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民主的中国经验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6136171
  • 作      者:
    房宁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编辑推荐
  《民主的中国经验》的读者对象,主体为党政干部、大中学校教师、社科学者、新闻媒体从业人员以及部分高校学生等。对外以关心和研究中国的知识分子为主。
展开
作者简介
  房宁,1957年6月出生,北京市人。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2006年加入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2007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2008年担任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政治学教材编写组首席专家。2013年起担任监察部特约监察员。
  长期从事政治学研究工作,多次参加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要调研和理论文章写作工作。2005年参加起草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2010年9月,为中共十七届中央委员会政治局第23次集体学习讲解《正确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2013年4月,为中共十八届中央委员会政治局第5次集体学习讲解《我国历史上的反腐倡廉》。
  近年来主要著述有:《民主政治十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理论与实践的若干重大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自由威权多元——东亚政治发展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出版;《民主的中国经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出版。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崛起世界瞩目。中国崛起是当代中国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崛起意味着人类历史上一次空前规模和速度的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中国崛起探索和创造出中国现代化特色模式,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崛起形成了在一个落后的发展中大国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系统的经验,其中包括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发展经验。中国经验蕴含着中国快速发展的奥秘,中国经验对于处于现代化进程的各个国家具有借鉴意义。总结中国经验,对于中国进一步发展是重要的理论支持,帮助更加自觉合理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总结中国经验,可以对外说明中国,为中国发展营造舆论氛围,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参考借鉴。
  《民主的中国经验》旨在研究和总结中国近现代政治发展的历程和在现代中国政治制度建构中形成的经验,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理论,系统说明当代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民主政治建设和政治发展的内在规律性。
  《民主的中国经验》将系统研究和总结近代以来中国民主政治发生、发展的历史环境、自然条件和社会基础;概括和介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以及特征;描述和总结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四大基本经验;提炼和梳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理论框架;分析和探讨未来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的趋向和路径。概括起来说,《民主中国经验》一书旨在总结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推进中国政治学说和中国民主理论的建构和发展,同时也对外介绍、说明当代中国的政治发展。
  《民主的中国经验》的读者对象,主体为党政干部、大中学校教师、社科学者、新闻媒体从业人员以及部分高校学生等。对外以关心和研究中国的知识分子为主。
展开
精彩书摘
  还进一步论述了权力制约与监督的制度安排,包括党政主要负责人的人事权、财务管理使用权的制约,党政领导机构与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司法机关以及行政监察、审查部门之间的权力制约,通过党政领导机关政务公开和党政领导干部述职述廉制度、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形成机关内部上下级之间的制约与监督,等等。这是党的代表大会第一次对于“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进行了确认和阐释。2004年9月,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则再一次强调了权力制约,《决定》指出:“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为人民谋利益。各级党组织和干部要自觉接受党员和人民群众监督。拓宽和健全监督渠道,把权力运行置于有效的制约和监督之下。”2012年,在中共十八大上,中国共产党正式确认了权力制衡的概念,堪称中国共产党在民主理论上的一个突破。十八大报告指出:“要确保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确保国家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
  从总体上看,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主要是1990年代以来,通过政治体制改革实现的权力制约主要表现在权力体系的四个方面:
  首先,权力核心内部制约。中国政治体系中政治权力结构的核心是中国共产党的各级领导机构,当代中国权力制约首先表现在中国共产党的各级领导机构中主要负责人和领导集体之间的权力制约,即改革开放以来的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体制逐步形成落实和完善,其标志是“党委议事规则”。尽管长期以来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制度一直被规定和倡导,但只是到1990年代以后才逐渐得到落实。
  ……
展开
目录
绪论 从中国经验出发
第一章 历史的起点与探索
一 民主的历史起点问题
一 世界史视角:英美法近现代政治的起点
二 历史的输入:中国近现代政治的起点
二 探索救亡图存之路
一 洋务运动:政治精英的自强运动
二 戊戌变法:文化精英的变法改革
三 义和团运动:“草根”救亡运动
四 辛亥革命:民主共和的新道路
三 民主政治与社会结构改造
一 辛亥革命是有限的宪政体制革命
二 改造传统社会结构是民主建设的基础

第二章 基本国情与民主政治
一 政治制度的物质基础
一 基本国情对政治制度的制约
二 雅典:小国寡民的民主制度
三 法国:六角形国土上的二元政体
二 基本国情线:“瑷珲-腾冲线”
一 中国人口地理分界线
二 人口分布反映的自然条件
三 资源分布失衡
四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三 中国国情对政治制度的约束与要求
一 两河文明孕育古代政治制度
二 统一与发展:国情对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要求

第三章 当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一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民主理论与实践
一 建党前后的民主理论
二 中央苏区的民主实践
三 抗日战争时期的民主政治建设
四 解放战争时期的民主政治建设
二 新中国建立后的民主政治建设
一 制定第一部《宪法》
二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形成和建立
三 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形成和建立
四 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三 改革开放的历史转折
一 拨乱反正,规划政治体制改革蓝图
二 80年代初的四大改革
三 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形成
一 中国政治发展道路的提出与论述
二 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三 发展协商民主
四 进一步完善民族区域自治
五 发展基层群众自治

第四章 保障权利与集中权力的统一
一 民主政治发展的策略选择
一 实践之惑:“民主”还是“集中”
二 反思“文化大革命”:“民主”与“法制”的平衡
三 “西单墙”:体制外因素兴起
四 “戈尔巴乔夫热”:苏联改革的影响
五 “十三大”:“党政分开”和“社会协商对话制度”
二 认识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规律性
一 “八九风波”的冲击
二 风波后反思:将“四项基本原则”植入“改革开放”
三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三 “保障权利”与“集中权力”的逻辑与功能
一 党与人民两面一体:“三统一”的政治语义
二 保障权利:调动社会积极性
三 集中权力:实现战略性发展

第五章 重点发展协商民主
一 中国协商民主的由来与发展
一 “三三制”与“旧政协”
二 新政协开启协商民主实践
三 “反右”、“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曲折
四 新时期协商民主的新发展与制度化
二 中国协商民主的价值、形态与特色
一 协商民主的当代价值
二 协商民主的主要形态
三 协商民主的主要特色
三 中国协商民主的文化基础
一 统一战线是协商民主的直接来源
二 协商民主继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
三 协商民主融入市场经济元素
四 国际视野中的协商民主
一 协商民主在西方
二 中西协商民主的异同

第六章 循序渐进发展人民权利
一 渐进权利观的理论合理性
一 权利是历史的而非天赋的
二 权利来自社会而非个人
三 权利是现实的而非理想的
二 渐进权利观的实践合理性
一 权利的非线性发展
二 欧美国家政治发展史的经验
三 后发国家盲目民主化的教训
三 坚持走渐进式权利发展之路
一 把握权利意识的两面性
二 坚持科学的权利发展观
三 逐步实现和扩大人民权利

第七章 问题推动与试点推进
一 政治体制改革的方法论问题
一 “摸着石头过河”与“顶层设计”
二 政治问题的特殊性
三 “顶层设计”的前提与条件
二 问题推动的路径选择
一 现象大于本质:从治标入手
二 积小胜为大胜:降低改革成本
三 试点推进的程序原则
一 认识论:寻求主客观统一
二 试错法:分散改革风险
三 公推直选:改革试点案例分析

第八章 民主经验的国际比较
一 西方现代民主政治的分析与比较
一 近现代西方民主的四个时间概念
二 竞争性选举是现代西方民主的重要形式
三 竞争性选举的三种局限性
四 西方竞争性选举对中国的启示
二 亚洲政治发展参照
一 亚洲国家政治发展的规律性现象
二 东亚模式的体制功能
三 苏联民主政治建设的经验教训
一 苏联的民主政治理论与实践
二 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
三 苏联改革的失误与教训

第九章 中国民主建设的策略与展望
一 推动中国民主建设的制度供给因素
一 权力制约的需要
二 提高执政能力的需要
三 反腐倡廉的需要
二 推进民主建设的三项基本策略
一 分层次扩大有序政治参与
二 扩展协商民主范围,提高协商民主质量
三 建立权力制衡体系,发展民主监督
三 中国民主发展展望
一 中国政治体制的结构性稳定问题
二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风险问题
三 中国选举民主的未来

结语 提炼中国的民主话语
一 民主三要素论
二 历史定义论
三 民主主题论
四 民主阶段论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