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创新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12069674
  • 作      者:
    杨俊一主编
  • 出 版 社 :
    安徽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内容介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创新研究》共十五章,内容有坚定“三个自信”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理论自觉、理论自信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拓展深化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研究、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的科学发展观理论贡献研究等。
展开
精彩书摘
  二、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现状及培育路径思考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它在整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处于核心的地位,集中体现了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价值目标,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大学生群体是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政治思想、价值观念正确与否,直接决定着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希望和未来,也关系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顺利实现。本文认为,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必须从大学生的群体特征出发,深刻把握大学生群体心理特点、认知水平、价值观念等,在现实基础上探索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和现实性。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内涵
  政治认同是现代民主政治的一个重要概念,是西方行为主义革命以后,以政治心理、政治信念、政治态度等因素作为参照,通过实证考察,对政治体系进行研究的方法。政治认同来源于政治实践,在我国,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来源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是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生活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情感和认知上的归属感,它是把大学生群体组织起来的重要凝聚力量。
  笔者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出发,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应包括以下几个层面:第一,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认同,包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是否具有充分信心,对执政党、政府机构执法的合法性认同,对共产主义理想的认同等方面。第二,对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认同。
  ……
展开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坚定“三个自信”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一、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历史逻辑与现实依据
(一)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历史和现实依据
(二)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内生基础
(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外在要求
二、坚定“三个自信”,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的发展脉络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与制度的关系
(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第二章 理论自觉、理论自信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拓展深化研究
一、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理论上的觉醒、坚定和成熟
二、十六大以来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拓展深化
(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的拓展深化
(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拓展深化
(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拓展深化
(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拓展深化
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层逻辑
(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逻辑
(二)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
(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逻辑
(四)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逻辑

第三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研究
一、独具特色的历史道路与实践基础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的历史逻辑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的实践基础
二、独具特色的历史任务与现实矛盾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矛盾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矛盾
三、发展道路和运行模式的独特性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传统社会主义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市场社会主义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生态社会主义
四、发展逻辑架构和目标趋向的独特性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逻辑架构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趋向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的科学发展观理论贡献研究
一、科学发展观包含丰富的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
(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与基本价值指向
(二)科学发展观的人学关切
(三)科学发展观的“有我哲学”特性
二、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人学精神的核心价值概括
(一)以人为本的哲学关切及人学意义
(二)以人为本的人学内涵辨析
三、民生思想: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人学精神的充分理论展开
(一)何谓民生
(二)民生思想及其人学意义
(三)民生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人学
四、和谐理念: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人学在社会建设层面的运用
(一)和谐理念的提出及其理论渊源
(二)发展观层面和谐理念的人学意义
(三)和谐理念对马克思主义人学的理论贡献

第五章 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研究
一、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基本问题研究
(一)协商民主的内涵
(二)我国社会主义的协商民主
(三)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
二、中国城市协商民主的个案研究
(一)最适宜的中国城市协商民主
(二)中国场景下的基层协商民主平台建设——基于“百姓畅言堂”案例研究
三、中国乡村协商民主的个案研究
(一)“恳谈式民主”抑或“民主式恳谈”
(二)“温岭恳谈模式”议事规则中的民主意蕴
(三)“温岭恳谈模式”中的财政民主及其他
(四)借鉴、补充和共同完善的乡村民主的治理结构

第六章 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背景下的公民意识培育
一、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架构及哲学意义
(一)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政治渊源与架构
(二)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哲学意义
二、社会主义公民意识的内涵与伦理意蕴
(一)公民与公民意识
(二)公民意识的伦理意蕴
(三)公民意识的培育目标
三、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背景下的公民意识培育
(一)经济环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二)制度环境:社会主义协商民主
(三)文化环境:社会主义公民文化
(四)教育环境:公民道德教育

第七章 我国三权制约与协调发展现状和主要问题研究
一、三权制约与协调的理论探讨
(一)中国的三权制约协调与西方三权分立的关系
(二)建构中国特色的权力制约模式的主要原则
(三)中国的三权制约与协调的两种模式
(四)中国三权制约与协调体制的建构与进展
二、三权制约与协调体制建设中的关键问题
(一)混合模型中的制度化问题
(二)制度性腐败问题
(三)三权中的利益均衡问题
……

第八章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的基本经验与思考
第九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第十章 “消费社会”下的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建研究
第十一章 加强社会建设和创新社会管理研究
第十二章 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第十三章 和谐社会视野下的网络舆情引导研究
第十四章 中国特色信息公开研究
第十五章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研究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