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城市社会转型与幸福感变迁:19782010:19782010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9742563
  • 作      者:
    上海大学“城市社会转型与幸福感变迁”课题组著
  • 出 版 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内容介绍
  《市社会转型与幸福感变迁(1978-2010)》围绕“幸福感”这一主题,分别探讨了幸福的理论内涵与历史流变、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对于幸福生活的感受、都市佛教信仰回潮与幸福感的关系、当代居家生活/文化对幸福的引领与影响,实证考察了中国人的主观幸福感问题,并对上海居民的幸福感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与预测。
  上海大学城市社会转型与幸福感变迁课题组编著的《市社会转型与幸福感变迁(1978-2010)》全书其分五编,虽然各编内容侧重点不同,研究方法也不尽相同,但基本的关怀是一致的,那就是对于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深切关怀,期望既能从思想史的角度勾勒幸福观念的理论面貌,又能结合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社会转型的现实反映中国民众对于幸福的感受,为转型期中国民众实现更美好、更幸福的生活提供智慧与参考。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西方哲学视域中的幸福
  法国哲学家帕斯卡(Pascal)曾经说过,人是一根“能够思想的苇草”。对于浩瀚无垠的宇宙而言,苇草无疑是脆弱与渺小的。然而,就在苇草以思想来收摄这浩瀚无垠时,它获得了一种无与伦比的尊严和伟大。人们总是以思想来检讨一切,而幸福就是在检讨人生时所产生的一个根本问题。古希腊的思想者苏格拉底(SocraLcs)告诫我们,没有经过检讨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但这个检讨是困难的,因为思想是困难的,否则也就不配享有那尊严与伟大了。人们通过各自的时代以及各自的生活来思考幸福,这些思考尽管在其形态与表现上有着重要的差别,但它们都来自并且归属于这能够思想的苇草。因此,在一个思想普遍陷于倦怠的时代,检讨思想的历史就和检讨自己的生活同样重要。事实上,从来没有哪一个人是独自地检讨自己,而总是作为历史的人来检讨自己,幸福尤其如此。一  享受快乐的幸福
  快乐并不总是一种不同于幸福的东西,如果这种快乐是经过思想的检讨的话。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快乐和幸福从一开始就有着一种内在的关联,甚至可以说古代的人们更倾向于以快乐来考量幸福。不过。他们并不像更为晚近时代的人们那样,把快乐理解为一种纯粹肉体上的享乐与放荡。在他们看来,快乐尽管是从感觉开始的,但并不是平庸的,更不是粗鄙的,而是同样可以在德性的角度上得到检讨的。这一点,随着我们对于快乐的哲学考察和对于身体的意义探究,会变得更加清晰。
  一般来说,快乐是与感觉联系在一起的。这个想法本身似乎并没有什么错,然而,如果我们不明白感觉究竟意味着什么的话,那么它就总是显得有些似是而非。当然,对于澄清这种似是而非,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为我们提供了直接的依据,他这样说道,“五官感觉的形成是迄今为止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马克思、恩格斯,2002:305)。不过,我们宁愿把这样的判断当作一种背景而不是结论,因为还有许多东西需要在这个背景之下被梳理出来。事实上,就如在博士论文中所做的那样,马克思也正是从古代希腊哲学着手开始他的工作的。伊壁鸠鲁对于马克思来说不仅意味着一种思想资源,而且意味着一种思想倾向,一种马克思在后来加以深刻贯穿的思想倾向,如果我们对这一问题加以讨论,将会发现非常有趣;但是在这里,我们将集中从感觉或者说感性方面来讨论幸福的问题,而不再过多地考察马克思的感性对象性活动的基础地位与伊壁鸠鲁的感觉理论之间的关联,尽管其中隐含着与我们所讨论的内容关系紧密的传统。
  感觉是一种由以开始的东西。无论是泰勒斯(Thales)的水还是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的火,可以说都是经由感觉所把握到的东西。对此,也许有人会争辩说,如果这些东西被指认为是本原或始基,那么它们必定就已经是理性考察的结果,而不再仅仅归属于感觉。可是,如前所述,如果说我们考虑到感觉从来就不是孤立于全部世界历史的东西,那么这样的争辩就变得没有意义了。事实上,他们的贡献恰恰在于,借助感觉或者说感性这种独特的直观能力,人们获得了一种与神话有所不同的思维模式,虽然这并不意味着神话模式的消失。简言之,事物被直观为它们本身,而不是神。从一般的看法一一泰勒斯乃是西方的第一位哲学家一一来说,这一点的重要性可以与哲学的产生相提并论。换言之,前面那个争辩中所提及的理性考察与这里所说的感性直观实际上意味着同一件事情,即哲学的产生。当然,我们也看到,由此而发展出了或者说区分出了不同的传统,就像人们以为他们可以从柏拉图(Plato)和亚里士多德(AristolJc)那里得到的那样。事实上,这样的发展和区分一直都是不严格和不稳定的。
  ……
展开
目录
第一编 幸福观念的理论溯源 
导论:幸福的朝向
一 幸福的个体性维度
二 幸福的社会性维度
三 幸福的历史性维度
第一章 西方哲学视域中的幸福 
一 享受快乐的幸福
二 追求至善的幸福
三 直面痛苦的幸福
第二章 中国古典哲学视域中的幸福
一 “箪食瓢饮”的幸福
二 “道法自然”的幸福
三 “长生久视”的幸福
四 “证成涅槃”的幸福
第三章 中国近代以来幸福的社会之维
一 幸福的“乌托邦”
二 “求乐免苦”与追寻富强
三 科学与民主的幸福许诺
四 城市化进程中的“幸福生活”

第二编 城市里有没有我们的幸福?
——“乡下人进城”的幸福感变迁及其文学表达
导论:现代化·“乡下人”·幸福感
——考察的意义与概念的界定
一 反思现代化:考察“乡下人进城”幸福感的意义
二 定义“乡下人”:“乡下人进城”的几种方式
三 分析幸福感:我们对幸福幸福感的使用
第一章 春风作伴好进城
——对路遥笔下五种“进城”“乡下人”幸福感的考察
一 “具有公职身份的乡下人”
二 “身份暧昧的乡下人”
三 “混进城市的乡下人”
四 “进城打工的乡下人”
五 “进城买卖的乡下人”
第二章 “乡下人进城”,一种宗教,或者一个魔咒
——近二十年文学创作中“乡下人进城”现象的幸福感考察
一 到城里寻找幸福:“进城”成为“乡下人”的一种宗教
二 幸福远非想象中的那样美好:“进城”成为“乡下人”的一个魔咒
三 我在哪里错过了你?——影响“乡下人进城”幸福感的因素
第三章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我们如何实现共同幸福?
一 取消专门针对“乡下人”的歧视性社会制度
二 投入更大的精力进一步加强农村经济建设
三 投人更大精力振兴农村教育、提高乡村文明

第三编 宗教信仰与幸福感:都市佛教信仰的回潮
导论:中国历史脉络中的宗教观与幸福观
第一章 信仰的挑战与幸福感的重塑:新时期的中国佛教
一 新时期佛教的革新与困境
二 为己祈福:隐藏的信仰
第二章 蛰伏的信仰与幸福感的迷途(1978~1999)
一 坚冰的融化:宗教政策与佛教的复苏
二 科学主义与特异功能:“气功热”背后的信仰误区
第三章 消费主义的焦虑与寻找幸福:佛教信仰的悖论(2000~2010)
一 白领梦的幻灭:中产阶层的佛教信仰
二 权力与财富的焦虑:社会精英群体与佛教信仰
第四章 结论

第四编 当代居家生活文化对幸福的引领与影响
导论:目的理性笼罩下的幸福感
一 今天我们为什么关注幸福感?
二 幸福感与价值观危机
三 幸福感与个人主义和消费主义
四 幸福感与空间
五 现代中国历史脉络中的幸福观
第一章 居家生活成为幸福的源泉
——世纪年代对幸福生活的想象
- 世纪年代幸福观讨论
二 世纪年代现代幸福生活图景
三 幸福感与家庭生活空间
四 作为历史遗产的工人新村的启示
第二章 住房改革与居家生活
一 家庭和住房制度改革
二 住房商品化与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建筑业
三 “蜗居”:房改想要的后果?
第三章 被建构的“家”和幸福感
一 被重新分配的居住空间
二 被建构的“家”
三 难以作结的结语:幸福在哪里?

第五编 实证主义视野下的都市幸福感研究
导论:经验世界里的幸福感
第一章 主观幸福感的国际经验研究综述
一 主观幸福感的界定
二 经济学与心理学研究中的主观幸福感
三 社会学视野下的主观幸福感
第二章 中国人的主观幸福感(1990~2007)
一 主观幸福感的基本情况 
二 生活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以2007年为例 
第三章 2010年上海居民的幸福感 
一 经济与社会保障的满意度 
二 健康与安全的满意度 
三 公共服务与休闲生活满意度 
四 居住与环境满意度 
五 总体满意度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