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命名
命名就是给故障现象起个专业的名称。当接到一台待修的电冰箱、电冰柜时,首先要通过使用者了解情况,细心询问故障现象、发生的时间、使用的环境、出现的次数及是否修过等。暂时给故障现象起个“乳名”。其次再进行实地观察,观察时应遵循先外而后内、先不通电而后通电的原则,即先观察箱体、柜体的安装环境、位置,各种操作按键、开关、指示灯、电源线等,而后再决定拆机看内部,最后通电(在确认无短路的情况下)观察,是否是使用者所描述的故障现象。去伪存真,就是说防止使用者因操作不当而造成的假象,确认故障现象后,确切地给故障起个“真名”,如不制冷、温控器操作不起作用、漏氟、冰堵等。这样便于后面维修、查找有关资料及疑难故障时同行之间的交流。
询问的主要内容有使用情况、故障现象及使用年限,特别是旧机器,要了解机器的故障史及以前维修后的使用情况。对曾维修过制冷系统的机器,要多留意冰堵、脏堵、混入空气、冷冻油是否变质等故障。
2.缩小
缩小就是把故障发生的范围缩小到某个系统,甚至某个单元电路。通过对故障现象的细心观察,下一步应进入思考分析阶段,认真地研究故障机的整体结构和工作原理。电冰箱、电冰柜各部分之间是彼此联系、互相影响的,一种故障现象可能有多种原因,而一种原因也可能引起多种故障。因此,在故障检修时,对局部因素需进行综合比较分析,从而较准确地确定故障的性质与部位,大致判断出故障的范围。如强制通电后无任何反应,则可判断为电气控制电路故障。
3.确定
确定即确定故障部位。只有熟悉电冰箱、电冰柜的结构、工作原理、控制方法及电路,才能正确判断其故障产生的原因,采取适当措施进行排除处理。上述的两个步骤基本上是分析而来的,当判断出故障的范围后,接下来需要动手检查,检查方法除了直观观察法外,还必须借助各种仪表、仪器对故障部位进行确定。测量、判断、分析,如此反复循环进行,通过检测进~步缩小故障范围,确定故障部位。
如制冷系统发生泄漏或堵塞,会引起制冷系统压力异常,造成制冷量下降,泄漏将引起制冷剂不足,使高压和低压压力下降;而堵塞发生在高压部分时,会引起高压升高、低压降低现象。因此可以根据故障现象加以分析判断,从而找到故障部位。
4.查找
查找即查找故障元器件。当故障部位缩小到某一系统或某一单元电路时,应进一步查找故障元器件。对制冷系统特殊部位的压力、温度数值应着重记忆,对电气控制系统特殊部位的电压数值也应清楚。通过学习各种测量、替换等方法,查找出故障元器件是一个还是多个。
5.维修
维修就是维修元器件、部件或单元电路。当排查出故障元器件后,就应进行修理或更换。对于可修复的元器件,应修复处理;不能修复的元器件采用更换。更换元器件时最好采用原型号;若没有原型号时,就要考虑用参数和规格相近的代换件替代。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