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全面分析地缘对人类历史、政治影响的集大成作品
比较分析欧洲、俄罗斯、中国、印度、伊朗、墨西哥、前奥斯曼帝国地区的地理条件优劣和历史演变,展望21世纪全球地缘战略格局
继卡普兰《季风》后的又一本颠覆性巨著
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凤凰卫视资深评论员邱震海,资深媒体人、时事评论员曹景行,香港著名军事评论员马鼎盛,资深军事评论员宋忠平,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何帆,新加坡前外交部长及常驻联合国代表马凯硕,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王缉思,《现代国际关系》期刊主编林利民、《出版人周刊》《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书评》联袂推荐
★历史是在北纬20°与北纬60°之间创造出来的”一说有何依据?斯拜克曼为何在60年前就能准确预见中国的崛起?
★同为金砖国家,中国比巴西更有成为世界性大国的发展潜力,是地理位置决定的?中国在向中亚心脏地带施加影响的同时,对大陆边缘地带的东南亚和东北亚产生了怎样影响
★为何说海洋是自由主义和西方民主扎根的自然条件?陆权代表苏联在与海权代表美国的最终对决中,为何败下阵来?崛起中的中国和印度格外推崇马汉的海权论是否受此启发
★麦金德准确预见了北约与苏联的对抗以及苏联的解体?德国的中心地理位置及其内在文化态度将怎样决定欧洲的走向?
在本书中,卡普兰以地理为主线,通过地图导出地缘政治,并将地理作为手术刀,结合其毕生的观察、发现和相关理论来剖析国际关系和全球化中无法解释的冲突。同时,他将地理与历史完美融合,生动诠释地理如何塑造人类历史,并对当前世界地缘政治热点进行深入解析,预测未来全球事件的演化。
通过考察各地方的气候、地势和所处地理位置,卡普兰回顾了世界历史上发生的热点事件,并将他的研究所得用以分析各地的危机,如欧洲、俄罗斯、中国、印度、土耳其、伊朗和中东,全面地预测了欧亚大陆的下一次冲突周期。
而更为重要的是,卡普兰为我们展示了展示了应如何通过地图和人口学研究等工具,进一步解读各国的外交政策,从而找到更深层和更强大的方式来看待世界。
中国面临的地缘政治挑战
尽管中国在中亚、东亚地图上的位置有巨大优势,但在其他方面,21世纪的中国是不完整的,而且充满潜在危险。北有蒙古(地理上的“蒙古”)的例子:这个巨大领土板块的南、西、东部与中国接壤,看起来就像把中国咬掉一口一样。
蒙古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低的国家之一,面临欧亚大陆最新历史大迁移和中国城市文明北移的威胁。在中国内蒙古地区已经由汉族居民占主导的情况下,蒙古担心他们未来也会面临同样的情况。蒙古有着丰富的石油、煤炭、铀和其他战略性矿物,以及空旷肥美的草场,那里还曾为清朝所拥有。因此,与蒙古的关系于中国而言具备战略性意义,从其积极打通到蒙古的道路,可以看出端倪。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积极地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不可避免地成为了世界领先的铝消费国,对铜、煤、铅、镍、锌、锡、铁等矿物的需求也在日益增加。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在世界金属消费量中所占的份额已经从10%上升到25%。
蒙古以北和中国东北三省以北是俄罗斯远东地区,在贝加尔湖和符拉迪沃斯托克之间是绵延无边的桦树林。这片浩瀚沉寂的土地相当于欧洲的两倍大小,却只有670万的稀薄人口,还在进一步下降到450万人。俄罗斯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扩展到这一地区的,当时帝国主义盛极一时,而大清正处于羸弱时期;但俄罗斯对任何地区的统治,都不像对东部的三个地区那么力不从心,尤其是它接近中国的这一部分。
在俄罗斯边境另一边的中国东北,生活着1亿中国人,人口密度是西伯利亚东部的62倍还多,因此已有许多中国移民跨越了这条边界。西伯利亚城市赤塔(Chita)的华裔人口规模就已十分庞大,并且还在不断增长。获取资源是中国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一,俄罗斯远东人烟稀少,天然气、石油、木材、钻石和黄金储量巨大。《每日电讯报》(DailyTelegraph)记者戴维·布莱尔写道:“俄罗斯和中国有可能结成战术联盟,但它们之间在远东地区仍很紧张……莫斯科担心中国移民大量迁入这一地区,随即在此地兴建木材和矿业公司。”这个问题已在别的毗邻国家出现过。例如在蒙古,虽然并不存在军事侵略或吞并的问题,但中国的人口和企业显然已悄然控制了大部分曾在明、清两朝属于中国的地区。
冷战期间,苏联和中国之间的边界纠纷曾引发军事冲突,1969年,苏联军队第53师部署在漠河和乌苏里江俄方占领一侧,中国则在毛泽东领导下作出强硬回应,在中国边境一侧部署百万大军,并在各大城市建设防空洞。为了减轻苏联西侧压力以集中对付远东,时任苏联领导人的勃列日涅夫提出与美国缓和政策。中国四面受敌,除了与苏联直接对垒外,还受到苏联的卫星国蒙古及亲苏的越南、老挝和印度的威胁。紧张的局势导致中苏分裂,尼克松政府因此抓住时机,在1971-1972年采取向中国开放的政策。
现在,俄罗斯和中国可能因地缘政治分歧再次陷入冲突吗?他们目前的联盟,主要是一种战术。美国可以像过去那样坐收渔人之利吗?这一次,因为中国拥有更强大的力量,美国可能会与俄罗斯结成战略联盟,对其形成牵制,迫使其注意力从目前的太平洋第一岛链转向陆地边界安全。事实上,为了阻碍中国海军的发展,美国必须从中亚基地向其施加压力,特别是与俄罗斯保持友好关系。从陆地上施压,可以帮助美国阻挠中国在海上的力量。
其实本可以有另一种更为乐观的情况,也更有利于中国东北三省以及俄罗斯远东地区。这个版本可回溯到1917年前,中国贸易和人口在阿穆尔和乌苏里江流域融合发展,促进俄罗斯远东地区的经济复兴,如果莫斯科当时有更开明的政府接受这一情况,就会借此促进符拉迪沃斯托克港口发展成为东北亚地区的全球枢纽。进一步推动该方案,我几乎可以断定,朝鲜也会出现更温和的政府,有利于以日本海为中心,形成一个开放边界、充满活力的东北亚地区。
中国与中亚地区苏联加盟共和国的边界,不像任意划定的那么不完整,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非历史”边界。中国虽已延伸到欧亚大陆的心脏地带,但延伸得还远远不够。
中国最西部的省份新疆,直译为“新的疆域”,为多个民族共同的居住地,由于戈壁沙漠的阻隔,离中国的人口腹地更显偏远。18世纪中叶,大清乾隆皇帝征服了叛乱,统一了巨大的西部领土,与俄罗斯划定了“稳定的西部边境”,因此中国疆域规模翻了一番。英国外交官和游记作家菲茨罗伊·麦克伦爵士(FitzroyMaclean)写道,此后,这个地区的历史充满曲折。到20世纪40年代为止,不断有反叛和短暂的地方割据;1949年,毛泽东的共产主义力量进疆,它与中国其他地区才强有力地结合起来。维吾尔族人约有800万人,不到中国人口的1%,但他们占新疆的45%,这是中国面积最大的省区,相当于得克萨斯州面积的两倍。
事实上,中国的人口大量集中于靠近太平洋沿岸的河流低地以及中心冲积河谷,广大西部和西南部干燥的高原则普遍比较空旷。远古时代,中国作为文明的概念一出现,就有意识地沿大江大河发展,河流对于中国的作用正如道路对于古罗马一样重要。在这个中国文明的壁画上,阡陌纵横交错,“无数的河流、运河和灌溉水渠,繁华的市场,花园和稻田,季节性洪水……带回耕作需要的肥沃土壤”。中国可能是世界上最巨大的淡水库,但到2030年预计供水量相对于水需求而言将会短缺25%。由于西部和西南部的土壤下面还储藏着数十亿吨的石油、天然气、铜,为了确保这些地区的安全,中国几十年来从全国人口中心地带迁移了为数众多的汉族居民来作为填充。
中国与俄罗斯在西伯利亚东部有分歧,同样也会在中亚展开激烈竞争。中国和苏联统治区内中亚各国的贸易额已经从1992年的5.27亿美元上升到2009年的25.9亿美元。主要的贸易方式是通过两大油气管道进行的,一条从里海海域横跨哈萨克斯坦运送石油到新疆,另
一条运送天然气,从土库曼斯坦穿过乌兹别克斯坦边境和哈萨克斯坦到达新疆。这再次证明,随着中国向麦金德的欧亚大陆腹地延伸,能源的需求将永不满足。
在所有这一切活动中,中国并不避讳风险,它想尽办法开采世界上最后一部分未开发的铜、铁、金、铀和宝石矿藏。现在,中国已经在喀布尔以南进行铜的开采,其目的是把阿富汗和巴基斯坦作为安全通路和能源管道,把天然资源通过印度洋港口转运过来。中国一直是“异常活跃”的道路建设者,目前正计划连接新疆与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阿富汗。在阿富汗,一家名为“中铁十四局集团”的国营铁路公司在瓦尔达克省承揽公路建设工程。中国正从几个方向改通往阿富汗的铁路基础设施,在美国出兵击败基地组织和塔利班时,中国正忙着提高其地缘政治地位。确实,军事部署是暂时的,公路、铁路干线、管线则几乎是永久性的。
正像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一样,青藏高原山区的铜和铁矿石含量占中国境内的很大一部分,因此中国对这些自治区分外重视。如果没有西藏,将大大减少中国的面积,同时也相当于扩大印度次大陆面积,这是中国加快青藏道路和铁路项目步伐的一大原因。
如果说巴基斯坦境内有中国修建的道路和印度洋港口项目,因此可能作为未来大中国区的一员,而缅甸等相对弱小的东南亚国家也是如此的话,那么拥有十多亿人口的印度,将是插入中国势力范围的一根生硬的地理楔刺。布热津斯基《大棋局》中的大中国地图,生动地说明了这一点。事实上,印度和中国都拥有巨大的人口数量,文化传统丰富多彩,广受尊重又各有特点;尽管贸易关系可以互补,但地理上的接近和一触即发的边界争端,仍使两国注定要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竞争对手。
当然,有人可能会争辩说,这些动荡的边界会制约中国力量,因此地理自身就可以成为阻碍中国发展的一大因素。但是,鉴于中国近几十年来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持续经济增长的合理前景预期,即使有少数严重的颠簸,在可预见的将来,中国的许多陆地边界仍将发挥巨大的作用。中国用它自己的方式开发了这些人口较少地区的活力。也有人认为,中国边境上有一些不稳定国家存在,比如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对北京来说是危险因素。那些国家的边境线我去过,他们处在海拔极高的偏远地区,人迹罕至;中国边境一侧几乎没有任何人活动,因此巴基斯坦可以完全放开。
过去,中国在东南亚地区有着重要影响,东南亚国家是相对较弱的国家,这里的地理版图历来是不完整的。公元后第一个千年内,中国统治过越南;到13世纪末期,中国元朝也曾将缅甸、泰国和越南收归麾下。
中国移民到泰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许多世纪以前。正如美国著名汉学家欧文·拉铁摩尔(OwenLattimore,1900-1989)所说,中国西南地区没有长城,不仅因为那里山峰崎岖,森林茂密,中缅之间山壑陡峭,还因为中国在这个地区扩大边境比北方更容易。没有什么自然屏障能把中国与缅甸、泰国、老挝和越南交界处分离开来。中国云南的省会昆明完全可以成为湄公河繁荣圈的中心,通过公路和河流连接印度支那半岛的所有国家,那里的水坝将提供电力供圈内所有国家消费。这里好比世界人口的驾驶舱,因为东南亚地区有5.68亿人,中国13亿人,印度次大陆1.5亿人,都扎堆聚集在这里。
前言世界不是平的
第1章地图上的地缘战争宁死不屈的地理
谁来拯救“中欧”?
德国的钟摆与巴尔干的灵魂
“慕尼黑阴谋”的类比
理想主义对美国的祸害
第2章分裂的地理,报复的逻辑地图的力量
现实主义与地图的价值
地理的逻辑
人类活动轨迹的前戏
从未降格的地理
地理将会以怎样的方式报复人类
第3章地理的历史轮廓希罗多德和他的继承者
动荡的美索不达米亚
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
地理对伊斯兰教的偏见
霍奇森——伊斯兰的冒险
希罗多德的猜想
第4章历史的地理枢纽麦金德的地缘政治剧本
亚洲的“附属”——欧洲文明
世界岛的心脏地带决定人类的未来?
一个世纪前的地缘政治剧本
第5章纳粹德国的地理扭曲地缘政治空间竞争
被纳粹曲解的“生存空间”理论
德国地缘政治的本质
“心脏地带”理论的末日?
第6章被边缘的边缘地带“权力均衡”的挑战
边缘地带与心脏地带,孰轻孰重?
美国的后院——起火的“南锥体”
大陆边缘地带导致“遏制”战略的形成?
遏制中国的逻辑
第7章海权的诱惑霸权的野心
地理决定海海权?
制海权等于霸权?
第8章从“缓冲垫”到监狱拥挤的地图
人口膨胀在地缘政治上的反映
群体心理作祟下的民族主义
杀伤性武器和大众传媒带来的地理报复
第9章欧洲分裂的地理根源被割裂的“大欧洲”
欧洲的地理与未来的命运
亚洲仍然支配着欧洲?
希腊债务危机决定欧盟的未来?
第10章摈弃历史的地理中心地带的俄罗斯
地理决定的集体主义?
欧洲的“外省人”
“不安全感”造成的无休止扩张?
在地缘政治中迷失的俄罗斯
“北极熊”的中亚棋局
第11章巨龙崛起中国实力的地理优势
虎虎生威的中国
中国的大陆强国之路
中国面临的地缘政治挑战
台湾——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
中美世纪博弈的必然性
第12章“阿育王”的困惑印度的地理困境
“德里”的历史变迁
上帝创造的敌人——巴基斯坦
阿富汗在印度地缘政治中的角色
中印的全方位博弈
第13章搅动世界的波斯伊朗的地理枢纽
阿拉伯半岛的核心——内志
地理将怎样报复伊朗?
波斯帝国的最终出路
第14章“荒野腰带”的“和事佬”前奥斯曼帝国
欧洲的“弃儿”
阿拉伯世界的困境
民主的傀儡——伊拉克
地理决定不了叙利亚
天生冤家——巴勒斯坦和以色列
第15章“山姆大叔”的历史罗盘墨西哥的挑战
布罗代尔的“长时段”
为何墨西哥对美国更重要?
如果美国不再主导世界……
墨西哥——美国退出历史舞台最体面的出口?
墨西哥的今天,美国的明天?
墨西哥的未来必将影响世界
邱震海中国战略问题专家德国图宾根大学博士
凤凰卫视资深评论员
地缘政治是世界各国或合作或竞争的古老而又崭新的课题,罗伯特·D.卡普兰先生从新的思维角度观察事物,为只会孤立研究寰宇战略的人们提供了又一思考新空间。
曹景行资深媒体人时事评论员
对于《即将到来的地缘战争》这本书,您也许未必认同卡普兰在书中的诸多看法,甚至不能接受地缘政治理论,但还是应该认真思考作者提出的种种“即将到来”。何况,正如作者所说,他的这本新著还“与中国有着特殊的渊源”呢。
马鼎盛香港资深军事专栏作家
作者卡普兰以地理学者和地缘政治研究者的眼光,指出中国土地只有7%适于耕种,只够满足23%人口,现代化急需全世界的能源、矿物和粮食,需要探索不用19世纪的帝国主义方式的全球一体化道路。
宋忠平资深军事评论员
感谢卡普兰对我战略思维的启发,地理会报复那些莽撞者,如同中国古人提到的“地利”,日本想要吞下整个亚太是妄想,但中国可以与美国“隔洋而治”,这都是地理带来的地利。不妨仔细研究这一新著,你会发现卡普兰笔下的地缘政治很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