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解读中国民主:西方中国学家的视角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6132210
  • 作      者:
    徐浩然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内容介绍
  《解读中国民主:西方中国学家的视角》是国内第一部系统梳理西方当代中国民主政治研究的著述。《解读中国民主:西方中国学家的视角》立足于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的中国政治研究历程,认为1978年以近西方中国学家形成了有关当代中国民主政治的三个研究视角:一是“经济一趋同视角”,二是“社会一体制视角”,三是“国家一治理视角”。以这三个研究视角为基点,《解读中国民主:西方中国学家的视角》全面展现了西方有关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记述、态度、观点和争论,这有助于增加我们对民主事务的知识增量,从而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
展开
精彩书摘
  受“文革”影响,从事中国政治研究的学者们发现中国政治与社会并不是“铁板一块”。他们在辨别精英路线和社会断裂(social cleavage)时形成了若干困惑,这是极权主义范式难以解释的。中国学家提出,研究中国政治应该关注利益集团的权力行为,这与作为多元主义国家的美国颇为相似。只有通过辨识主要的竞争性集团或利益,才能解释政策后果。针对精英之间的激烈冲突和社会群体对政治经济利益的争夺,中国学家需要构建一套具体的描述性概念。由于政治事件与权力博弈的复杂性,理论范式(模型)渐趋多样化,譬如“竞争性决策过程”、“利益集团分析”、“派系分析”、“两条路线斗争”(two—line struggle)、“毛控制”(Mao—in—Command)、“官僚主义” (bureaucratic)、 “精英政治的代际模型”(generational model of elite politics)等。第二阶段中国学家运用的理论不像以往那么单一,政治参与、政治发展、组织行为、庇护关系等理论被广泛采纳。诸如命题、假设、模型和变量等现代政治科学术语,经常会出现在中国学家的著述中。总之在“文革”期间,西方第二代中国学家普遍对中国政治持有一种多样化的认识。(pluralist notion)。第二阶段的中国政治研究还存在一些局限。运用利益集团理论分析中国的大众运动与政策过程,并不完全适用。此外,由于过多关注政治斗争,比较历史研究的著作甚不多见;关于日常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中层组织,也甚少研究,譬如中央地方关系、政党一国家对社会团体的影响力、党群团体间的关系、企业组织与生产政治等。
  第三阶段:从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
  1976年毛泽东逝世后的几年,尽管一些研究不再以“反共”为目的,但对社会主义改革也有一些悲观或否定的论调。例如魏昂德在《关于工业中的毛主义遗产的一些嘲讽》中认为,社会转型正在朝向一个与“文革”相反的方向;即毛时代认为的“更加不平等,更为精英主义”的方向。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概述
一 西方对中国民主的认知变化
二 拟探讨的问题与评析范围
三 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的中国政治研究
四 西方当代中国民主政治研究的三个阶段

第二章 经济-趋同视角
一 共产主义中国改革开放:反思旧定位和形成新认识
二 乐观期待:融入第三波民主化浪潮的自由化政治改革
三 深层思考:经济改革与政治民主化走势
四 经济-趋同视角简评

第三章 社会-体制视角
一 东欧剧变引出的观察:中国政治体制变迁的复杂性与独特性
二 适应社会转型:政党一国家体制民主化的动力问题
三 推测中国权威主义体制民主转型的前景
四 社会-体制视角简评

第四章 国家-治理视角
一 “9·11”恐怖袭击后的省醒:民主不等于善治
二 治理导向:解析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发展
三 弹性权威主义的民主化:一个开放性话题
四 国家-治理视角简评

第五章 评析
一 将西方自由民主普世化的意图
二 政治科学理论的“价值负载”
三 “民主和平论”、“中国威胁论”与国家利益

第六章 启示
参考文献
附录一:国内外学者对西方中国学的研究述评
附录二:西方当代中国学的学术格局及本书的资料获取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