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当代城市建筑综合体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12115433
  • 作      者:
    王桢栋著
  • 出 版 社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作者简介
    王桢栋,男,1979年6月生于上海,1997—2008年于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学习,研究生阶段师从戴复东院士和吴庐生大师,2008年获得博士学位后留校工作至今,现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本科生建筑设计课程教学,主要研究方向为建筑综合体和医院建筑。 <br>    作者入选“同济大学青年优秀人才培养行动计划”,并参与“十一五”国家重点支撑课题子课题研究一项。本书获得“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科研立项资助。
展开
内容介绍
    《当代城市建筑综合体研究》对建筑综合体和城市建筑综合体的历史发展及其与城市发展的暗合关系、城市建筑综合体内部及外部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当代城市建筑综合体开发的一般方法和过程、适于我国国情的城市建筑综合体发展前景等问题,展开研究。《当代城市建筑综合体研究》可供广大建筑师、建筑院校师生学习参考。
展开
精彩书摘
    4.3.3“面”——城市建筑综合体中的开放空间<br>    城市建筑综合体中的开放空间,主要有广场、庭院和中庭三种。平面广场和庭院往往是二维平面空间的组合要素,主要解决各空间功能子系统在水平向度的相互联系;而中庭和立体广场则是三维的立体空间组合要素,可以用来建构地面、地上、地下多向度的立体空间网络体系。城市建筑综合体中的开放空间,和城市的开放空间一样,往往具有交通、娱乐、集会和精神性的特征,下面就围绕这些特征展开,来讨论城市建筑综合体中的开放空间。<br>    1.开放空间的交通性<br>    在多个交通系统和人流方向会聚的时候,最明智的做法就是利用开放空间的吸纳和调节性来梳理人流。城市建筑综合体中的开放性平台、中心庭院常常具有交通疏导的功能,如香港将军澳的将军澳中心,其裙房占据了整个街区,内部为零售、餐饮、娱乐和社区服务功能,裙房上共有12栋54层的高层住宅,裙房屋顶被设计为屋顶花园的模式,成为整个居住小区的公共活动场地,结合住宅底部的空间,设置了游泳池、亲子嬉水池、石卵按摩径、健身室、儿童游乐场、烧烤乐园、保龄球场、室内多用途运动场、互联网咖啡座、计算机室、玩具图书馆、网球场、模型赛车场等设施和功能(图4-62)。与普通的城市开放空间相对比,城市建筑综合体中的开放空间由于其本身的空间优势,更易于对三维的交通流线进行梳理,并创造更高效的交通流线。如香港九龙塘的又一城,地下层汇集了地铁、的士、小巴的车站,地面汇集了巴士、步行人流、九广东铁的出人口,空中层又汇集了周边住宅、办公,以及到香港城市大学的出入口,整个中庭通过自动扶梯有效地穿插和组织,将这些纷乱的流线统一到了整个建筑空间中来,不仅很好地疏导了人流,也成为当地人出行的必经之地,为其内部商业功能创造了无限商机。
展开
目录
序<br>前言<br>第1章 绪论<br>1.1 研究背景及缘起<br>1.1.1 研究背景<br>1.1.2 研究缘起<br>1.1.3 研究思想起源<br>1.2 研究内容<br>1.2.1 研究对象<br>1.2.2 研究范围<br>1.2.3 研究目的<br>1.3 研究现状<br>1.3.1 研究整体背景<br>1.3.2 国外研究现状<br>1.3.3 国内研究现状<br>1.4 研究意义<br>1.5 研究方法<br>1.5.1 系统的方法<br>1.5.2 全息的方法<br>1.5.3 比较的方法<br>1.5.4 理论结合实践的方法<br>1.6 研究框架<br><br>第1部分 “叠合”——城市建筑综合体的初步认识<br>第2章 城市建筑综合体及相关概念研究<br>2.1 概述<br>2.2 “混合使用”(Mixed-use)的概念<br>2.2.1 三种或三种以上能够提供收益的主要功能<br>2.2.2 空间和功能上的一体化<br>2.2.3 按照一个有条理的计划进行开发<br>2.3 “混合使用”发展历史综述·<br>2.3.1 工业革命前城市中的混合使用发展<br>2.3.2 20世纪前期的城市混合使用发展<br>2.3.3 20世纪60年代现代混合使用项目的出现<br>2.3.4 20世纪70年代的重室内化倾向<br>2.3.5 20世纪80年代的后现代思潮和开放化倾向<br>2.3.6 20世纪90年代和2l世纪的市镇中心和城市乡村<br>2.4 建筑综合体(Building Complex,Multi-use Building)和城市建筑综合体(Urban Building Complex)的概念<br>2.5 建筑综合体的发展历史概述<br>2.5.1 工业革命之前的建筑综合体发展<br>2.5.2 工业革命和乌托邦:建筑综合体的终结<br>2.5.3 CIAM和机能城市<br>2.5.4 洛克菲勒中心:旧城更新<br>2.5.5 CIAM的解散和建筑综合体的复兴<br>2.5.6 20世纪60年代以后,城市建筑综合体的高速发展<br>2.6 城市建筑综合体与混合使用、CBD、城市·建筑一体化等城市设计概念的关系<br><br>第3章 城市建筑综合体的发展背景研究<br>3.1 概述<br>3.2 社会背景<br>3.3 经济背景<br>3.4 文化背景<br>3.5 理论背景<br>3.6 政策和法规背景<br>3.7 技术背景<br>3.8 城市建筑综合体历史发展综合研究<br>3.8.1 城市历史发展的规律性研究<br>3.8.2 城市建筑综合体与城市发展的关系<br>3.8.3 当代国内外城市建筑综合体主要发展阶段综述<br><br>第2部分 “整合”——城市建筑综合体的深人认识<br>第4章当代城市建筑综合体的内核<br>4.1 概述<br>4.2 城市建筑综合体的功能空间<br>4.2.1 办公功能<br>4.2.2 居住功能<br>4.2.3 酒店功能<br>4.2.4 零售功能<br>4.2.5 娱乐功能<br>4.2.6 文化艺术功能<br>4.2.7 公共及市民设施<br>4.2.8 会议功能<br>4.2.9 休闲功能<br>4.2.10停车设施和共用停车(Shared Parking)<br>4.3 城市建筑综合体的城市化空间<br>4.3.1 “点”——城市建筑综合体中的城市接口空间<br>4.3.2 “线”——城市建筑综合体中的城市链接空间<br>4.3.3 “面”——城市建筑综合体中的开放空间<br>4.4 城市建筑综合体的功能组织<br>4.4.1 功能子系统的协同作用<br>4.4.2 功能子系统的组织形式<br>4.4.3 功能子系统的组织原则<br>4.4.4 功能子系统组织的新趋势<br><br>第5章 当代城市建筑综合体的外延<br>5.1 概述<br>5.2 城市空间环境<br>5.2.1 城市区域环境<br>5.2.2 城市交通环境<br>5.2.3 城市生态环境<br>5.2.4 城市边界环境<br>5.3 城市社会环境<br>5.3.1 社会环境的干预性<br>5.3.2 城市建筑综合体对社会环境的帮助<br>5.4 城市经济环境<br>5.4.1 住宅密度所产生的经济效应<br>5.4.2 多样性的自我毁灭<br>5.4.3 影响城市建筑综合体发展的各种资金流<br>5.5 城市文化环境<br>5.5.1 老建筑的必要性<br>5.5.2 城市建筑综合体的精神性及周边带动性<br>5.6 城市理论环境<br>5.6.1 社会各界对未来城市的幻想<br>5.6.2 建筑师对未来城市的设想<br>5.6.3 城市设计理论家对城市结构的理论和思潮<br>5.6.4 建筑师提出的城市设计理论<br>5.6.5 有关未来城市的设想方案<br>5.7 城市法规和政策环境<br>5.7.1 美国历史上有关混合土地开发的法规和政策比较<br>5.7.2 混合使用土地法规(Mixed. Use Ordinances)<br>5.7.3 规划单元开发法规(PUDO,Planned Unit Development Ordinances)<br>5.7.4 传统邻里开发和精明增长法规(Traditional Neighborhood Development and Smart Growth Ordinances)<br><br>第3部分 “融合”——城市建筑综合体的开发过程<br>第6章 城市建筑综合体的策划论证<br>6.1 概述<br>6.2 限定市场<br>6.2.1 市场定位<br>6.2.2 基地调研<br>6.2.3 经济分析<br>6.2.4 消费者研究<br>6.3 创造各功能混合的内容和比例,以及租户的混合<br>6.3.1 创造各功能混合的内容和比例<br>6.3.2 创造租户的混合<br>6.4 各功能的布置与聚合<br>6.5 时间控制及分期开发<br>6.5.1 时间控制<br>6.5.2 分期开发<br>6.5.3 分期开发的阶段分配<br>6.5.4 整体性结构的分期建设<br>6.6 论证项目的经济生命力<br>6.7 实施项目<br>6.7.1 政府的批准和授权<br>……<br>第7章 城市建筑综合体的规划与设计<br>第8章 城市建筑综合体的市场营销<br>第9章 城市建筑综合体的运营、管理和维护<br>第4部分 “和合”——城市建筑综合体的再认识<br>第10章 城市建筑综合体在我国的实例研究<br>第11章 城市建筑综合体在我国的发展趋势研究<br>第12章 适于我国城市建筑综合体发展的内部因素<br>第13章 适于我国城市建筑综合体发展的外部因素<br>第14章 结论<br>附录<br>参考文献<br>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