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叙述心中风的症状。
【阐析】心主火热而为阳脏,风为阳邪,阳邪干及心包,则心中蕴郁火热之邪,蒸越于外,故见微微发热;风热内盛,壮火食气,气液耗伤,精神疲困,不欲起立行动;风热内扰,由心包通过胃络干及胃府,化燥伤津,胃中失濡则烦躁嘈杂;胃中风热盘踞则胃失和降,食入则火势愈盛而上逆呕吐。
历代医家对本条的不同看法,有谓火热上壅者;有谓心火与胃脘痰饮同时致病者;有谓心中阳热激动胃气,胆汁上逆者;陆渊雷提出此条实为“胃中风”者,均可供参考。
【选注】曹家达:按此为风邪袭肺,吸动心阳之证,心阳随卫气外泄,故翕翕发热,热伤气,故无气以动而卧不能起,心营虚,故嘈杂似饥,胃底胆汁,为风阳吸而上逆,故食入即呕吐。(《金匮发微》)
陆渊雷:《千金》心脏门,作心中饥而欲食,食则呕,此条颇似半夏泻心汤之证,当是胃病,非所谓心中风也。下二条同。古人多误胃病为心病,仲景亦称胃为心下是也。(《金匮要略今释》)
【按语】此条治法,曹家达谓“当用防风、黄芪以泄风,大黄、甘草以降逆,不治风而风自愈。若用羚羊角以熄风、犀角以凉心则失之矣”。可供临床参考。
心中寒者,其人苦病心如嗽①蒜状,剧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譬如蛊注②。其脉浮者,自吐乃愈。(九)
【注释】①瞰(dàn啖):吃的意思。
②蛊注:病证名。发作时心腹烦懊而痛,甚则流注传染致死。详见《诸病源候论·蛊注候》。本条“譬如蛊注”,形容痛如虫咬之状。“蛊”是毒虫,“注”是传染。
【语译】心脏受了寒邪的侵袭,病人痛苦,好像吃了大蒜似的,病情严重的,心痛牵引到背部,背痛牵引到心胸,好比蛊注病益虫啃咬一样。有的病人脉象浮,不因服药而自己呕吐,病就可以痊愈。
【提要】论述心中寒的症状及预后。
【阐析】寒为阴邪,心中有寒邪凝滞,阳气郁结,心火闭敛于内,有如食辛辣味浊的薤蒜一样,产生似痛非痛、似热非热等感觉,故曰“心中寒者,其人苦病心如瞰蒜状”。病情重者,阴寒上盛,心阳闭阻,无力鼓运气血,胸背前后气机闭塞不通,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难以忍受,犹如益虫啃咬之状。“其脉浮者,自吐乃愈”,说明病在上焦,邪入未深,待心阳渐复,阴寒有外出之转机,如果病者不因服药而自己作吐,则阳气伸展,邪从上越,故当愈。
历代医家对本条注释,以程林较确切。其他注家,各有侧重。周扬俊认为本条犹胸痹病,曹家达简言之为“乌头赤石脂丸证”;郑艺文认为本条“心中常指胃,或胸中”。(《金匮要略浅释》);高学山则以虫蛀证解释原文;陆渊雷认为此条属"胃中寒"的病变。陶葆荪对原文"自吐乃愈"作了深刻阐述;黄元御从五行生剋角度注释。均可供参考。
【选注】程林:《内经》曰:心恶寒者,寒邪干心,心火被敛而不得越,则如瞰蒜状而辛辣,愦愤然而无奈,故甚则心痛彻背,背痛彻心,如蛊注之注也。若其脉浮者,邪在上焦,得吐则寒邪越于上,其病乃愈。(《金匮要略直解》)
陶葆荪:自吐乃愈的“自”字,是指病者自己作吐,还是指医者吐之……仲景提示我们在临床时,一症在手,需要四诊结合,判别邪正虚实、邪位浅深所透露的病机怎样来决定处理。例如此症既有如瞰蒜状,是表示欲吐的征象,加以邪在上焦之上的浮脉,更有欲吐将吐的情势,似此就应该等待些时,暂勿与吐药,等待机输自传,排邪上出,一吐可愈。假如予以些时等待,还久之不能吐出,就知道转输机能不够,又需要设法用药物来帮助涌吐了。怎样处理,仲景虽未详说,临床时可举一反三。(《金匮要略易解》)
……
展开