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常焖炖菜
软嫩鲜香之焖
焖是我们经常使用到的烹饪方法之一,是将经过炸、煮等初步熟处理的原料放入锅内,加入适量的汤汁和调味品,用旺火烧沸,再改用中小火进行长时间的加热,待原料酥软成熟入味后,带少量汁芡的一种操作方法,具有形态完整、汁浓味醇、软嫩鲜香的特点。
焖是由烧、煮、炖、煨演变而来,在我国古辞书中并没有焖字。焖最早始见于宋代,如《吴氏中馈录》“治食有法”中的“煮诸般肉封锅口…一易烂又香”。元代《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中记载有较多的具体焖制方法,如“煮诸般肉肉法”中的“羊肉滚汤下,盖定慢火养”;“粉骨鱼”中的“盘盖定,勿走气”;“酥骨鱼”中的“盘合封闭,慢火养熟,其骨皆酥”等。至明代《遵生八笺·饮馔服食笺》中开始出现“闷”字。如“蒲盖闷,以肉酥起锅食之”。清代“闷”字应用已多,并出现了“焖”字。如《随园食单》“鸭脯”中“以肥鸭斩大方块,用酒半斤秋油一杯,笋、香蕈、葱花焖之,收卤起锅”;“挂卤鸭”中“塞葱鸭腹,盖闷而烧”等。至晚清,“闷”、“焖”二字始见于菜名,如《调鼎集》中的焖猪脑、闷鸡、闷羊肝丝、闷荔枝腰等,并且出现了锅闷、干闷、黄闷、酒闷、酥闷、罐闷等方法。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