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物联网理论与技术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30289179
  • 作      者:
    杨刚,沈沛意,郑春红等编著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内容介绍
    《物联网理论与技术》从物联网的概念出发,深入剖析了物联网这一概念背景下所涵盖的技术知识、发展现状及所面临的挑战和技术突破点,详尽阐述了物联网涉及的相关技术,紧密结合国际发展动态,逐个剖析了国际上的研究热点。<br>    全书共分5章。第1章介绍物联网的基本概念,并对相关技术名词进行说明;第2章在阐述物联网架构的基础上对比各地区提出的物联网架构的异同,同时对物联网的三层结构进行说明;第3章介绍物联网的关键技术和相关技术;第4章介绍物联网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实例;第5章总结了物联网在推广过程中的挑战和机遇。<br>    《物联网理论与技术》可作为研究物联网这一新兴技术的教学或参考书,同时也适合对这一技术感兴趣的学者及工程人员阅读、参考。
展开
精彩书摘
    可以看出,物联网本身并不是全新的技术,更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在原有基础上的提升、汇总和融合。根据上面的分析,物联网的基本特征可概括为全面感知、可靠传递、智能处理。全面感知指的是物联网需要RFID、传感器、二维码等即时获取物品的信息。可靠传递指的是通过各种电信网络和互联网融合,将信息可靠地传输出去。智能处理则依靠物联网本身的智能性,它的智能性不仅体现在其传感器端点具有收发功能,还体现在网络中各个传感器信息的汇总、分析和处理。对于物体信息的海量数据,汇总的途径就只能通过良好的网络,而对于海量的数据处理,也可以通过依托于网络的云计算得以解决。至于传感器接点尽可能小(只有这样才能方便、美观),就可以采用前面提到的纳米和嵌入式芯片技术了。<br>    物联网概念的问世颠覆了传统的把公路、交通、机场等物理基础设施和数据、电脑等IT基础设计割裂的观念。在物联网时代,两者将发生融合,从而产生不可思议的效果。钢筋混凝土、电缆等物理基础设施与芯片、宽带等IT基础设施整合为统一的基础设施,意义重大。此时,基础设施更像是一块新的地球工地,世界的运转就在它上面进行,其中包括经济管理、生产运行、社会管理乃至个人生活。<br>    世界各国都在大力研发物联网,我国的物联网研究有着一定的基础,并不落后。实际上,我国的物联网研究基本上是与国际同步,有与其竞争的同发优势。中国科学院早在1999年前就启动了传感网研究,先后投入数亿元,在无线智能传感器网络通信技术、微型传感器、传感器终端机、移动基站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已拥有从材料、技术、器件、系统到网络的完整产业链。目前,中国与德国、美国、英国、韩国等一起,成为国际标准制定的主要国家之一。目前,我国传感网标准体系已形成初步框架,向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提交的多项标准提案被采纳。《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2006~2020年)》和“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均将传感网列入重点研究领域。
展开
目录
前言<br>第1章 物联网概述<br>1.1 物联网的概念<br>1.1.1 相关背景<br>1.1.2 概念的提出<br>1.2 物联网的发展状况<br>1.2.1 美国的智慧地球<br>1.2.2 欧盟的物联网行动计划<br>1.2.3 日韩的u计划<br>1.2.4 感知中国<br>1.2.5 智慧地球和感知中国的简单比较<br>1.3 物联网、互联网、泛在网<br>1.3.1 物联网的传输通信保障——互联网<br>1.3.2 物联网发展的方向——泛在网<br>1.3.3 未来趋势——网络融合<br>1.4 物联感知下的应用、预测和市场<br>1.5 看不见的战争——物联网安全<br>1.6 本章小结<br>参考文献<br><br>第2章 物联网的结构组成<br>2.1 物联网的工作原理和特性<br>2.1.1 物联网的工作原理<br>2.1.2 物联网的工作步骤<br>2.1.3 物联网的两大特征和三个基本要素<br>2.2 物联网体系架构总述<br>2.3 感知层<br>2.3.1 感知层概述<br>2.3.2 物联网关键技术之一——rfid<br>2.3.3 传感器网络概述<br>2.3.4 传感器网络的结构<br>2.4 网络层<br>2.4.1 网络层的组成<br>2.4.2 互联网与物联网<br>2.4.3 云计算与物联网<br>2.5 应用层<br>2.6 多视角下的物联网结构<br>2.6.1 物联网的服务类型<br>2.6.2 物联网的节点分类<br>2.6.3 物联网互联体系结构<br>2.7 国内外物联网体系结构的研究<br>2.7.1 uid技术体系结构<br>2.7.2 物联网的自主体系结构<br>2.7.3 基于epc的物联网结构<br>2.8 物联网的安全策略和统一接人控制<br>2.9 本章小结<br>参考文献<br><br>第3章 物联网的关键技术和相关技术<br>3.1 物联网的关键技术及技术难点<br>3.1.1 rfid技术<br>3.1.2 wsn<br>3.1.3 智能技术<br>3.1.4 纳米技术<br>3.2 物联网的相关技术<br>3.2.1 zigbee技术<br>3.2.2 ipv6技术<br>3.2.3 m2m技术<br>3.2.4 云计算技术和安全问题<br>3.2.5 云连接技术<br>3.3 物联网的感知实现<br>3.3.1 红外感应技术<br>3.3.2 全球定位技术<br>3.3.3 遥感技术<br>3.3.4 激光扫描器<br>3.4 现阶段物联网的安全特点及安全模型<br>3.4.1 物联网的安全特点<br>3.4.2 物联网的安全模型<br>3.5 本章小结<br>参考文献<br><br>第4章 物联网应用实例<br>4.1 物流业<br>4.1.1 概述<br>4.1.2 rfid在企业物流中的应用<br>4.1.3 电子商务物流<br>4.2 城市市政管理<br>4.2.1 概述<br>4.2.2 应用案例<br>4.2.3 物联网与城市信息化<br>4.3 交通方面<br>4.3.1 概述<br>4.3.2 停车场管理<br>4.3.3 智能交通<br>4.4 工业方面<br>4.4.1 概述<br>4.4.2 汽车工业<br>4.5 电力行业<br>4.5.1 概述<br>4.5.2 智能电网<br>4.5.3 智能家居<br>4.6 其他方面<br>4.6.1 概述<br>4.6.2 医疗业<br>4.6.3 农业园林<br>4.6.4 其他实例<br>4.7 本章小结<br>参考文献<br><br>第5章 物联网的挑战与机遇<br>5.1 整体面临的挑战<br>5.1.1 大规模的布设传感器<br>5.1.2 制定统一的标准<br>5.1.3 数据的采集和高效利用<br>5.1.4 信息的使用粘性<br>5.1.5 生态系统的完整性<br>5.2 物联网技术的相关问题<br>5.2.1 应用的开发<br>5.2.2 末端的挑战<br>5.2.3 安全体系的建立与形成<br>5.2.4 管理平台的形成<br>5.2.5 技术标准的统一与协调<br>5.2.6 物联网的革新<br>5.2.7 m2m的挑战<br>5.2.8 商业模式的运作<br>5.3 物联网带来的机遇<br>5.3.1 主要技术发展的影响<br>5.3.2 应用展望<br>5.3.3 物联网未来发展趋势<br>5.4 谁会是主导<br>5.5 本章小结<br>参考文献<br>附录a 术语表<br>附录b 参与者信息及相关网站<br>附录c 物联网最新资讯<br>附录d 物联网背后的科学问题<br>写在最后(不是尾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