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抗战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6133521
  • 作      者:
    田福宁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作者简介
  田福宁,男,1980年生,山东德州人。2004年曲阜师范大学政法学院获法学学士学位,2008年新疆师范大学经法学院获法学硕士学位,2011年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获法学博士学位。现为德州学院教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共党史方面的研究。近年来主要参加了2010年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进程及其基本经验研究》的研究,在《党史研究与教学》、《学术论坛》、《湖北社会科学》、《思想理论教育》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十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探索,并非始于抗战时期,但从中国抗日战争的发展进程、中国广大军民的觉悟程度及大众实践、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水平及思想状况来看,抗战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确实得到深入探索并取得显著成就。为更好地展现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画卷,《抗战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从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背景、历史进程、理论贡献、基本经验及当代启示等方面进行了概括、梳理和分析,力争达到回顾历史、总结经验、继承传统、提炼精神以服务当代的目的。
展开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抗战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背景分析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阐释
一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理论掌握群众”的思想
二 列宁的“灌输”理论
第二节 推进中国革命发展的迫切需要
一 中国革命经验总结
二 中国社会各阶级抗日态度所使然
第三节 加强中国共产党建设的主动考量
一 克服党内各种错误倾向的需要
二 统一党内思想,加强党的团结的需要 
三 巩固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需要
第四节 回击反共舆论宣传,实现文化抗战的必然选择
一 反对国民党顽固派反共舆论宣传的需要
二 回击敌伪反动舆论宣传的需要
三 揭露和批判法西斯主义政治思潮的需要
四 回击反马克思主义宣传的需要

第二章 抗战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演进
第一节 抗战前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初始阶段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缘起
二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路径及成就
三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特点分析
第二节 抗战中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展开阶段
一 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大众化
二 关于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大众化
三 关于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大众化
四 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大众化
第三节 抗战后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升华阶段
一 毛泽东思想大众化的缘起
二 中国共产党“七大”前后的探索
三 毛泽东思想大众化的路径分析
四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升华体现

第三章 抗战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贡献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及实质
一 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对象
二 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
三 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质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原则
一 走进群众
二 融入生活
三 深入实际
四 实现利益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探讨
一 构建大众话语
二 实现情感交流
三 建设多样载体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检验标准
一 主体层面的检验
二 理论层面的检验
三 大众层面的检验

第四章 抗战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经验
第一节 抗战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结合
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要求 
二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中国化的互动探索 
第二节 抗战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文化大众化相结合
一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丰富和发展 
二 文化大众化迈入新的发展阶段
第三节 抗战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反对教条主义相结合
一 中国共产党历史经验的总结
二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在要求
三 反教条主义贯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始终
四 反教条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贡献
第四节 抗战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马克思主义研究相结合
一 研究与普及的关系 
二 抗战时期的马克思主义研究 
三 马克思主义研究对普及的贡献
第五节 抗战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时代特征相结合
一 时代与时代特征
二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时代特色

第五章 抗战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当代启示
第一节 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切人点分析
一 贴近生活
二 贴近实际
三 贴近大众
第二节 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结合点分析
一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中国化、时代化相结合
二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普及相结合
三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大众文化相结合
第三节 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落脚点分析
一 落脚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
二 落脚于创造人全面发展的客观条件
三 落脚于提升人民大众的综合素质
第四节 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载体建设
一 关于大众传媒建设
二 关于红色文化建设
三 关于队伍建设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