中下游区域水资源和水生态提供保障,江西省山江湖工程是国土空间系统管理和综合治理的成功案例。1992年6月,山江湖工程作为区域综合开发的典型,被中国政府选送参加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的技术博览会;1994年7月,山江湖工程入选《中国21世纪议程》首批优先项目;1997年6月,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与国家计划委员会联合召开经验交流会向全国推介山江湖工程的做法与经验;2000年6月,山江湖工程代表中国入选德国汉诺威世界博览会参展,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2002年9月,山江湖工程加入了“国际南南合作网”,进一步扩大了对外交流与合作;2003年9月,山江湖工程加入世界“生命湖泊网”,并再次参加在南非约翰内斯堡举行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2014年11月,经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六部委批复,江西省列入全国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致力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2016年8月,江西省纳入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围绕“绿色生态江西”“生态立省”“绿色崛起”的发展定位,力求探索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山江湖工程再上发展新征程,承担起践行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推进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的使命。山江湖工程从鄱阳湖全流域的宏观角度创新流域资源管理、生态保护及环境治理的技术与方法,以求达到流域资源持续利用、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和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丰富了国土空间综合管理的科学内涵,成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典范,并为中国乃至世界发展中国家国土空间综合治理提供了参考与借鉴。“世界从山江湖工程看到希望,江西从山江湖工程走向世界”。山江湖工程作为一项以人与自然绿色协调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跨世纪大流域管理工程,是江西寻求保持区域国土空间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一次重要的、成功的探索与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江西省作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十三五”期间,尤其是2018年开展污染防治攻坚战以来,实施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攻坚行动,全面开展“五河两岸一湖一江”全流域整治,发展绿色产业、健全生态文明制度,在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江西省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cological index,EI)为优,列全国第四位;森林覆盖率稳定在63.1%,列全国第二位;国家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累计达到5个,列全国第二位;“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累计达到16个,列全国第五位;率先实现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设区市全覆盖。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38项重点改革任务全部完成,35项改革举措和经验成果列入国家清单在全国推广。山水林田湖草保护修复、全流域生态补偿、国土空间规划、环境治理体系、绿色金融改革、生态价值转化、河湖林长制等改革走在全国前列,绿色发展“靖安模式”、废弃矿山修复“寻乌经验”、萍乡海绵城市建设、景德镇“城市双修”、余江农村宅基地改革等成为全国典型。绿色生态是江西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在江西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有利于发挥江西生态优势,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探索中部地区绿色崛起新路径;有利于保护鄱阳湖流域作为独立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构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探索大湖流域保护与开发新模式;有利于把生态价值实现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生态保护与生态扶贫双赢,推动生态文明共建共享,探索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把鄱阳湖流域作为一个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统筹山江湖开发、保护与治理,建立覆盖全流域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深入推进全流域综合治理改革试验,探索大湖流域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新模式,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的文章,走出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水平提高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路子,是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的必然要求,将为全国流域保护与科学开发起到引领示范作用。
  江西省生态优势,主要体现在流域国土空间的相对多样性、生态系统的相对完整性、生态功能的相对稳定性等方面。江西境内基本都属于鄱阳湖流域,流域面积162225km2,占长江流域面积的9.0%。包括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河五大水系(简称“五河”),以及直接入湖的清丰山溪、博阳河、漳田河、潼津河等河流,各河来水汇入鄱阳湖后经湖口汇入长江。鄱阳湖流域与江西行政边界高度吻合,属江西境内面积约156743km2,约占鄱阳湖水系流域面积的96.6%,约占江西省总面积的93.9%(王杰等,1997)。鄱阳湖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也是极其重要的通江湖泊。平均每年经鄱阳湖调蓄注入长江的水量达1450亿m3,占长江平均年流量的15%以上,超过黄河、淮河、海河三大河流水量的总和,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生态安全、饮水安全的重要保障,在调洪蓄水、气候调节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具有无法估量的社会、经济和生态价值。江西省坚持生态立省、绿色崛起的理念,以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全面推进为新契机,坚定不移地走绿色、低碳、循环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不断提高“山江湖工程”的实施成效,对国土空间、湖泊流域进行综合治理,积极摸索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江西样板”,为湖泊流域综合管理、绿色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朱美青等,2017;刘耀彬和柯鹏,2015)。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推进,特别是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大南昌都市圈发展规划(2019—2025年)》的逐步实施,对鄱阳湖流域生态系统一定会带来许多新的影响、新的挑战,水土流失治理、旱涝灾害防治、水质污染管控、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问题仍然严峻,不合理的土地利用以及农业面源污染、土壤污染、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等问题依然存在(肖文婧,2015)。正确认识江西省国土空间、湖泊流域土地生态脆弱性现状、特征及其时空演变规律和内在机理,对实现江西绿色崛起、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湖泊区域一般资源丰富、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生态环境承受着极大的压力,其脆弱性、安全性演变受到各国高度关注。国外对湖泊区域开发利用开展了诸多研究并形成了相应的管理模式。例如,北美五大湖采取梯度推进的区域开发模式、芬兰湖泊区域采取优化产业集群与合理资源开发相结合的开发模式、日本的琵琶湖走的是先污染后治理的开发模式、瑞士日内瓦湖实行以水为主体的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等,其保护治理和综合管理的一些经验与理念非常值得借鉴(傅春,2009;Ngana


展开
目录
目录
前言
第1章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
1.1.1 研究背景 1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7
1.2 研究基本思路与技术方法 8
1.2.1 研究基本思路 8
1.2.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9
1.3 研究主要内容与关键问题 11
1.3.1 生态脆弱性与生态安全动态分析 11
1.3.2 国土空间土地利用变化及社会经济发展胁迫下的生态脆弱性关联分析 11
1.3.3 国土空间土地利用优化调控及生态管理机制分析 12
第2章 国土空间生态脆弱性评价研究概述 13
2.1 国土空间土地利用变化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2.1.1 国外国土空间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14
2.1.2 国内国土空间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15
2.1.3 国土空间土地利用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趋势 20
2.2 国土空间生态脆弱性评价国内外研究进展 22
2.2.1 国外国土空间生态脆弱性评价研究 22
2.2.2 国内国土空间生态脆弱性评价研究 27
2.2.3 国土空间生态脆弱性评价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趋势 33
第3章 国土空间生态脆弱性评价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42
3.1 脆弱生态环境和生态脆弱性 42
3.1.1 脆弱生态环境与退化生态环境 42
3.1.2 潜在脆弱性与现实脆弱性 42
3.1.3 绝对脆弱性与相对脆弱性 43
3.2 国土空间生态脆弱性内涵特征分析 43
3.2.1 脆弱生态的内涵和机理分析 43
3.2.2 生态脆弱性的特征和表现分析 44
3.2.3 生态脆弱性静态和动态评价的客观依据 45
3.3 国土空间生态脆弱性评价研究理论 46
3.3.1 国土空间利用研究基础理论 46
3.3.2 国土空间生态脆弱性研究基础理论 50
3.4 国土空间生态脆弱性评价研究方法 53
3.4.1 国土空间生态脆弱性静态评价技术与方法 53
3.4.2 国土空间生态脆弱性动态评价技术与方法 55
3.4.3 国土空间生态脆弱性评价技术与方法展望 58
第4章 国土空间生态脆弱性评价模型构建 60
4.1 国土空间生态脆弱性评价因子选择 60
4.1.1 评价因子选择的基本原则 60
4.1.2 评价因子选择的基本范畴 61
4.2 国土空间生态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62
4.2.1 评价指标体系层次模型 62
4.2.2 评价指标简单说明 63
4.3 国土空间生态脆弱性动态评价模型方法 66
4.3.1 评价指标分级赋值 66
4.3.2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67
4.3.3 生态脆弱性动态评价 72
第5章 江西省国土空间生态脆弱性动态评价 75
5.1 研究区域概况及其数据库构建 75
5.1.1 研究区域概况 75
5.1.2 研究区域国土空间数据库构建 79
5.2 国土空间生态脆弱性评价结果分析 84
5.2.1 国土空间自然潜在脆弱性评价结果分析 84
5.2.2 国土空间人为干扰脆弱性评价结果分析 86
5.2.3 国土空间现实脆弱性评价结果分析 88
5.2.4 国土空间生态脆弱性空间格局分析 91
5.2.5 国土空间生态脆弱性转移矩阵分析 92
5.2.6 国土空间生态脆弱性动态变化分析 93
5.2.7 国土空间生态脆弱性动态变化驱动因素分析 96
5.2.8 国土空间生态脆弱性动态变化生态综合响应分析 98
第6章 江西省国土空间生态脆弱性分区及治理对策 101
6.1 国土空间生态脆弱性分区 101
6.1.1 国土空间生态自然潜在脆弱性分区 101
6.1.2 江西省国土空间生态人为干扰脆弱性分区 103
6.1.3 江西省国土空间生态现实脆弱性分区 106
6.1.4 江西省国土空间生态自然潜在脆弱性相对变化分区 110
6.1.5 江西省国土空间生态人为干扰脆弱性相对变化分区 111
6.1.6 江西省国土空间生态现实脆弱性相对变化分区 113
6.1.7 江西省国土空间生态脆弱综合调控分区 115
6.2 国土空间生态脆弱性分区治理对策 118
6.2.1 基于国土空间生态建设视角 120
6.2.2 基于国土空间开发利用视角 121
6.2.3 基于社会经济高质发展视角 122
第7章 区域国土空间生态脆弱性评价案例分析 124
7.1 鄱阳湖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专题研究 124
7.1.1 鄱阳湖区国土空间生态现状概述 124
7.1.2 区域国土空间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与计算方法 127
7.1.3 鄱阳湖区国土空间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130
7.1.4 鄱阳湖区国土空间生态环境质量调控对策分析 137
7.2 万年县生态脆弱性评价专题研究 139
7.2.1 万年县国土空间生态现状概述 139
7.2.2 万年县国土空间生态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与计算方法 142
7.2.3 万年县国土空间生态脆弱性动态评价 146
7.2.4 万年县国土空间生态脆弱性调控对策分析 150
7.3 万安县生态脆弱性评价专题研究 151
7.3.1 万安县国土空间生态现状概述 151
7.3.2 万安县国土空间生态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与计算方法 160
7.3.3 万安县国土空间生态脆弱性动态评价 162
7.3.4 万安县国土空间生态脆弱性调控对策分析 166
7.4 武功山自然保护区生态脆弱性评价专题研究 168
7.4.1 武功山自然保护区国土空间生态现状概述 168
7.4.2 武功山自然保护区国土空间生态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与计算方法 171
7.4.3 武功山自然保护区国土空间生态脆弱性评价 174
7.4.4 武功山自然保护区国土空间生态脆弱性调控对策分析 178
第8章 国土空间生态脆弱性总体特征与研究展望 180
8.1 总体特征 180
8.1.1 国土空间生态脆弱性的表征复合性 180
8.1.2 国土空间生态脆弱性的时空动态性 180
8.1.3 国土空间生态脆弱性的评价相对性 181
8.1.4 国土空间生态脆弱性的发展可控性 182
8.1.5 国土空间生态脆弱性的结果适用性 182
8.2 研究展望 183
8.2.1 国土空间生态脆弱性评价研究尺度问题 183
8.2.2 国土空间生态脆弱性评价数据处理问题 183
8.2.3 国土空间生态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问题 183
8.2.4 国土空间生态脆弱性评价模型方法问题 184
8.2.5 国土空间生态脆弱性调控及其保障问题 184
8.2.6 国土空间生态脆弱性研究主要趋势问题 184
参考文献 186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