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社会,宗教具有重要地位,神庙往往是这一国家建筑艺术最高成就的代表,希腊亦不例外。古希腊是个泛神论国家,人们认为每个城邦、每个自然现象都受一位神灵的支配,因此古希腊人建造神庙祀奉各种神灵。
古希腊最早的神庙建筑只是贵族居住的长方形有门廊的建筑。在他们看来,神庙是神居住的地方,而神不过是更完美的人,所以神庙也不过是更高级的人的住宅。后来加入柱式,神庙由早期的端柱门廊式逐步发展到前廊式,即由前门廊为四根圆柱组成形式,发展到前后都有由圆柱组成的门廊形式。到公元前6世纪前后,廊式又演变为古希腊神庙建筑的标准形式——“围柱式”,即长方形神庙四周均用柱廊环绕。在古希腊艺术发展进程中,由古风发展到古典时期还有一个过渡时期,即公元前5世纪前半期。在这段时期里,古希腊经历了一场反抗波斯入侵的著名的希波战争,神庙建筑便在动荡中停滞下来了。
到了古典时代(约公元前6~前4世纪),神庙的形制渐渐固定。神庙内部主要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是大厅,通常用于安放巨大的神像;后半部分是密室和祭坛。这与埃及神庙的结构有点相似。装饰的区域及雕刻的纹饰也相对固定下来。神庙的装饰主要集中在山墙(屋顶下至两个侧面上的三角形区域)、檐壁(柱子顶端到屋顶之间的区域)和檐壁内侧。山墙上的装饰称为“山花”,一般是一组神像;檐壁的装饰称为“排档间饰”,一般是深浮雕;檐壁内侧的装饰称为“中楣”,一般为浅浮雕。这些纹饰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雕刻,当时建筑物为古希腊雕刻艺术的主要载体之一。
(1)帕提农神庙
雅典卫城中的建筑可谓古希腊建筑的典范,其主体建筑是帕提农神庙,建于公元前447~前438年,主要用来祭祀古希腊人最喜爱的女神、雅典护城神——雅典娜·帕提农。“帕提农”在古希腊语中是“处女宫”的意思。因为它祀奉的雅典娜女神是处女,所以又称为“雅典娜处女庙”。雅典娜是希腊神话中的战神和智慧女神,是雅典城邦的守护者。雅典人相信是雅典娜保卫和拯救了他们的城市。
建造神庙时,雅典人正沉浸在希波战争胜利的狂欢中,国民热情空前高涨,人们怀着极大的热情建造起这座艺术丰碑。帕提农神庙建在一个长96.54米、宽30.9米的基面上,下面是三级台阶。庙宇东西长70米,南北宽31米。四面是由雄伟挺拔的多立克式列柱组成的围廊,肃穆端庄,高贵大方,具有很强的纪念性。神庙正面打破了以往使用6根圆柱的惯例,用了8根,以显示国家的雄风。两侧各为17根列柱,每根高10.43米,柱底直径1.9米,由11块鼓形大理石垒成。柱子在比例匀称、刚劲雄健的同时,又隐含着妩媚与秀丽。
雅典人更以惊人的精细和敏锐来对待这座神庙:柱子直径由1.9米向上递减至1.3米,中部微微鼓出,柔韧有力而绝无僵滞之感;所有列柱并不是绝对垂直,都向建筑平面中心微微倾斜,使得建筑感觉更加稳定。有人做过测量后发现,这些柱子的向上延长线将在上空2.4公里处相交于一点。列柱的间距也不是完全一致的,在逐渐减小,角柱稍微加粗,使得在天空背景下显得较暗因而似乎较细的角柱获得了视觉上的纠正。所有水平线条如台基线、檐口线都向上微微拱起,山面凸起60毫米,长面凸起110毫米,以校正真正水平时中部反觉下坠的感觉。这样一来,几乎每块石头的形状都会有一些差别,正好矫正了视觉上的误差。可见,建造者必须拥有极其认真的工作精神和高昂的创造热情,才能完成如此繁杂而精细的处理。
神庙外部的檐部较薄,柱间净空较宽,柱头简洁有力,洗练明快。神庙顶部是两坡顶,顶的东西两端形成三角形的山墙。上面的连环浮雕现存于大英博物馆,表现的是雅典娜的诞生以及她与海神为争夺雅典城保护神地位而竞争的画面,这些浮雕曾经涂着金、蓝和红色。此外,这里1的铜门镀金,瓦当、柱头和整个檐部都曾施过浓重的颜色,在灿烂阳光照耀着的白色大理石的衬托下,显得鲜丽而明快。
神殿内部分成正厅和附殿。正厅又叫东厅,厅内原本供奉着著名雕刻大师菲迪亚斯雕刻的雅典娜神像。据载,雅典娜女神身穿战服,高达12米,象牙雕刻的脸孔柔和细致,手脚、臂膀细腻逼真,宝石镶嵌的眼睛炯炯发亮。她戴着黄金制造的头盔,盔上正中央是狮身人面的司芬克斯,两边是狮身鹫嘴有翅的格里芬,胸前的护心镜上装饰着蛇发女妖美杜莎的头。长矛倚在她肩上,刻着希腊人与亚马孙人之战的盾牌放在一边,她右手则托着一个黄金和象牙雕制的胜利女神像。整体形象英姿飒爽、威风凛凛。西门内是附殿,贮存着财宝和档案。
整个庙宇最突出的特点是整体上的和谐统一和细节上的完美精致。神庙建筑在严格的比例关系上,反复运用毕达哥拉斯定理,尺度合宜,比例匀称,反映了古希腊文化中数学和理性的审美观,以及对和谐形式美的崇尚。整个建筑结构中几乎没有一根直线,每个布局表面都是弯曲、锥形或隆起的,使得人们在观察其外形时,不会因直线产生错觉而影响到对和谐与完美的感受。
(2)其他神庙建筑伊瑞克先神庙雅典卫城中另一座著名的建筑是伊瑞克先神庙,这是雅典祖先的神庙,建于公元前421~前406年,与帕提农神庙共同屹立在雅典卫城的山顶,俯瞰着这座古老而文明的城市。伊瑞克先神庙是一座不对称的建筑,平面呈“品”字形。中央大堂由东向西依次为:东门柱廊、雅典娜大殿及雅典祖先伊瑞克先神殿。中央大堂南墙西侧有半亭,用6根女像柱组成,前面4根,后面两端各一根,甚为别致。这座建筑的其他柱式,均为爱奥尼柱式。
阿耳忒弥斯神庙
位于爱琴海岸附近的以弗所的阿耳忒弥斯(又名狄安娜,月神)神庙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现只残留下几根科林斯式的柱头。该神庙地基的建造日期可追溯到公元前7世纪,由吕底亚国王克里萨斯出资筹建,古希腊著名的建筑学家车西夫若恩设计。神庙中装饰着当时技艺最精湛的艺术家菲底亚斯、坡留克来妥斯和克列休拉斯塑造的青铜雕像。阿耳忒弥斯神庙建成以后,各地的君王、商人、旅游者和工匠等纷纷来此朝圣,并将自己的宝贝贡献给女神。公元前356年,一个名叫希罗斯特图斯的人为了使自己扬名,放火焚毁了神庙。后来亚历山大大帝征服小亚细亚时,帮助重建了神庙。公元262年,神庙又遭到哥特人的毁坏,以弗所人发誓要把它重建起来。但到了公元4世纪,以弗所人大都转信基督教,神庙失去了原有的宗教魅力。公元401年,圣·约翰·克里索斯下令拆除阿耳忒弥斯神庙,此后以弗所也遭到废弃。直到19世纪末,神庙的旧址才被挖掘出来。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