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电力系统建模理论与方法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30283627
  • 作      者:
    鞠平著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作者简介
    鞠平,男,1962年7月生,江苏靖江人。1978年9月考入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1988年6月在浙江大学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获得博士学位,其后一直在河海大学任教。期间,1994年1月至1995年10月在德国Dottmund大学从事研究工作。现任河海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副校长,兼任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电力系统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电工技术学会副理事长、“电力系统自动化”等8种杂志编委会的委员或副主任委员等。德国洪堡学者、中国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展开
内容介绍
    电力系统建模是电力系统计算、分析和控制的基础,国内外正在广泛开展相关工作,《电力系统建模理论与方法》旨在对电力系统建模的研究和应用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电力系统建模理论与方法》内容涵盖了电力系统建模的各个主要方面,首先介绍电力系统建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然后重点介绍在学术上、应用上都十分重要的同步发电机组建模、电力系统动态等值建模以及电力负荷建模,最后介绍电力系统建模的其他方面,包括电力系统建模比较成熟的方面(如输电线路建模、火电厂建模、水电厂建模)和电力系统建模比较新颖的方面(如风力发电建模、微网建模、整体建模).对于每个建模问题,都是先介绍模型结构,再介绍建模方法,最后介绍算例或实例,以加深读者的理解。《电力系统建模理论与方法》既适合科研人员和研究生阅读,也适合管理、设计、生产部门的人员阅读。
展开
精彩书摘
    1.2.1 电力系统模型<br>    电力系统模型可以分为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两大类。物理模型是根据相似原理构成的一种物理模拟,通过模型实验来研究系统的特性,电力系统动态模拟就是典型的例子。数学模型以数学表达式来描述实际系统的特性,通过数字仿真计算来分析其过程。物理模型具有物理概念明确、能自然包含各种复杂物理因素的优点,但模型实验代价高且费时费力,很难模拟大规模电力系统。数学模型虽然有时难以包含所有的物理因素,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用数字仿真计算进行分析研究已越来越显示出其简便、灵活、代价小等方面的优越性。因此,基于这两种模型的仿真技术因其特点互补而并存于世,同时发展出将两者综合在一起的混合仿真技术。<br>    1.2.2 电力系统建模<br>    本书只介绍电力系统的数学模型的建立,简称为建模。电力系统的数学模型可以从线性和非线性、静态和动态、参数和非参数等方面进行分类。<br>    电力系统建模是对实际电力系统本质的简化描述,这包含两层涵义:一是模型必须能够正确描述系统的本质,二是模型应该尽量简单。模型的精确性和简单性往往存在着矛盾,一般需要根据实际问题对模型的要求找出这两者的合适解决方案。<br>    ……
展开
目录
前言<br>第1章 绪论<br>1.1 电力系统建模的重要意义<br>1.2 电力系统建模的基本概念<br>1.2.1 电力系统模型<br>1.2.2 电力系统建模<br>1.2.3 电力系统辨识<br>1.2.4 电力系统建模对象<br>1.3 电力系统建模的研究概述<br>1.3.1 研究的难点<br>1.3.2 研究的历程<br>1.3.3 研究的趋势<br>参考文献<br><br>第2章 电力系统建模的基本理论<br>2.1 电力系统建模的基本途径<br>2.1.1 基于元件机理的方法<br>2.1.2 基于测量辨识的方法<br>2.1.3 基于仿真拟合的方法<br>2.1.4 混合方法<br>2.2 电力系统模型的结构特性<br>2.2.1 灵敏度<br>2.2.2 丁辨识性<br>2.2.3 可区分性<br>2.2.4 丁解耦性<br>2.2.5 难易度<br>2.3 电力系统线性模型的辨识方法<br>2.3.1 参数辨识概述<br>2.3.2 时域辨识方法<br>2.3.3 频域辨识方法<br>2.4 电力系统非线性模型的辨识方法<br>2.4.1 基本原理<br>2.4.2 电力系统非线性辨识的遗传方法<br>2.4.3 电力系统非线性辨识的进化策略方法<br>2.4.4 电力系统非线性辨识的蚁群方法<br>参考文献<br><br>第3章 电力系统建模的基本技术<br>3.1 电力系统建模的数据采集与处理<br>3.1.1 数据的来源<br>3.1.2 数据的采集<br>3.1.3 数据的处理<br>3.2 电力系统建模的wAMS平台<br>3.2.1 WAMS系统结构<br>3.2.2 相量测量方法<br>3.2.3 功角测量方法<br>3.3 电力系统建模的校验方法<br>3.3.1 基于残差的校验<br>3.3.2 基于干扰的校验<br>3.3.3 基于功率谱密度的前验<br>3.3.4 仿真算例<br>3.3.5 应用实例<br>3.4 电力系统建模系统<br>3.4.1 节点级建模装置<br>3.4.2 系统级建模系统<br>3.4.3 分层次一体化建模系统<br>参考文献<br><br>第4章 同步发电机组的建模<br>4.1 概述<br>4.1.1 研究意义<br>4.1.2 研究现状<br>4.1.3 研究趋势<br>4.2 同步发电机的模型<br>4.2.1 同步发电机的Park模型<br>4.2.2 同步发电机的实用模型<br>4.2.3 Park模型与实用模型的参数关系<br>4.3 同步发电机建模的抛载方法<br>4.3.1 抛载后的动态过程<br>4.3.2 参数辨识<br>4.3.3 仿真算例<br>4.4 同步发电机建模的时域方法<br>4.4.1 基于实用模型的参数辨识<br>4.4.2 基于Park模型的参数辨识<br>4.5 同步发电机建模的频域方法<br>4.5.1 基本原理<br>4.5.2 可辨识性分析<br>4.5.3 频域灵敏度分析<br>4.5.4 仿真算例<br>4.6 同步发电机建模中的饱和问题<br>4.6.1 同步发电机的饱和效应<br>4.6.2 计及饱和的模型<br>4.6.3 仿真算例<br>4.7 励磁系统的建模<br>4.7.1 励磁系统的组成<br>4.7.2 励磁功率部分的模型<br>4.7.3 电压测量与电流补偿部分的模型<br>4.7.4 励磁控制部分模型<br>4.7.5 电力系统稳定器的模型<br>4.7.6 各种限制与保护的模型<br>4.7.7 励磁系统的参数实测<br>4.8 原动机及其调速系统的建模<br>4.8.1 原动机的模型<br>4.8.2 调速系统的模型<br>4.8.3 原动机与调速系统的参数实测<br>参考文献<br><br>第5章 电力系统的动态等值建模<br>5.1 概述<br>5.1.1 动态等值的目的意义<br>5.1.2 动态等值的研究内容<br>5.1.3 动态等值的研究进展<br>5.2 动态等值的方式<br>5.2.1 动态等值的方式<br>5.2.2 异步迭代算法<br>5.3 动态等值的模型<br>5.3.1 动态等值模型的结构<br>5.3.2 缓冲网节点的选择<br>5.3.3 动态等值模型的方程<br>5.4 动态等值建模的同调方法<br>5.4.1 基本原理<br>5.4.2 发电机群的动态等值<br>5.4.3 电动机群的动态等值<br>5.4.4 剩余网络的化简<br>5.4.5 仿真算例<br>5.5 动态等值的辨识方法<br>5.5.1 基本原理<br>5.5.2 动态等值模型的可辨识性<br>5.5.3 动态等值模型的参数辨识<br>5.5.4 动态等值的混合方法<br>5.5.5 仿真验证<br>5.5.6 工程实例<br>5.6 动态等值的模态方法<br>5.6.1 近似线性化模态方法<br>5.6.2 精确线性化模态方法<br>5.7 配电网的动态等值<br>5.7.1 配电网动态等值的模型结构<br>5.7.2 配电网动态等值的方法<br>5.7.3 仿真算例<br>5.8 地区电网的模型拼接<br>参考文献<br><br>第6章 电力系统的负荷建模<br>6.1 概述<br>6.2 电力负荷的模型<br>6.2.1 经典负荷模型的结构<br>6.2.2 综合负荷模型的结构<br>6.2.3 负荷模型的方程<br>6.3 CLM建模的时域方法<br>6.3.1 基本原理<br>……<br>第7章 电力系统的其他建模<br>第8章 广域电力系统的整体建模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