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作为世界建筑体系中独立且极具特色的一支,经数千年之演变,始终保持着自身的特点,是中国古代文明高度发达的见证。以农业文明为背景孕育的建筑体系曾多次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却一直理性思辨地生长,生生不息。从外观形象上而言,自结构体系孕育、发展至成熟阶段,从民舍至宫殿,中国古代建筑始终由三个主要部分构成:台基部分、屋身部分、屋顶部分。这三部分中,屋顶为中国建筑最具特色之所在,常被称为古建筑的”第五立面”;木结构的屋身则是科学与美学的完美结合,是研究中国建筑的关键:相比之下,台基似乎被这两部分的光辉所掩盖,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承托者”。<br> 事实上,台基乃中国古代建筑中十分发达的一个部分,在发展过程中集功能、材料、结构、施工、艺术等方面之成就与一体,与屋身、屋顶相互衬托,成为立面造型和艺术表现上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br> 台基最初的功能是为了御潮防水,通过土的夯实阻止地下水的渗透,有效地保证土木结构的寿命。早期台基为木柱子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为结构体系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上的建筑或立柱子于夯土台之上,或将柱子插入夯土台之中。《书经·大诰》载:“若考作室,既底法;厥子乃弗肯堂;矧肯构”点明了台基承托建筑的作用。随着技术和材料的发展,在夯土台外面逐渐使用砖石包砌或版筑,增强了台基的坚固耐久性。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