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会概况
当五代十国后期,各割据政权处于日趋衰落之际,后周凭借经济和军事力量的优势,发起了统一战争。公元960年,担任后周军事统帅的赵匡胤乘出征之机,在陈桥发动兵变,黄袍加身,夺取政权,改国号为“宋”,定都东京(今河南开封),取代后周,并继续完成中原和南方的统一大业,史称“北宋”。北宋政权经历一个半世纪,到了宣和七年(1125),在北方金王朝大举南侵的强人攻势下,宋徽宗仓促禅位钦宗。翌年,汴京沦陷,徽、钦二帝被虏,北宋亡。公元1127年,钦宗弟赵构在南京(今河南商丘)被旧臣立为皇帝(即高宗),不久,迁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形成与金朝南北对峙的局面,史称重新建立的偏安小朝廷为“南宋”。南宋半壁江山苟且偷生至祥兴二年(1279),终于被蒙古贵族建立的元朝所灭。在南、北宋二:!百多年间,地处南疆的福建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自太平兴国三年(978),吴越钱氏纳土降宋,闽地归入宋版图以后,中央政权于雍熙二年(985)设福建路,管辖府、州行政单位八个(即:福、建、泉、漳、汀、南剑六州,加上邵武、兴化二军),故有“八闽”之称。在宋代初期,由于统治者采取一系列缓和的措施,同时,随着政治中心和汉文化圈的南移,北方人民大规模迁徙入闽,汉族与闽越文化的融聚基本完成,福建进入了一个大发展的全盛时代。经济飞跃发展,文化繁荣灿烂,成为宋王朝的重要政治经济依托,“惟昔瓯越险远之地,为今东南全盛之邦”。
此时,跻身于全国发达地区行列的福建,诚如宋人陈必复所说:“而今世言‘衣冠文物’之盛,必称‘八闽’。”朱熹在《跋吕仁甫诸公帖》中亦云:“靖康之乱,中原涂炭,衣冠人物萃于东南。”而作为福建政治中心的福州,其地位更显重要,呈现出“潮回画楫三千只,春满红楼十万家”;“百货随潮船人市,千家沽酒户垂帘”,一派港口大都会城市的繁荣景象,被誉为“东南洙泗”、“海滨邹鲁”。明《万历府志》载:“福州俗尚文词,贵节操,多故家世族,君子朴而守礼,小人谨而畏法。宋诸儒倡濂洛之学,号海滨邹鲁。”
南宋德祜二年(1276),蒙古铁骑攻陷京都临安,恭帝赵[日丝]被俘。益王赵星渡海南下福州,登极称帝,改元“景炎”,提升福州为“福安府”,定为行都。丞相文天祥和张世杰、陆秀夫等南宋旧臣也聚集闽中,继续抗元。
公元1279年元世祖忽必烈打垮流亡广东崖山的赵宋残余,结束长期以来宋、金对峙及边疆几个政权并立的局面,实现了空前的全国大统一,建立元朝,定都北京。在元代90年间,统治阶级为巩固政权采用分化政策制造民族矛盾,将各族人分为四个等级,蒙古人地位最高,其次是色目人,再次是汉人,最低等的是江南汉族和其他各族“南人”。处于社会最底层的福建“南人区”,备受阶级与种族的双重压迫,生灵涂炭,文化摧残,正如郑思肖在诗中所描述:“天下黄金归朔漠,南中白骨蔽郊墟。”
二、宋代寿山石开采掀高潮
寿山石的开发和利用,经隋唐五代的持续发展,到了两宋便进入兴盛时期,出现历史上第一个挖山凿洞的采石高潮。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